APP下载

那画那花
——浅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象征主义

2011-08-15王桂林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象征主义艾米丽福克纳

王桂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那画那花
——浅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象征主义

王桂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一篇很有特色很具阅读性的短篇小说,评论界对其痴迷程度远远超出作者的想象。其中所运用的象征主义一向为人称道。本文从小说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三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谈起,从艾米丽其人、其家庭环境和其文化出身三个方面层层跌进阐述了艾米丽这一大家闺秀悲剧一生的根源。

象征主义;典型画面;悲剧

一、作品与作者简介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福克纳的一篇广为阅读的短篇小说。威廉•福克纳(1897-1962),出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的牛津小镇,是继马克•吐温之后又一位美国南方作家,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创始人。生于南方,长于南方,福克纳对南方有着独特的感情。其作品以美国南方为素材,以描写美国南方风土人情见长,弥漫于南方历史中的悲剧感使其对往事思索,使其对南方蓄奴制,南方庄园主冷静、客观、入木三分,在衰落与繁荣、破败于豪华的对比中领略南方趋势和旧制度的罪恶。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以第三人称(“我们”,即镇民)的角度出发,由爱米丽小姐的葬礼开始写起,运用大量的写作技巧,如倒叙、闪叙、闪回、交错等,并配以广阔的美国南方画面为背景。旨在向读者描绘出南北战争后南方人在无可抵挡的历史潮流之下的反感、抵制、无奈等复杂的心态和心路历程。小说的女主人公爱米丽小姐,是一个性格孤僻、骄傲自负的大家闺秀,幼年丧母,与父亲独自居住在一栋颓败的大宅子里。专制暴戾的父亲自恃门第而赶走了所有钟意于她的年轻人。以至于爱米丽小姐“年近三十,仍孑然一身”。父亲去世后,她不顾世人的非议与一个北方来的工头荷默·伯隆交往起来,正当她憧憬婚姻,编织美好未来之时,却一方面得知霍莫出于某种原因无意婚娶,另一方面,周围人以世俗眼光试图阻止两人交往。从那之后的四十年里,爱米丽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直到孤独终老。最后,当参加葬的镇民打开已尘封了四十年之久的房间,才发现原来她用砒霜毒死了荷默·伯隆,与其尸共枕四十年。在小说中,福克纳采用了种种写作手法,将气氛烘托得怪异恐怖。读者通过小说可以深刻感受到爱米丽的父亲,以及镇上形形色色人物的特点,而作者也正是过着力刻画人物迥异的性格特征,从而烘托渲染各个人物间的矛盾与对立,直至最后升华至主题。本文正是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立足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从主公与各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揭示出爱米丽悲剧的根源。

二、本文中的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通过象征,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一般用具体形象代替一种感情或抽象观念。象征主义作家常常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表现出要创造的意境。在语言运用方面,象征主义作家对日常用语中的字、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料的安排和组织,使之产生新的意义。象征主义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是使读者似懂非懂,恍然若有所悟。

威廉·福克纳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娴熟,在小说运行中适时地创作出典型的画面,告诉读者自己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暗涵作品深意。在《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共有三处触目惊心描绘深刻的画面,向读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艾米丽其人、其心和其所处环境,从而揭示女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根源。

