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塑造

2011-08-15郭志钦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艺术类艺术家人文

郭志钦

(厦门理工学院 设计艺术系,福建 厦门 361024)

艺术类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塑造

郭志钦

(厦门理工学院 设计艺术系,福建 厦门 36102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以看待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艺术类大学生,认为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个性和行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不乏存在诸多偏见与误解。本文通过辨析公众眼中艺术家和艺术类大学生形象,以期正确看待艺术类大学生的形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塑造艺术类大学生良好形象的对策。

艺术家;艺术类大学生;良好形象;塑造

长期以来,在常人眼里,艺术家的形象总是与叛逆、孤僻、放纵、怪癖、疯癫等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词语相连。多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甚至部分艺术史家也认同艺术家区别于普通人。例如,赫伯特·里德说:“在任何秩序井然或平等的社会里,艺术家都是一位行为古怪的鹤立鸡群的人物。”[1]即使从未真正接触过艺术家,人们对邋遢、傲慢、缺乏责任感的艺术家形象也信以为真。在此观念影响下,艺术家行为怪异的形象逐渐由某种个性发展为共性,个体的行为成为整个行业的共同特征。对于艺术学习者的艺术类大学生,人们也习惯以对艺术家形象的认知来看待他们,以艺术家的形象对照艺术类大学生的形象,其中不乏存在诸多偏见与误解。如何正确看待艺术类大学生的形象以及正确塑造艺术类大学生良好形象,是摆在艺术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辩析公众眼中的艺术家和艺术类大学生形象

(1)怠惰与勤奋。通常认为,艺术类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怠惰,宿舍和教室卫生差;学习纪律松散,迟到、早退、缺席发生率较高,文化课成绩差,尤其是外语。不能否认,有些艺术类大学生确实如此,当然其它专业的大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形。实际上,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貌似闲散的状态并非全是怠惰,而是体现了艺术学习和创作的特殊性。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艺术家创作时常常需要思索和冥想。列奥纳多·达·芬奇声称,“我们用大脑绘画,而不是我们的手。”[2]米开朗基罗在他的书信中也有同样的看法:“画画用脑,而非用手。”[3]艺术家停笔思索和冥想的过程,在常人看来是一种怠惰,其实这是灵感被遏制或情感上出现匾乏时所表现出来的散漫行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以为艺术家完成一件作品毫不费力,但实际上,艺术家思考和冥想花费的时间远远多于实际创作的时间。艺术家不可能像田地里的农夫一样不停地工作,他需要思考和冥想,总结过去,拟定新目标。此过程对于好作品的诞生至关重要。正如西方艺术史之父乔治·瓦萨里谈到雕刻家鲁斯提齐时说:“……不考虑自己的心愿的工作,是体力劳动者的事,与为荣耀而奋斗者无关,因为,好作品得自深思熟虑。”[4]据记载,达·芬奇在创作他的旷世杰作《最后的晚餐》时,有时很早就开始工作,不吃不喝从黎明一直工作到黄昏;有时一连几天也看不见他的踪影。一天中他总有几个小时思考将要描绘的人物,一旦有了新的想法,他不顾烈日当头立即赶往修道院,登上脚手架,在画面上画出他的新想法。由此可以看出,这位绝世奇才间断性的工作,并不是因为怠惰,而是体现了对完美艺术的追求。对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定型的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来说,艺术学习和创作活动中的自省和思考过程,容易不自觉地形成生活懒散、学习纪律松散、迟到早退旷课的习惯。

