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形的自我
——玛丽·高思形象分析

2011-08-15穆大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弗雷德埃文斯艾略特

穆大江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隐形的自我
——玛丽·高思形象分析

穆大江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玛丽·高思是《米德尔马契》中的一个次要角色,但无论是从家庭背景、早年经历、择偶标准还是从擅长的职业来看,她和乔治·艾略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虽貌不惊人,但她务实、正直、机智犀利、求知欲强,比其他任何人都有洞察力,她对别人的看法,在心理上更接近作者本人,可以说她是作者隐形的自我。

玛丽·高思;乔治·艾略特;埃文斯小姐;作者;自我

英国学者安德鲁·桑德斯认为,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中期杰出的小说家中最具有严肃权威性、最富有探索才能的一位,”她的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一下简称《米》)是“一部细心写就、争议不断的作品”。《米》也是近年来国人研究的热点,就作品人物而言,研究者几乎都把焦点放在女主人公多萝西娅身上。人们普遍认为多萝西娅热衷行善,强调责任和纪律,想在道德和伦理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她和威尔的结合映射艾略特和刘易斯的关系。但通过细读文本、参照有关传记不难发现,玛丽·高思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我的一种投射。当作者倾心塑造女主角时,她的潜意识就把她的真实自我以玛丽的形象呈现出来:玛丽虽然相貌平平,但务实、机智犀利、有正义感,她比作品中的其他任何人都有洞察力,她对别人的看法,尤其是对弗雷德·文西的看法,使她在心理上更接近作者本人。从玛丽的家庭背景、早期的经历、对爱情的看法及从事的职业等方面着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者是任何通过玛丽这个伪装的面具把自己的人生片段散落在作品中的。

一、家庭背景

玛丽·高思的名字首次出现是在第十一章,由他人提及,她本人在下一章才正式亮相,后面也只有几章与她有关,但我们依然可以找出有趣的细节。艾略特最初的名字是玛丽·安·埃文斯(注意这个名字和玛丽·高思相同的地方),她自己曾说,凯莱布·高思先生(玛丽·高思的父亲)有她父亲的影子。其实高思夫妇和埃文斯小姐的父母很像。埃文斯一家通过为乡绅当代理人获得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像埃文斯先生一样,高思先生也是为慈祥的人,把工作看得很重要,当过测量员、估计人、代理商,从事过制造业,在建筑、耕田和采矿方面的知识超过了大部分专业人员。父女关系融洽,父亲认为女儿(在小说中玛丽变成了头生孩子)是他“心爱的孩子,”认为“漂亮英俊的小伙子弗雷德·文西或任何年轻人都把玛丽看得比其她女孩子都可爱,是很自然的”。玛丽也爱父亲,其语言和处事风格都受他的影响,二十多岁了,见到父亲仍然像“孩子般吻他。”高思太太和埃文斯小姐的生母一样,是能干的主妇和母亲,家教很严,认为世界上是有等级差别的,丈夫有丈夫的事务,妻子有妻子的本分,孩子应做他们该做事情。在父母的开导下,玛丽知道如何维护尊严。虽然受双亲的娇惯和宠爱,少女时代的玛丽和埃文斯小姐一样,在父亲眼里,她们依然应该和其他女孩子一样,走符合传统习俗的路——结婚当个贤妻良母或当家教谋生。有趣的是,玛丽的外表也和作者一样,不是高挑白皙、具有吸引力的美女,“有的只是一般凡人的相貌,皮肤黝黑,卷发乌油油的,又粗又硬”,但她“精明机灵,对一切总带有一丝冷嘲热讽的意味,这种情绪变化不定,但从不会完全消失,只有对某些人,她才会在感激的热流冲击下,改变这种态度,因为这些人从不向她谆谆告诫,说她应该知足,而是用自己的行动使她感到满足。随着成年期的到来,她的容貌已有所改变,显示了一种美好的光彩,……伦勃朗看到她,一定乐于替她画像,使她那粗犷的相貌从画布上发出智慧和正直的光芒。因为正直,……是玛丽最主要的优点,她既不想制造错觉,取悦于人,也从不想入非非,自我陶醉。每逢心情舒畅的时候,她还不惜拿自己来打趣”。

二、早期的经历

玛丽进的是“莱蒙太太”办的女子学校,她的同学文西小姐是此学校公认的高材生,“这所学校在全郡首屈一指,凡是一个完美的女孩需要知道的一切,无不列入教学范围”。每当作者揶揄娇滴滴、像小猫样的仙女文西小姐时,就会提到这个学校。其实,这是作者间接评判她少女时代所受的教育的偏狭。作者也曾在女子学校接受过教育,走过极端,但她和玛丽一样,因为有极强的求知欲,离开学校后,通过自觉的阅读和敏锐的观察,使得自己的智力性能健康成长,变得俏皮幽默、通情达理,很有人缘,不仅孩子们喜欢她,很多成人也喜欢她。她很很务实,认为“生活几乎成了一出喜剧,”“不想在惊讶和懊恼中浪费时光”。虽然埃文斯小姐的阅读要广泛深刻得多,但她和玛丽一样,喜爱司各特和莎士比亚,且常引用他们的作品。