第一幅,“爱米丽小姐坐在那里,灯在她身后,她那挺直的身躯一动不动像是一尊偶像。”充分展现了一个偏执、孤独、孤傲、不可一世、凛然不可欺的美国南方大家闺秀形象,以至于她成了一个“偶像”,成了“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她偏执,她拒绝对古老房子做现代化的装饰,依然保持着南方旧贵族的传统;她拒绝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为唯一一个不用免费邮寄的人;她孤身一人,离群索居。她孤独,唯一的庇护人父亲离她而去,只留给她一座空空的大房子,她难捱悲痛,拒绝承认这个事实“(她)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告诉她们,她的父亲并未死。一连三天她都是这样,不论是教会牧师访问她也好,还是医生想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也好。正当他们要诉诸法律和武力时,她垮了下来。”之后大病了一场。唯一深爱的人却无意婚娶,她孤身一人,只留一个黑人侍奉,独自生活了40多年直到终死。这一生中,唯一一个真正庇护过她的人却是个顽固的曾经赶走她身边所有追求者的家长专制代表的父亲。她孤傲,她为自己的南方贵族的身份而铮铮铁骨,她用自己特有的冷漠“连人带马”地赶走了前来收税的官员;她用自己特有的冷冽的目光震慑了药剂师而买下砒霜;她用自己的冷漠来应对几乎所有关于她自己的流言蜚语,闭门锁窗,完成了自己一个南方大家闺秀的应有的仪态和气度。她凛然不可欺,一个矮个子的胖女人三言两语赶走了前来收税的官员;一个面容枯萎的弱女子使药剂师望其目光而胆颤;她不容许背叛感情的存在而毒死荷默·伯隆,以实现“白头偕老”的“美好”画面。她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孤身一人,倔强的抵抗者生活中的一切。

第二幅,“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身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艾丽米小姐曾经很美丽很优雅的窈窕淑女,为众男人心目中的梦中情人,而严厉苛刻的父亲却用自己的马鞭赶走了所有前来是的追求者,认为无人能配得上自己天性高贵的女儿,认为女儿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即使感情也应该由家长控制。这是艾米丽小姐悲剧的根源。爱米丽的爱情悲剧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这正好是南方传统的转型期。南方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清教主义父权制。在散发着浓郁的叶子和根藤腐烂的气息的南方,人们信奉的上帝是《旧约》中那个严厉的“部落的神”,他是父权社会和家庭的楷模,这意味着统治家庭的是一个下命令的严父,像国王一样统治着他们的王土。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的父亲正是父权制度的代言人,他凭借家庭制度和传统观念赋予的权力君主般的统治着自己的家庭小王国,牢牢地控制了爱米丽的一切。骄横自私的父亲将女儿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手执一根马鞭”,赶走了她所有的追求者,剥夺了她作为正常女性爱与被爱的权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父亲成了爱米丽唯一的精神支柱,甚至在父亲死后也拒绝将他下葬,还把他的肖像放置在卧室的醒目处,可见父权观念对爱米丽的深刻影响。后来福克纳在“福克纳谈创作”中不无伤感地指出:“我为爱米丽的悲剧感到惋惜。她的悲剧在于她是那样父权当道家庭的独生女”(Harris and Fitzgerald 232)。在镇上人的眼里,她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权过正常生活的女人,而是南方妇女的典范,是传统的象征。父亲死后,镇上 的妇女们——清教主义妇道观的表亲——出来干涉爱米丽的爱情。当出身高贵爱米丽同拿日工资的北方佬荷马·巴伦乘着漂亮的轻便马车频繁出双入对时,妇女们认为“这是全镇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坏榜样”(福克纳)。们请浸礼会牧师去劝她,并写信搬来了爱米丽远亲进行干预,因为爱米丽小姐体内涌动的情动摇的不仅是老处女的完整性,而且是旧南方道的根基。尽管爱情遭到重重阻挠和反对,爱米丽还是不顾一切地抛开世俗的偏见,勇敢地和荷默·伯隆走在一起。然而由于恋人的背弃,爱米丽不能实现与恋人结合的愿望。弃妇的悲惨命与性的极度压抑使“她的内心永远失去宁静,精神上永远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魏玉杰 6469),她的性格心理逐渐发生了扭曲畸变,最终成了一朵浸润着毒计的罂粟花,产生了以毒死人的手段来留住爱情的变态之举,并以与恋人尸体共枕来使其饱受压抑的情欲得到补偿。

