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垂话题句的结构与推导

2011-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解释性核查移位

路 华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悬垂话题句的结构与推导

路 华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按照能否通过关系化测试,悬垂话题可以分为移位生成和基础生成两大类型。移位的激发机制来源于移位成分不可解释的[-Topic]特征;线性化理论决定拼读时复制成分的删除模式。汉语话题位置的名词短语可以无格,体现出汉语话题这一话语概念的特殊性。

悬垂话题;移位;基础生成;线性化;格位

一、引言

汉语中有三种话题结构类型:话题化话题结构、左偏置话题结构和汉语式话题结构。与话题化话题结构和左偏置话题结构不同,汉语式话题结构无法在评述部分找到对应的位置,如:

(1)那场火,幸亏消防员来得快

话题成分“那场火”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在评述部分重构的位置,因而也被称为悬垂话题,此类话题结构则被成为悬垂话题句。本文主要关注汉语悬垂话题句的结构及其推导过程。

二、悬垂话题分析法

Xu & Langendoen[1]指出悬垂话题与评述靠相关性允准,问题在于“相关”这一概念过于模糊,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Shi[2]提出即使评述部分对悬垂话题做出一定程度的说明,生成的悬垂话题结构未必总是合法,如:

(2)*这件大事,我知道张校长辞职了

Pan & Hu[3]认为话题可以有两种允准机制:句法允准和语义-语用允准。按照他们的观点,可以发生重构的话题句采用句法允准而无法重构的悬垂话题则是通过语义和语用条件加以允准。话题的允准条件为:评述部分中的某个变量x引发一个集合Z,且Z与由话题代表的T集合的交集不能为空。如:

(3)a. *幼儿园的小孩,张三教儿子画画

b. 幼儿园的小孩,张三只教儿子画画

前一句中,“张三”作为变量x,引发的集合为“小孩”的“父亲”,这个结合与“幼儿园的小孩”这个集合相交时产生了空集,因而不合格。后一句中,“只”作为焦点标记词标记“儿子”作为变量x,这个变量所产生的集合此时就可以与悬垂话题“幼儿园的小孩”这个集合产生共同成员,因而为合格的句子。

这种分析法也存在不足:首先,确立评述部分中哪个成分作为变量具有随意性,缺乏一个明确的确立机制;同时,有些可以接受的悬垂话题无法使用上述分析法,如:

(4)张三大鱼吃小鱼

此时的评述部分不论选取哪个成分作为变量引发集合都无法与悬垂话题“张三”产生有成员的交集。也就是说,变量交集分析法没有涵盖所有合格的悬垂话题句,因而也存在问题。

Huang & Ting[4]提出了悬垂话题句的句法分析模式。他们认为汉语中不存在悬垂话题,所有的悬垂话题可以再分析为主语、可重构的话题、名词性状语修饰语以及介词短语的删节形式。他们提出了非悬垂式的分析模式,从而将悬垂话题句放置于句法领域内加以讨论。

三、悬垂话题的测试与生成

石毓智[5]将话题定义为句中表示语境中已知的成分,因而总是有定且一般位于句首、同时话题是个篇章话语概念,只出现于独立应用的句子层面而无法进入从句。熊仲儒[6]指出话题化由标句词C扩展时态短语TP,而关系化则由轻名词n扩展时态短语TP,因而汉语的话题化与关系化呈不对称分布,如:

(5)a. 他写那封信的时候

b. *那个时候,他写那封信

要判定一个悬垂话题句是否由移位而来或是基础生成,关键看它能否通过关系化测试。如果通过,那么说明此悬垂话题可以在句中找到重构的位置,即由评述内容中的某个位置经移位推导而来。如果不能通过,则说明这个句子为典型的汉语式话题结构,无法发生重构,为基础生成。汉语中某些悬垂话题句可以通过关系化测试,有些则不可以,如:

(6)a. 那种豆子一斤三十块钱 / 一斤三十块钱的那种豆子

b. 他们谁都不来 / *谁都不来的他们

如果以上论述是正确的,那么可以说明单纯将所有的悬垂话题分析为基础生成或是将所有的悬垂话题分析为移位推导的方式都存在不足。具体生成的方式应由关系化测试决定。

以“那件事情你要麻烦他”为例,关系化后为“你要麻烦他的那件事情”。这是合格的,说明“那件事情”应由移位推导生成。“麻烦”一词可以选择两个论元,但是同样存在选择三个论文,构成双宾句的可能,如:

(7)我麻烦你一件事情

这样的例子说明“那件事情”完全发生重构:

(8)[TopP[TP你要[vP[v’麻烦他][DP那件事情]]]]

Chomsky[7]的特征核查理论提出X做为探头与Y这一目标发生匹配关系,X和Y本身各有一个不可解释性特征,同时Y如果发生移位还必须要求X存在EPP的特征,从而驱使移位。当话题成分移位至vP指定语位置时必须要保证它仍然具有一个不可解释性的特征,从而满足进一步移位的要求。这就迫使Chomsky提出缺损中心语的概念,强制在此位置上不能核查移位成分的特征。至于何种中心语可以为不完全中心语则很难做出界定。同时,如果移位发生了而没有产生任何特征的核查,其激发机制就无法满足。Bošković[8]提出移位的驱动机制应为移位成分的不可解释性特征的核查,这样就无需设置 EPP特征,同时满足了启动条件,句法操作更为简洁。本文接受此观点,将移位成分不可解释性的话题特征作为移位的激发机制。话题句的推导过程如下:

