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山西地方戏曲旅游资源的价值

2011-08-15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梆子秧歌山西

王 丹

(太原大学 旅游系,山西 太原 030032)

浅析山西地方戏曲旅游资源的价值

王 丹

(太原大学 旅游系,山西 太原 030032)

地域特色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行业发展的新焦点,山西拥有丰富深厚的地方戏曲旅游资源,具有重要价值。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弘扬地方文化,拉动区域经济建设,树立地方形象品牌意义重大。

戏曲;旅游资源;价值分析;价值利用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根本属性,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积淀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地域特色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焦点。所谓文化旅游,1991年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为其下了定义: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来满足他们文化需求而趋向文化景观的移动。包括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如遗产遗迹,文化艺术演出场所等)的一切移动,也就是旅游者感受、了解、鉴赏和探索无形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戏曲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被誉为“戏曲摇篮”的山西拥有丰富的地方戏曲旅游资源。

一、山西戏曲旅游资源概述

悠久的艺术传统和多样性、开放性的文化兼容使山西拥有肥沃的文化艺术土壤,并成为中国传统戏曲样式产生和发展的重要之地。从今天晋南地区存在的大量戏曲砖雕和戏台等文物中可以看出,在戏曲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的宋金元时期,山西就是北方杂剧的中心。明清时期北方杂剧衰微,而山西民间的各种戏曲形式却不断发展成熟,并先后诞生了许多地方剧种,直到清乾隆年间,几乎已是村村有戏台,演出十分频繁。据1982年的统计,除外来剧种,山西本土的地方剧种就有52种,数量居全国之首。

在这洋洋“曲海之乡”的山西,“四大梆子”,即蒲剧、晋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共同构成山西的地方“大戏”。在清朝同治、光绪年以前,山西只有蒲州梆子,到同、光年间,蒲州梆子才一分为三:南路仍以蒲州为中心,流行蒲州梆子;北路以大同为中心,流行于雁北各县,即北路梆子;中路在祁县、太谷一带,与晋中一带的秧歌相结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或称太原梆子),今称晋剧。三者一脉同宗,被人们统称为山西梆子或山陕梆子。还有一路为流行于晋东南一带的上党梆子,其风格与前三种迥然不同。

除了“四大梆子”,诸多山西地方小戏,更是异彩纷呈。其中包含:一、道情戏。道情本来是道教用来传教布道的一种说唱形式,宗教色彩浓厚。大约在清代,道情融合当地民间艺术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如晋北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永济道情等。二、秧歌戏。秧歌戏由农村传唱的小曲儿、歌舞等踩街秧歌演变而来,内容贴近生活,形式自由活泼,深受百姓喜爱。如晋中秧歌、太原秧歌、沁源秧歌、壶关秧歌、襄垣秧歌、武乡秧歌、繁峙秧歌、介休干板秧歌等共16种之多。三、傩戏。傩戏演出没有唱腔曲调,尚属“吟诵体”的祭祀演剧形式,并保留了古代“竹竿子”表演形态。这类戏历史久远,被人们看作是原始戏剧的活化石。如晋北的“赛戏”、又称“赛赛”;晋南的“锣鼓杂戏”;晋东南的“对子戏”等。四、其他地方小戏和民间舞蹈,如上党落子、晋南眉户 、曲沃碗碗腔、河曲二人台、跳戏、转身鼓、扇鼓、威风锣鼓、狮子舞、龙舞等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舞蹈形态。

二、山西戏曲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

在山西的旅游产业中,山西地方戏曲作为资源载体,其价值就在于能够吸引游客,向游客传递山西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给游客带来独特的审美愉悦,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由此可以将其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地方戏的历史文化价值

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它甚至早于文字而出现,因为在古老的巫仪祭祀中,已经具备了戏剧的本质特征--模拟(原始人通过模拟过去狩猎或战争场面以期获得今后狩猎或战争的胜利),因此宗教说也被人们用来解释戏剧起源。山西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可贵的是在山西现存的大量地方戏曲中仍能够看到人类古老巫仪活动的残影,如晋北赛戏就是广布于山西阳高、浑源、应县、山阴、朔县、宁武、苛岚、五寨、五台一带古老的民间演剧,是祭祀祈福的仪式性活动。它是吟诵体,演员大都采用面具或脸谱,表演程式简单,演出中只有大鼓、大锣等打击乐而无弦乐。演出的时间都是固定的赛日,在迎神赛社的活动中专为酬神演出。晋北赛戏、晋东南锣鼓杂戏等山西地方傩戏等古老戏剧,不仅对探讨人类文化艺术源起提供了真实依据,也是展现山西悠久历史和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地方戏的的审美价值[1]

