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的公平维度

2011-08-15王勇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公平文明人类

王勇

(1.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财经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100)

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社会公平包括了政治、文化、经济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相度,当然也少不了生态公平。生态文明是继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遵循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

一、生态文明倡导一种新的公正、平等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具体是指人在改造自然、实现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合理有序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定义。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人在面对自然时,为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实现人和自然之间共生共荣、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包括为了维护生态所指定的法律、规范、意识,以及为了推动生态有序而产生的技术、组织、机构等。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础。在人类与自然的争斗、征服、共处的文明史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的又一种文明形态。农耕文明时代,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所以部分的环境和资源受到了破坏和损毁。但是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人类的实践水平和实践方式也受制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所造成的生态破坏是有限的,在自然周期内生态基本得到了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机器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显得无所不能,人类开始了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开采、利用。工业文明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很多不可再生资源,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工业污染,在给人类带来大量的社会物质产品和可支配资源的同时,自然生态却受到了无止境的破坏。这是人类面对自然时的一次重大的价值转型,从农耕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转变为征服自然。于是人们开始反思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其实对于人类无视自然规律的盲目征服和任意采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当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预警“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第三步却有完全的不同、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只是当时工业发展的水平和它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还不足以让人们警觉。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凸现,人们也重新理解和定位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时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导引,以“罗马俱乐部”的大声疾呼为信号,生态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在这个地球已面临生态危机的时代,还有一个物种把自己看得至高无上,而对自然中其他一切事物的评价,全都视其是否能为己所用,那是很主观的,在哲学上是天真的,甚至是很危险的”[2](P60)。基于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高度破坏,人们开始呼吁和倡导用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来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正是人类在面对自然,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新选择。这一选择既充满了自然性,又充满了人类的自律性。因为只有选择生态文明,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具有能动性,自然事物的属性的单一的,而人的需求是多元的,自然事物以其自然属性满足不了人的需求,所以人就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设想使得事物发现变化。那么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做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键在于人类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二、生态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社会公平失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难以推进。人类社会自古以来许多社会都把公平当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衡量社会制度的重要标尺。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为理想。恩格斯《在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中针对英法的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之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3](P582)“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可见,和谐社会有很多的价值取向,但其中核心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公正。

社会公平涉及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其中生态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和方面。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旨在解决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物质丰富同时所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范;通过反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构建出一种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又能符合生态和自然规律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以践踏和无视自然规律为代价的,它在给人类带来社会经济指标上升的过程中,造成了人类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它在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经济财富的同时,又让人不能不面对高额投资去治理环境的尴尬。所以,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问题、生态治理、生态保护已经是世界性的共同话题。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却又陷入了生态不公,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某些地区的利益,甚至是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局部、一时的生态平衡。

生态公平应该包括,人和自然之间的公平;人和人之间的公平。从时间上看,表现为代际之间的公平;从空间上看,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所享受的文明成果和承受的环境代价的平衡。另外,一个国家内,不同区域的社会群体所享受的文明成果与承受的环境代价应该相同、发展经济所需要的环境成本相同,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环境成本不应一律看待。公平的生态文明才能公正的反应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才能提供公正的社会发展秩序。

三、生态文明进程中的生态不公现象

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文明。它所包含的对象、所要实现的目标也具有更深远的公平性。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统一、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统一的文明。它包括人和自然的公平、人和人的公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公平。近些年来,随着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生态组织和生态机构的成立,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关注点,在大力倡导建设符合后工业文明时代的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同时,也在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措施,落实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退耕还林的实施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生态文明进程中的生态不公、危机转移现象。

1.生态污染转移。随着生态文明的提出和生态意识的加强,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了环境和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一种生态污染转移的社会不公现象。

一方面发达国家开始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向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转移。2002年2月25日,美国两个环保组织——“巴塞尔行动网络”(BAN)和“硅谷防止有害物质联盟”(SVTC)发表了他们联合撰写的长篇报告:《输出危害:流向亚洲的高科技垃圾》,披露了美国正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转移高科技垃圾,这种转嫁生态危机的做法在当地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生态灾难。在中国,外资参与的企业中,有25%以上属于高污染行业。不少言必称环保的发达国家,为了巨额利润,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污染转移,更令人发指的就是为了逃避昂贵的垃圾处理费用,而将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已有法律禁止在国内生产的涕灭威、有机氯杀虫剂、杀虫眯、阿尔德林等有毒农药,却允许美国企业生产出口这些毒剂。

另一方面国内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城市向农村的转移态势。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通过将低端产业转移出去,置换成高端产业,从而优化结构。与此相对应的是,中西部地区正在找项目求发展,正好可以承接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伴随产业转移一起转移的现象,已引起各方人士关注。

2.生态责任不均。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话题,生态环境、气候状况、资源禀赋等环境状况决定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和实践行为。面对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然而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资源和环境的一定程度的破坏,经济活动和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追求高速发展的经济指标就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的损坏,同时为了优先保护环境,就必然要放慢经济发展的频率。所以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就存在着生态责任不均的问题。

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准确的说明了这一点。以欧盟和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节能减排任务,充分说明了他们不愿意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表现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责任和利益的不对等。中国国内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在生态责任上的不均衡。大多数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本来就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但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还必须要放慢甚至放弃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

3.生态平衡失范。生态平衡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平衡机制下,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利用才会实现人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自然事物在满足人价值需求的同时,也才不会造成由于人对自然资源利用过度、无视自然规律所产生的“异化”现象。

生态平衡应该包括人和自然的平衡、国内和国外的平衡、地区之间的平衡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平衡。现实的生态问题是人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征服自然;发达国家在保护本国青山绿水的同时把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生态责任和利益的不对等;当代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前提。所有这些现象都是生态文明进程中阻碍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公平现象,必须要加以规范。

4.生态殖民主义。生态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新阶段,是一种取代不再奏效的旧殖民主义的新殖民主义,而当今的资本主义制度则内含生态殖民主义的必然倾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味追求资本利益及利润的最大化,其生产目的并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为指向,它推崇和倡导有失环境正义的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5]。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通过其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将贸易与环境问题相挂钩,形成了对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公正的“绿色壁垒”。所谓“绿色壁垒”,是指西方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本国国民的健康为名义,通过制定比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高得多的生态环境标准,主要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的进口加以限制的做法。

四、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以社会公平为基础

中国社会正在建立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社会公平机制。社会公平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生态的价值观尊重平等对待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的世界。这也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奉行社会公平的基本价值规范。

(一)平等的生态享有机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每个人在面对自然和历史时都是平等的。都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平等权利,这种权利是超越民族、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社会地位的根本权利。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的经济运行体系、公正的生态保护体系、对等的生态权利体系以及生态义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国际舆论的监督,把尊重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权利和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与后代之间、国内和国外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维持一种公正的代际关系。

(二)科学的生态规划机制。实践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必须要依附于自然,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利用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实践活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我们必须科学合理的设计人类的实践活动,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充分认识、尊重自然规律。生态规划是人类为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它是以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地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为指导,研究与把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系统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可行性措施的一种科学理论和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三)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所谓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均衡,采取市场和政策手段来调节不同利益主体关系的公共政策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总量统筹兼顾一盘棋的问题;就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容量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是解决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与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就是解决生态保护区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这个人本问题;就是通过长效机制保护生态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2]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2005-02-19.

[5]郑湘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环境正义探究[EB/OL].中国环境出版网,http://www.cesp.com.cn/hjjy/stbh_show.asp?cid=74371.

猜你喜欢

公平文明人类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笨柴兄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