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1-08-15陈艳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消费院校

陈艳娜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高职院校课程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陈艳娜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高等教育消费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逐步推进而产生和兴起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全额缴费接受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他们期望能物有所值,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有一定技能的专门人才。笔者通过高职院校课程消费的现状分析来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消费的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消费;现状分析;对策

高等教育消费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逐步推进而产生和兴起的。我国自实行高校收费改革以来,学费在高校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全额缴纳学费接受教育。高职学生作为消费者,期望通过三年的学习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获得投资回报,这是每个高职学生应然的期望。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学生感觉浪费时间与金钱,毫无愉悦感。这种情况就促使我们用消费的观念来看待高职学生的教育消费情况。文章通过高职院校课程消费存在的问题来分析高职学生消费的现状并阐述其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涵义

1.课程: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的体验。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目标,就得向学习者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教育教学内容,借以发展他们的品格、开发他们的潜能。这种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一般称为课程,对于课程的涵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显性课程是我们通常讲的学科科目,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

2.消费: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客体的价值满足主体的需要。

3.高职院校课程消费:基于以上二者的涵义,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课程消费即高职院校提供的各种课程满足学生学习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二、高职院校课程消费的现状分析

1.教材方面:特色不足,内容陈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但教材的内容却与此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教材建设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难以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具体表现在:教材单一,特色不足,侧重于理论部分的阐述,因而应用型知识的比重就较少,无法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也很难满足学生消费的需求;教材内容陈旧、重复。唐德海教授说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课程内容几十年一贯制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尤以文科为甚。”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安排仍然沿袭本科式的思路,侧重知识的排列逻辑,实践性的案例不足,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不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培养,因而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的技能。在教材选择方面,学生一味地被消费,没有参加教材选择的权利,因此处于式微的状态。教材质量方面良莠不齐,由于学校缺乏教材质量的监管部门,所以对教材的质量难以控制。更有甚者,看到教材是一肥缺,自己编教材、东拼西凑,使教材的质量低下、错误百出。

2.教师方面:教师结构不合理,“服务学生”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历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本科学历的多,而研究生学历的则少。第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即我们通常说的存在两极,具有教学经验的高职称的教师和刚刚大学毕业的毫无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多,而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很少。第三,学科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专业的多,而应用专业方面的则少。第四,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从公立院校退休的老教师,而来自企业的具有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少。

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由于高职院校实行辅导员制,教师除上课外几乎不与学生交流,加之高职院校的教师总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评价体系侧重于科研,导致教师的学生意识淡薄,有的教师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不与同学交流,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师生关系淡薄,以致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教师也置若罔闻,根本无心培养和指导学生,学生在这些教师心中地位式微。

3.校园文化方面:特色的校园文化尚未形成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日渐发展过程中所沉淀形成的,是由学校的物质文化如各种建筑和精神文化如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人文环境、规章制度等组成,其精髓是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学风、校风、教风上。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它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沐浴其中,学生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自觉地立志成才,老师能体会到神圣的职责,也能使学校的形象崇高。高职院校在今后的发展中若想取得成功并发展壮大,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由于高职院校建校的时间不长,难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也就不能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4.学生方面:学生的消费意识淡薄

学生是课程消费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关系着课程消费的满意程度。在教材方面,学生没有选择权利,只能处于“被消费”状态,教材也就难以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师评价方面,虽然学生参与对老师的分数评定,但学生仅仅依靠个人的喜好程度来评定教师。在学校管理上学生缺少参与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在师生关系上,二者之间关系淡薄,教师仅仅充当教书的作用,而无育人的责任。由于学生未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能力较弱,侧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很少主动借阅图书馆的资源,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过窄,学习的迁移能力低,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应用能力差,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英语、计算机等过级考试上,因此在课程消费问题上感觉失衡。

三、提高课程消费满意度的对策

1.教材方面:突出高职特色,更新教材内容

第一,突出高职特色。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学校应突出高职特色。在教材建设方面,教材管理部门应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突出高职强能力、重应用的办学特色。

第二,教材内容不断更新。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课程消费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材管理部门要针对学生的未来岗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考能力,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突出适应性,改变倚重教师教的成分,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有一技之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要注重案例分析,语言要由浅入深,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知识转化成有实际生活经验的意义学习。只有教材贴近实际,加强应用性知识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与学中的工具意义,老师才能依托教材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技能,学生也才能提高消费欲望,才能依托教材增长知识技能,锻炼动手能力,真正成为一名应用型人才。

2.教师方面: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服务学生的意识

教师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有:第一,注重学历结构的比例,使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学历结构协调;第二,增强激励机制,适当进行低职高聘。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聘任机制,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结合起来,更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行能者上、不能者下的机制,使那些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并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进行高聘,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第三,鼓励教师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科。由于我国一直实行专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在自己的领域内精通,对其他的专业知之甚少。学校应鼓励教师打破专业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融通。第四,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教育部规定,各高职(高专)院校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依托地方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聘请行业企业的人才到学校兼职教师,扩大兼职教师的比列,充分利用企业的优秀人才服务学生。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高职院校依靠学生的学费运行,可以说,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感知他们的心声,通过与学生的交往来了解自己教学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只有教师树立了学生至上的意识,才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改进教学,使学生真正得到名副其实的消费。

3.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色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文化发展的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第一,物质文化的建设。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注意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所以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做好校园规划、绿化和美化,使校园的一草一木都体现学校的特色,同时加强场馆建设,学校在建设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时应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消费欲望。第二,精神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因建校的时间短,更应该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充分完善学校的办学特色,使学校的育人目标、价值追求深入到每个师生之中,充分挖掘学校周边环境的历史人文底蕴,增强学校的历史文化感;重视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良好的三风能体现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能使师生有主人翁意识;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能在师生之间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沐浴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生可以愉快地学习,老师可以顺利地工作;加强和规范各项制度的建设,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与监督,使每个师生都发挥主人翁的意识,增强责任感,激活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学生方面:增强学生的消费意识

学生作为消费者,对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有权“挑三拣四”,对教育质量提出责问与质疑,教学是教与学协调统一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消费意识。在教材建设方面,学生应主动参与,将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看法反映到教材管理部门,提出自己的看法,保护自己在教材消费方面的权利意识;在教师评价方面,学生应正确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客观认真地对任课教师作出评价,不能仅仅以喜好来评价教师,使评价结果真正反映一个老师的优劣程度,成为老师进退的重要指标;在学生管理方面,学生应主动地参与学校管理,将自己看成是学校的主人翁,为学校的管理献言献策;在师生关系上,学生应主动地与教师联系,不要过分地贬低自己而抬高教师,须知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1]力量.高等教育消费与高校内部机制的优化[J].江苏高教,2004,(2):49.

[2]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232.

[4]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93.

[5]冯旭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职业时空,2010,(9).

[6]柳美花.高职学生的教育消费需求与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G718.5

A

1673-0046(2011)07-0016-0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消费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40年消费流变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消费ABC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