第三幅画面,“一朵玫瑰花”。一般,玫瑰是爱情和美女的象征,如苏格兰诗人彭斯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我的爱人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爱人的美丽和爱情的美好跃然纸上。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虽没有一处写到过玫瑰,却使人联想到女主人公的鲜艳俏丽的美和对纯真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悲惨命运的怆然,终其一生犹如那鲜亮而又脆弱的玫瑰,划过了,消失了,留给人们的是思索,是惋惜,是慨叹。福克纳本人在谈到故事标题的含义曾说:“这儿有一个遭遇悲惨的女人,她的悲剧是无法改变的,任何人也无能为力。我可怜她。这是向她表示敬意,就像你在这种情形下要向作出某种姿势、行个礼什么的一样。对一个男人你会敬他一杯酒,而对一个女人,你则会献上朵玫瑰。”“一朵玫瑰花”应该是作者和所有的读者向艾米丽这个美丽孤傲的悲剧灵魂的深切致意。爱米丽的死,是一丰碑的倒下,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象征着庄园经济的瓦解及南方古老传统、价值观念的灭亡。小镇的人们如此庄重地向她的遗体,实际上是在向业已湮灭的南方旧传统依依。由此可见,故事标题中的玫瑰花代表了人南方传统的一种满怀敬意的缅怀之情,一种可奈何落花去的悲切之叹。福克纳写下这意味长的标题,是出于内心不由自主的需求,它反映内心深处对业已湮灭的南方传统的追怀和悼念。这朵玫瑰花是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也是献自己魂牵梦萦的那片南方故土的,是福克纳为已去的种植园主传统和贵族精神谱写的一曲哀伤歌。

三、结语

福克纳主要以长篇小说声操文坛,而其短篇,尤其是《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却成为人们一读再读的绝唱。主人公那孤苦的身影、冷酷的眼神、冷厉的话语、其父飞扬跋扈的马鞭、堆成骷髅的荷默、那一绺干燥发臭的灰发以及题目触目惊心的鲜红的玫瑰花都成了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影像。

伟大的作家总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涵盖全部,打动人心。《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虽是一个短篇,却把整个南方的风土人情以一个缩影的形式在世人面前展开。三幅画面,分别从艾米丽本人,艾米丽的家人及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背景—美国南方三个层面揭示了艾米丽悲剧人生的根源。三个画面有点到面,层层推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广大的压的人透不出气的悲剧氛围。三个画面虽用语简单、三言两语,却立竿见影把这个短篇小说的主旨表达地酣畅淋漓。艾米丽犹如一朵鲜红的玫瑰,美丽、倔强、孤傲、鲜亮,然而并不丰美的土壤和严寒的天气阻遏了她的正常发展,中途枯萎、凋零,最终夭折,令人扼腕叹息。其所奋力追求的美好爱情也犹如这玫瑰香消玉殒了。

[1] 福克纳. 杨岂深译.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 史志康. 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朱春玲. 威廉·福克纳和他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EB/OL].http://07b1228ha.blog.163.com/blog/static/513639920081 l681726943/2010~2—14 22:28.

[4] 魏玉杰. 上帝与撒旦的冲突——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主题分析[J]. 国外文学,1998,4.

[5] 刘辰诞. 西方文学术语词典[M].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6] 何琼. 南方情节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 世界文学评论,2010,1.

The Pictures and the Rose

WANG Gui-lin

“A Rose for Emily” a very widely--read short novel by American Nobel Prize winner William Faulkner, is so enchanting for its language, style and techniques that many critics wrote a lot of articles to showed their love and respect to this novel as well as to the novelist.This article emphasizes one of its most prominent techniques---symbolism, choosing three typical “pictures”, analyzing from three aspects---Emily herself, her family and the whole cultural background, trying to get the reason of her tragedy.

symbolism, typical pictures, tragedy

I106

A

1008-7427(2011)02-0078-02

2010-12-04

猜你喜欢

象征主义艾米丽福克纳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你穿得真好看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没见到他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
一封未开启的信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福克纳非线性艺术叙事范式及其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