(9)[TopP[Spec那件事情3]Top[TP你要[vP[Spec那件事情2][v’麻烦他][DP那件事情1]]]]

“那件事情”具有一个不可解释的[-Topic]特征,从而驱使移位。受语段非渗透性条件的作用,“那件事情”必须首先移位到轻动词短语的指定语位置,但是无法核查它的[-Topic]特征,因而移位继续进行。当移位到TopP的指定语位置时,Top作为话题中心语,具有[+Topic]的特征,从而可以核查并删除“那件事情”的[-Topic]特征。此特征删除后,推导也告结束。

按照复制式移位理论,此时“那件事情”就会出现三个复本。在拼读时需删除两个。“那件事情1”和“那件事情2”具有[-Top]这一不可解释性特征,而“那件事情3”的不可解释性特征已经由Top核查和删除。因此删除后两个复本的线性化方式才是最优的选择。再如:

(10)钱,我买了鸡蛋 / 我买了鸡蛋的钱

它也能通过关系化测试,因此“钱”也应从评述部分中经移位得来。如发生重构,则:

(11)我用钱买了鸡蛋

一旦发生了重构,“钱”必须加上一个介词“用”否则句子就不自然。Chomsky[9]提出格位过滤原则:缺乏格位的名词短语不合格。“买”为二元动词,可以指派两个论元位置,并分配格位,但是“钱”作为非论元成分无法从“买”处获得格位。按照生成语法的理论,动词和介词都有指派宾格格位的能力。为了满足格位过滤的要求,它只有通过添加介词的方式来获取格位,因而“用”字成为必须。但是一旦此成分移位至话题位置,“用”则可以删除,生成的句子同样合法。

胡建华[10]提出了格标效应:汉语作为非格标语言,NP可以无格,NP可以不通过占据题元位置获得题元,不占据题元位置的NP可以不是论元。这样的论述对于话题位置的NP具有约束力,如:

(12)今天1午饭2每人3食堂4五块钱5吃一份快餐

句首的五个名词短语都非动词“吃”所选择的必有论元,也可以作为话题化的成分。他们都无法获得格位的允准,但是生成的句子同样合格。这说明汉语话题位置的名词短语可以无格,格标效应具有一定的运用性。但是再看(11)中的例子就可以发现非话题位置上的NP不能无格,否则生成的句子就有问题。这说明格标效应不具有普遍应用性,而只能对话题成分具有约束力。

汉语中也存在无法关系化的悬垂话题句,如:

(13)他们谁都不来/*谁都不来的他们

也就说此句中“他们”无法发生重构,只能为基础生成,其过程为:

(14)[TopP[Spec他们]Top[TP谁都不来]]

在算式库(Numeration)中的“他们”具有[-Top]的特征,要完成推导,“他们”必须从算式库中提取,并核查删除它的不可解释性特征。而此时已生成的话题短语的指定语位置为空,“他们”直接合并到此位置,并由top核查并删除掉“他们”的[-Top]特征以完成推导。在线性化理论下,“他们”的位置也是先于“谁都不来”的,这也是汉语话题句所要求的位置排列。

四、结语

单纯从语义的角度,以“相关性”或者其它相关技术手段都很难解释悬垂话题。通过关系化法测试可以发现悬垂话题句并非统一的构式。一些悬垂话题成分可以通过关系化测试,因而为移位生成。而另外的悬垂话题则无法通过这一测试,因而为基础生成。如果认识到了这些具体不同的悬垂话题类型,就有可能解决句法分析法和语义分析法的分歧,对于悬垂话题句的了解也会更为全面和深入。

[1] Xu,Lie-Jiong & Langendoen,D. Topic structures in Chinese [J]. Language,1985,1.

[2] Shi,Dingxu. Topic and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J]. Language,2000,2.

[3] Pan,Haihua & Hu,Jianhua. A semantic-pragmatic interface account of (dangling) topics in Mandarin Chine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

[4] Huang,R. & Ting,J. Are there dangling topics in Mandarin Chinese? [J] 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2006,1.

[5] 石毓智. 语法的形式和理据[M].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6] 熊仲儒. 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 [J]. 当代语言学,2005,2.

[7] Chomsky,N. Derivation by phase [A]. In M. Kenstowicz (ed.). Ken Hale: a Life in Language[C]. Cambridge,Mass.: MIT Press,2001.

[8] Bošković,Ž. On the locality and motivation of Move and Agree: an even more minimal theory [J]. Linguistic Inquiry,2007,38.

[9] Chomsky,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M]. Dordrecht: Foris,1981.

[10] 胡建华. 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The Structure and Derivation of Dangling Topic Construction

LU Hua

Dangling topics can be divided into movement derivation type and base generation typ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ization test. Motivation for movement comes from the uninterpretable feature [-Topic] on the moved element. Linearization theory determines the deletion pattern of copies in spell-out. Chinese topics can do without case, which represents the peculiarity of this discourse concept.

dangling topic; movement; base generation; linearization; case

H1-0

A

1008-7427(2011)02-0089-02

2010-11-22

安徽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2008sk124。

猜你喜欢

解释性核查移位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关于设计保证系统适航独立核查的思考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营造林核查应用研究
再生核移位勒让德基函数法求解分数阶微分方程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Σ(X)上权移位算子的不变分布混沌性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