与貌似闲散的工作状态相区别的是勤奋的工作态度。艺术家的勤奋故事因传记作家的记述得以流传至今。例如,乔治·瓦萨里讲述了布鲁内莱斯基和多纳泰罗到罗马勤奋研究学习古建筑的故事,“他(布鲁内莱斯基)和多纳泰罗终日奔波……他们走遍了罗马及邻近的所有地方,一有机会就对所看到的一切进行测量……全身心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过去的建筑……他认真细致地观察了万神殿的拱顶的所有难点。他对所有古代拱顶都作了记录,画了草图,并仔细琢磨其构造。”瓦萨里在《名人传》中有大量类似的记载,例如他描写卢卡·德拉·罗比阿:“他把所有时间都用于雕刻:白天,他不停地雕凿,晚上一丝不苟地画图。他总是忘我地工作,夜晚,当他感到双脚冰冷时,就把脚伸进一篮杂物(例如白天木匠们刨木时留下的木屑)中取暖,这样他就不必停止画图了。”[5]p33艺术家勤奋研究艺术时,对于休息、饮食和着装漠不关心,甚至有时反穿衣服或穿着不成对的鞋出门也毫无觉察。艺术家不懈的勤奋和钻研,执着与不屈不挠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艺术类大学生大多从小便开始专业学习,有时为了完成一幅作品,可以几个通宵不睡觉,有时为了专业上的突破,可以起早贪黑,甚至废寝忘食。这种在专业学习上的勤奋和刻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2)乖张与专注。通常认为艺术类大学生个性鲜明,蓄留长发,着装另类,行为古怪,喜欢独处,我行我素,难以相处。虽说不是所有的艺术类大学生都如此,但此种看法也并非空穴来风。此类观念的形成与公众对艺术家形象的认知有关。艺术家违反常规的古怪行为是传记作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艺术家性情古怪,古今中外的文献都有记述。瓦萨里的《名人传》里对每一位艺术家性格特征及生活趣事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家个性特点。例如书中记载皮耶罗·迪·科西莫从不允许别人观看他的工作,从不打扫房间,不到饥饿难耐的时候从不进食等的古怪行为。再如对蓬托尔莫住宅的描写:即使是从表面来看也是一座古怪的孤独者的居所,当他前往寝室兼工作室的房间时,要登上一架梯子,上去之后他会将梯子升起来,所以,在未经他的许可或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上去。这与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形容的中国画家“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6]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行为古怪的例子在瓦萨里的《名人传》中还有很多,如格拉菲奥内·菲奥伦蒂诺晚上一定要睡在铺着稻草的箱子里,从来不使用床单等物。还有一些画家过着自称为哲学家般的生活,他们不洗手、洗脸,不理发剃须,不打扫房间和整理床铺,他们在饭桌上绘制草图,渴了就直接从瓶子或水罐里喝水。艺术家表现出一些令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前文也曾谈到在勤奋研究艺术时,他们往往忽略了生活行为的细节。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只限于艺术家,但因为艺术家已被公认为行为古怪,所以此类不合常理之事常在流传过程中被夸大。受此观念的影响,人们也认为艺术类大学生孤僻,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和责任感,难于沟通,着装邋遢,卫生差,以特异的眼光看待艺术类大学生的行为。熟不知其它专业大学生也存在着此类现象。

其实,艺术家古怪的行为和艺术创作活动的专注有关。瓦萨里认为“……潜心研究艺术的人必须避免社交,当他思考艺术问题时,他从来不会感到孤独或空虚。研究艺术的人往往非常执着,若有人把艺术家的这种行为当作怪癖,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要出色地完成工作就必须排除一切干扰,艺术要求思考、独处和闲适的生活,不允许三心二意。”[4]瓦萨里在《蓬托尔莫传》描述了一个专注于工作、孤独内省的蓬托尔莫的形象。始终专注于工作的科佩,拒绝任何人的帮助,从不与人交往。即使生病,也不出门。达·芬奇·认为画家只有独处才能专心致志地进行某项研究。他这样解释孤独:“为了身心健康并保持精力充沛,画家或素描家应孤寂生活,特别是在专心致志地进行某项研究,回顾不断呈现在眼前的事物,为记忆提供储存的时候更需清静独居。如果你孤身独处,你就完全属于你自己。”[7]善于交际的丁托列托也时常处在忧郁与苦思冥想之中,常常在画室中独处。他的画室除了佣人之外,不允许其他任何人到访。艺术学习和创作离不开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尤其是美术学习与创作,在此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容易出现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形象和现象,其中之缘由与专注学习和创作有一定的关系。

2 塑造良好的艺术类大学生形象

(1)学者型的艺术人才。艺术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其人格的形成,也关系到其艺术品位的取向。艺术专业的特殊性,特别是艺术的特殊社会功能,要求艺术从业者应当具有广阔的胸襟,关注人类命运,关怀人类生存与发展。真诚的艺术家都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如贝多芬的《命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正是艺术家们对人类命运思考的内心感悟的体现。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有深厚的人文知识修养。莱翁·巴蒂斯塔·阿尔贝蒂在他的著作《论绘画》中,论证了绘画的科学基础,认为数学、几何学和比例论优先,以及编成法典的透视画法可以被工作中的画家熟练运用等等,把视觉艺术看作是“四艺”中的学科。阿尔贝蒂认为艺术家的基本特性是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加入到知识分子行列,并成为知识分子的形象。[2](p20)许多艺术家既是作家又是诗人,阿尔贝蒂就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家。洛伦佐·吉贝尔蒂、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和皮埃奥·黛拉·弗朗西斯卡也一样。列奥纳多·达·芬奇、贝维多·切利尼和米开朗基罗也是如此。丢勒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随笔作家。瓦萨里在美第奇宫廷,作为一个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作为将来艺术从业者的艺术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扎实出色的专业技能之外,更重的是应该具备应当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换句话说,艺术类大学生应当是学者型的艺术人才。

但是,从目前的艺术高考现状来看,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并不是真心喜欢艺术,大多是由于文化课学习不理想,为了考上大学在高中阶段才开始学习艺术(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录取成绩较低),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其一,文化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缺失。进入大学后,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注重艺术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升,重“技”不重“艺”,对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课程兴趣不大,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欠缺,创新精神和意识淡薄;其二,由于学习艺术时间短,因而专业基础薄弱。从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来看,许多艺术院校过多强调专业性,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再从艺术专业自身特点来看,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必须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导致了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缺乏。