和埃文斯小姐一样,玛丽不仅擅长管理家务,而且“做事十分细心,能像护士一样照顾浪费老人。”不同的是,玛丽是斯通大院的管家,照顾的是脾气古怪的老费瑟斯通,而埃文斯小姐管理的是父亲的房子,照顾的是(晚年脾气变得古怪的)父亲——罗伯特·埃文斯。但她们似乎都能忍受老人的怪癖,“尽管老人在使唤她的时候,总是横眉瞪眼的,她还是觉得包含一定的乐趣”。

老人去世后,为了谋生,作者和玛丽都面临重新选择“职业”。在那个时代,具有一定地位女性的职业主要有两个——当教师和结婚。玛丽·安当年为独立曾设想过谋一份职业,她不喜欢当家庭教师,因为那常常遭人白眼,但除了当教师又没有别的出路。由于相貌平平,婚姻也是靠不住的,只能考虑在一所学校里当教师,但她离开家又让她十分伤心。斯通大院换了主人,玛丽就要重新谋求职业,当家教对她来说是一种折磨,虽然她“更喜欢学校以外的天地,”但除了教书(因她“具有足够的知识”,还会弹钢琴——和作者多么相似!)她也没有其他的出路,正当她下定决心准备在一所学校教书时(认为在学校任教要比当家教有尊严),突然发生转折,她家里的经济困难解除了,玛丽说不出的高兴,她和家人觉得呆在家里就是最大的幸福。

三、择偶标准和擅长的职业

和作者一样,玛丽对自己平凡的外表耿耿于怀。利得盖特忽视她,专门和她身边的美女——罗莎蒙德搭讪,让她变得“气呼呼的,很不高兴。”但她正直、聪明机灵;不相信逆来顺受。”她看人很准,认为利得盖特只喜欢娇滴滴的仙女;知道弗雷德不适合当牧师,因为弗雷德本人“不喜神学,喜欢在田野骑马,做别人做的事。”和埃文斯小姐一样,玛丽对“什么是人的性格中优美的品质有鲜明的观念”。别人都认为刘易斯轻浮,是个万金油式的学者,埃文斯小姐却看到他真实的内涵,认为他就是自己寻找的那个人;玛丽的双亲认为弗雷德游手好闲,不适合当丈夫,而玛丽却发现弗雷德身上的正直、诚恳、体贴、孝顺,觉得自己就是拯救他的人。值得注意的是,玛丽虽貌不出众,却不乏仰慕者。除了英俊潇洒的弗雷德外,能说会道的拍卖商也看中了她,正直而有威信的牧师对她也是情意绵绵的。玛丽选择弗雷德似乎使自己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如果后者不能做到浪子回头,如果他不安心在高思手下当助手,不克制赌博的爱好,那么玛丽就没有幸福可言。埃文斯小姐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选择有妇之夫同居,并严肃对待他们的关系,这里除了非凡的勇气和果敢的精神外,还有母性的因素,和玛丽一样,她想拯救这个“爱自己的人”,因为他是第一个真正把爱献给自己的男人,他不以貌取人,他看到她那潜伏外表下非凡的灵魂。在那个女人的外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婚姻因素的时代,艾略特不漂亮,甚至说丑,但她的才能只有少数人看得出来,因此她对那些看重自己的人有特殊的感情,如果这感情有所回应,就自然发展成爱。对玛丽感情的描写就是真正亲身的感受。像艾略特和刘易斯的关系一样,玛丽和弗雷德的关系是一种互惠的给予和获取的关系。成为“刘易斯夫人”后,埃文斯女士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她把自己的个人阅历和感悟写到作品中,使自己以乔治·艾略特的笔名享誉全国;还使刘易斯摆脱了经济困境。这和玛丽与弗雷德的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了玛丽的爱,弗雷德选定了职业,定下了人生的目标,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变成了有责任感的父亲;玛丽也获得婆婆的认可。像艾略特和刘易斯一样,玛丽和弗雷德也有作品问世,只不过是玛丽是为儿童写了本书,弗雷德出了本在农业方面的著作。

处于维多利亚那样的激变时代,许多作家都是通过写作表达内心压抑、纠结和复杂的情感。玛丽·高思无疑是作者自我的一种伪装,一个persona。当艾略特在倾心打造这部杰作时,虽然以多萝西娅和利得盖特为主人公,但她的潜意识,她那分裂的自我就以玛丽·高思的形象呈现出来。艾略特成名后,很少回她内心的人间天堂格里弗,但“她常常想起那里的草坪、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它那——远离喧嚣世界静谧安详。”每当读到对玛丽的家的描写时,读者内心油然升起温馨感,玛丽的妹妹摘樱桃的场景、玛丽摘玫瑰和苹果的场景,玛丽在花园里和妹妹荡秋千的场景,不仅让弗雷德着迷,也使深沉的费尔布拉泽牧师(他也是玛丽的仰慕者,为了弗雷德,他主动退出)留恋忘返。这离城不远的高斯家,不正是埃文斯小姐度过愉快的童年,以及让艾略特魂牵梦绕的格里弗吗?

[1]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M].古启楠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M].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I106

A

1673-0046(2011)07-0199-02

猜你喜欢

弗雷德埃文斯艾略特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弗雷德忘记了
谷歌的另类招聘
弗雷德和他的朋友们
谷歌的另类招聘
聪慧的鹦鹉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克里斯·埃文斯 论队长的独一无二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