山西自古以来是诸侯割据的军事重地,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带,民风慷慨豪迈、英勇刚烈,山陕梆子在当地民歌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也形成了高亢激越、雄壮悲愤的特点。尤其在清代中后期的“花雅之争”中,以地方民间小调、歌舞为基础而兴起的诸种地方戏曲声腔为代表的花部向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发起了强力挑战,并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花雅之争”看似是两个剧种的抗衡,实际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间俗文化与士大夫阶层雅文化审美情趣的更迭。山西地方戏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蓬勃发展起来,并呈现出简洁明快、质朴清新的美学风貌。山西地方戏曲中程式化的艺术表演、传奇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新鲜活的舞台风貌和简洁急促的音乐旋律满足了人们视觉、听觉、感觉和精神上的诸多审美需求,带有强烈的审美吸引力。因此,作为人文旅游资源,戏曲与旅游具有共同文化审美价值取向。

(三)地方戏的经济价值

山西地方戏曲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成分,神庙祭祀演出体现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民俗节日、重大庆典等乡村、堂会演出表现出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和审美风尚,无论是娱神还是娱人,地方性、通俗性、娱乐性都是地方戏曲的重要特征。游客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旅游地时,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强烈娱乐功能的旅游项目会给他带来强烈的好奇心和吸引力。《唱享山西》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戏曲文化资源其固有的民俗性、通俗性和娱乐性一经挖掘和艺术包装,实现戏曲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文化产品便转向文化经济。如果戏曲与旅游二者能够良性互动,自然可为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2]

三、山西地方戏曲旅游资源的价值利用

近几年,山西地方戏曲旅游资源的重要价值已经开始被关注,并出现了着力打造的代表三晋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影响力的精品剧目,如2007年由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创排的晋剧《傅山进京》、2009年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承演的山西第一部说唱剧《解放》等。

戏曲资源的文化交流和宣传不容忽视,但这种合理的利用目前仍然处于初步阶段。从宏观来看,山西地方戏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开发时缺乏整体规划,相互之间缺乏系统联系,打造的文化精品还呈现零散、单一的特点。从微观来看,很多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资源生存面临着缺少政府扶持,缺少资金来源、演员分流严重、缺乏宣传、市场狭窄等问题,这些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面对这些问题,在山西地方戏曲的利用和开发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整体规划。山西拥有丰富的地方戏曲旅游资源,在山西由北向南的宗教文化旅游、晋商文化旅游、根祖文化旅游三大文化旅游板块基础上,设计旅游线路,优化组合地方戏曲资源,突出不同文化板块上的戏曲形式,同时强化区域文化联系,整合社会资本,带动区域间旅游经济共同发展。

2.开发地方戏曲旅游项目。在景区演剧时吸引,游客参与,增强演剧的地方性、娱乐性,带给旅游者良好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多元开发地方戏曲旅游资源,建立山西地方戏曲博物馆、山西地方戏曲主题公园,或让山西戏曲与媒体相结合,开办山西地方戏曲电视、网络栏目,全方位对外进行地方文化宣传。这些活动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游客参与性,打造旅游精品项目。

3.加强文化艺术保护工作。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西省地方戏曲种类就有23种。地方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形式,随着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冲击,生存举步维艰,濒临灭亡,因此要进行地方戏曲生存现状的的调查登记,加大政策、经济方面的投入,设立山西地方戏曲演艺场所、打造山西地方戏曲文化旅游节庆等。[3]

[1]葛莉珍.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方略浅探[J].商业研究.2009(1).

[2]朱岚涛,陈小燕.河南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78.

[3]徐秋明.地方文化研究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DB/OL].[2009 - 2 - 19].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2/296553.shtml.

On the Value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Shanxi local Drama&Folk

WANG Dan
(Department of Tourism,Taiyuan University,Taiyuan 030032,China)

Cultural tourism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a new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t present.Shanxi h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of local dramas and folk arts,which carry great value.The appropriate exploitation of such resou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local cultures,stimula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establishing local images and brands.

Drama&Folk;tourism resources;value research;exploitation

F592.7

A

1671-5977(2011)04-0049-02

2011-11-18

王 丹(1981-),女,山西介休人,太原大学旅游系讲师,文学硕士。

姚晓黎]

猜你喜欢

梆子秧歌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山西叹五更
昌黎地秧歌
公羊爸爸
俗说俗物
富平村里唱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