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语段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析

2011-08-15梁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性知识程序性语段

梁焱

(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对外汉语语段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析

梁焱

(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文章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对3P教学模式下对外汉语语段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目前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的语段教学还比较薄弱,应充分重视语段教学的重要性、层次性和交际性,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者的语段表达能力。

3P教学模式;认知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语段教学

语段通常被定义为大于复句而一般小于段落的语言单位,由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语段的形式虽然简短,但已包含了语篇的基本衔接方式和语义关系,是构成语篇的基本环节。语段教学主要指语段内部句子之间语法、结构、意义、逻辑等衔接手段的教学,除结构衔接(关联词语或连接成分)、逻辑顺序衔接和词语衔接外,还包括指代、省略等照应手段。作为语篇教学的重要过渡阶段,语段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快速掌握各种句子衔接及照应的手段,为进一步的语篇教学打下基础。同时,语段的衔接与连贯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偏误高发区,是对外汉语,特别是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的重要内容和教学难点。

3P教学模式,也称PPP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展示(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表达(production)三个阶段,是目前第二语言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因此,利用认知心理学原理,研究3P教学模式下对外汉语语段教学的教学策略,将对对外汉语学习者,特别是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成段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一、展示阶段

3P教学模式下的展示阶段可以理解为教师教,即教师展示和讲解教学对象。展示阶段的语段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感知和了解语段知识。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普遍忽视语段教学,不仅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缺乏语段知识的讲解,而且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也仍然以词汇和语法讲解为主。而汉语语段知识的各种衔接手段和照应手段以及汉语语段间特有的意合法都迥异于其他语言,比较隐蔽,仅靠学生自己揣摩,根本无法掌握。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充分重视语段教学,明确展示和解释隐藏在课文之中的语段衔接手段。

其次,展示阶段的语段教学应分成不同的层次。展示阶段语段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掌握语段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信息加工论的“九段教学模式”,教学的阶段依次为:引发学习者的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刺激学习者回忆先前知识;呈现刺激材料,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提供学习指导,促进编码,使知识进入大脑长时工作记忆。

目前,对外汉语语段教学往往是结合课文讲解进行的,课文是学生领会和模仿语段表达的重要样本,但课文本身的信息含量非常丰富,有生词、语法和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学生的认知资源有限,必须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外部刺激,促进学生选择性知觉的产生,使学习者明确注意到隐藏在课文中的语段知识。首先要告知学习者语段教学的目标,引发学习者对语段衔接手段的注意,并通过声音、图形、表格、公式、符号等方式凸显语段知识,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并适时利用提供的学习指导,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拓展语段知识,促进语段知识的编码。

展示语段衔接的具体方法可以多样化,既可以由教师进行归纳分析,展示和讲解语段衔接的手段,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自己发现和归纳课文中的语段衔接手段。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后,对语段衔接手段丰富的一段进行复述或重写,并与课文对照,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复述与课文样本语段衔接方式的差异。

二、练习阶段

3P教学模式下的练习阶段可理解为学生练,即学生通过各种练习逐步掌握语段表达能力的阶段。而传统的语段练习形式一般为给定话题,让学生说或写一段话。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练习属于表达阶段的练习形式,最大的问题是跨度太大,一步从展示阶段进入表达阶段。而学生通过展示阶段获得的语段知识基本属于陈述性知识,但语段的成段表达能力则属于程序性知识。在认知心理学上,陈述性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学习层级和累积学习概念,即一个程序首先应分解为若干项子程序,整体程序的学习应由子程序学习开始,逐渐累积而被最后掌握。

从本体研究出发,语段能力包括语段间各衔接手段及指代、省略等照应手段,各自又分为若干小类,是一个具有层级性的结构系统。因此,练习阶段的语段练习设计也必须注意层次性。在陈述性知识练习阶段,要逐个练习语段知识的各分项知识。在程序性知识形成阶段,要分析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针对转化的不同阶段进行分层设计,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根据认知心理学知识,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可以分成识别及再现两个阶段。识别阶段应向学习者出示若干包含衔接与连贯要素的习题,要求学习者通过判断或选择辨认出其中的语段衔接手段,巩固语段知识。具体的练习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阅读下列语段,选择划线部分可能的、出现的语句。(有多项后续句提供的信息供选择)。

(2)找出下列语段中代词所指含混、主语省略不当的错误。

(3)找出并改正下列语段中时空参照点前后不一致处。

(4)找出下列语段中的关联词。

(5)阅读下列语段,指出其中的细节材料是按哪种顺序排列的,并找出主题句。

如果学习者能够熟练地识别语段衔接与连贯要素,下一步的教学就应该要求学生对语段要素进行分层次的再现。可以先以课文为蓝本,将语段衔接与连贯的要素抽取出来,再让学生填出来。或将语段中的句子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列,连贯成语段,并找出主题句。待学生能够完整再现课文中的语段要素后,再进行语段拓展训练。由教师根据衔接要素仿写语段,抽取语段衔接要素由学习者再现。或给出一段语段,让学生补充残缺的语义。还可以标示出衔接要素,让学生仿写语段。这样,从“识别”到“再现”,再到最后的“自由表达”,教学就有了层次性。

三、表达阶段

3P教学模式下的表达阶段可以理解为学生用的阶段,即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段进行语言交际的阶段。但目前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的语段表达练习多为“限定话题、词语说或写一段话”、“看图写(或说)一段话”、续写和重写短文等。这种练习方式虽然在防止学生使用回避策略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会使学习者在不了解如何连贯的情况下,把许多词语生硬地堆砌在一起,从而失去练习成段表达的意义。此外,这些表达练习的局限性还在于:如果学生不喜欢或不熟悉这些话题,就容易为了完成作业而生搬硬套,造成语段的虚假性。但语段练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掌握连贯的语篇能力从而完成语言交际,因此,表达阶段的语段练习必须重视语段练习的真实性和交际性。

要突出表达阶段语段练习的真实性和交际性,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在表达阶段引入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通过真实或模拟语言任务的引入,盘活学习者的语段知识,促进语段知识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案例分析等模拟性的语言任务,还可以提供一些诸如调查、访谈之类的真实性语言任务,最大限度地为语段练习注入交际含量。但要注意的是:在组织交际性的语言任务练习时,一定要关注语段衔接元素,如明确标示出关联词等,让学生在进行语言交际的同时,自觉运用各种语段衔接手段,关注语言形式,真正达到提高语段能力的目的。

我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传统3P教学模式下对外汉语语段教学的具体策略。语段研究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一项新的课题,语段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一项新的命题,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增长及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广泛开展,将有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从初级阶段的学习跨入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语段能力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地位将日益凸显。语段及语段教学的研究将为提高学生成段表达能力,并最终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晨.结合句式教学教授句式接应的方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206.

G642

A

1673-0046(2011)03-0152-02

猜你喜欢

性知识程序性语段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程序性坏死在肺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不同语段理论之比较
两大法系背景下宪法程序性比较及其启示——以宪法权利保障程序为例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