鉴于此,为了全面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造就高水平、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改变上述的不良的现状,培养学者型的艺术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宗旨,更新艺术教育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在一般人眼中的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活动与那些纯体力或纯技艺活动之间无本质区别,都不涉及理性思维,所以它们在艺术分类上注定要被划入“机械艺术”的行列,因此,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们也就继续保留“工匠”和“手艺人”的身份。在此观念影响下,一般人往往将艺术专业看作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人文学科,不只是“技”,更重要的是“艺”,正如前文所述,许多成功的艺术家都有着深厚的人文知识修养。因此,高等艺术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其次,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构建具有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艺术学习和创作的特殊性,致使专业教师思想境界、学识修养、人格品质、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灵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应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鼓励教师加强学习,拓展教师的视野,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优化艺术教育环境。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是全面提升艺术类大学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大学除了建设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之外,还应围绕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人文学者开办讲座,拓宽艺术类大学生的视野;增开艺术鉴赏课,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举办各类艺术竞赛,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力。总之,要充分调动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如前文所述,许多艺术类大学生从小便勤奋学习艺术专业技能,由于艺术学习和创作的特殊性,他们表现出来的貌似闲散的状态并非全是怠惰),并转化为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兴趣。

(2)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人品即画品”是中国传统美术批评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命题,以画家的人品高低来评价其作品的优劣,如“画如其人”,“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等等之说。20世纪国画大师潘天寿曾说:“品格高,落墨自超”、“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人品高尚,则艺术作品成就必高;人品低劣,则艺术作品成就必低。反过来说,艺术作品成就高,艺术家人品必高;艺术作品成就低,艺术家人品必低。自古以来最著名画家,无一不是品格高洁,例如倪云林、黄子久等;人品低下者,艺术作品虽佳但难免有纵横之气,例如王铎、张瑞图等。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也有类似的看法:“做一个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虽说此类观点并不完全客观,但从中不难看出,人品与艺术作品关系密切。纵观各个伟大的艺术家的人品及其艺术成就,此种说法不无道理。想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各方面素质,开阔眼界,丰富经历,这样才能加深内涵,创作的也才会有深意,才会打动人,引起观众共鸣,艺术才能真正发挥它怡情养性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朝着“德艺双馨”的目标奋进。所以,作为未来的艺术工作者的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是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如何把艺术类大学生培养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不无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应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营造以学校教育为主、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辅助的良好德育环境,强化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广泛开展各项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组织艺术类大学生赴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慰问走访,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策划实施为希望工程艺术创作活动,同时使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部队,使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工作付诸实践。通过构建年度“主题教育”活动的格局,将德育融于学生活动中。每年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问题,通过从实际问题分析到理论主题的思考提升,从精心设计各项活动到明确中心的主题教育,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主题,不断深化,充分发挥德育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其次,加强师德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所以师德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由于专业教育的特点,艺术专业课小班授课的形式,甚至是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密切,加上艺术类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主课教师要带四年,因此艺术专业教师给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的师德修养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所以加强艺术院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对提高艺术类大学生个人品格修养水平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注重艺术类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艺术创作强调个性,艺术作品强调原创性,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表现欲强的特点。过多地追求个性发展,不利于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国青年学生提出新要求,“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8]总书记的讲话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努力方向。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德育共性与个性的原则,充分考虑艺术类大学生的共性和个体差异性,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方能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以看待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艺术类大学生,认为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个性和行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不乏存在诸多偏见与误解。正确看待艺术类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学者型和德艺双馨的艺术类大学生良好形象,对于确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赫伯特·里德.艺术与社会[M].陈方明,王怡红译.北京:工人出版社出版,1989.

[2] Joanna Woods-Marsden.Renaissance Self-portrai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

[3] N.佩夫斯纳.美术学院的历史[M].陈平译.长沙: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3.

[4] 乔治·瓦萨里.巨人的时代(下册)[M].徐波,刘耀春,张旭鹏,辛旭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5] 乔治·瓦萨里.辉煌的复兴[M].徐波,刘耀春,张旭鹏,辛旭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6]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7] 艾玛·阿·里斯特.莱奥纳多·达·芬奇笔记[M].郑福洁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8]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9):1-4

Good Image Molding of Art Students

GUO Zhi-qin

(Faculty of Arts Design,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

In daily life,people tend to look on college art majors as artists,regard them as a special group whose personalities and behavior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common college students.So,there are a lot of prejudices and misunderstanding.This paper,through comparing their images with those of artists,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molding good images for college art majors,hoping to create a correct view on them.

artist;college art student;good image;molding

J607

A

1009-3907(2011)10-0115-04

2011-04-21

郭志钦(1968-),男,福建厦门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教育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张晓辉

猜你喜欢

艺术类艺术家人文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人文绍兴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