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
——“学习《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座谈会”综述

2011-08-15王军强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杨 静 王军强

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
——“学习《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座谈会”综述

杨 静 王军强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赞叹的经济奇迹,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巨大经济成就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生态成本。2010年出版的《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简称《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从哲学、理论与政策等层面对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组织博士研究生学习姜春云关于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的理论,并于 2011年 4月 18日召开了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的专题座谈会”,同学们联系自己学习的发展理论、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了热烈而又深刻的讨论。会议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的哲学启迪

生态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孕育发展的状态,而生态文明则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理论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实践成果。”①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求是第 21期,2008年 11月 1日。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即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②姜春云:试论生态文明观,2008年给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班的书面发言摘要。很多同学对生态哲学的理解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的结果,在本质上高于其他一切文明。

1.以生态看待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博士生同学们从历史的视角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首先,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从古代的自然生态有机论、自然界整体论、自然目的论和大小宇宙论,到近代的生态仿真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论,这些思想之间都呈现出有机、连续和传承的特点。在对人类古文明兴衰和演变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有同学认为,工业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任凭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地球将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也将难以为继。传统工业文明的道路再也行不通了,于是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态文明是被逼出来的,它具有不得不为的历史必然性。其次,中国古代的“天地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构建生态文明。有同学指出,“天地人合一”思想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其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地人合一”还有另外一层重要含义,即指人本思想。还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人类生态学观点,这是由于“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客观性、整体性、统一性与和谐性”③姜春云:“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生态思想,2004年12月,《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建立在朴素的系统哲学基础上的。

2.“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谓生态优先,就是“坚持自然生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原理,安排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稳定。”①姜春云:人类与自然和谐的若干问题,拟应邀赴耶鲁大学的演讲稿,2005年 11月 5日。早在 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报复。”有同学表示,人类有史以来,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自然生态系统。在目前工业化过程中似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高速的经济增长率。所有国家和地区,虽然明知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但为了追逐眼前的利益,仍然一而再地重蹈覆辙。博士生同学一致认同这是一种非理性、非科学的发展思维,要想有效地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必须做到“生态优先”,实行以绿色 GDP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标准和评价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掠夺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给自然生态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07年,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二、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的理论蕴含

姜春云同志的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理论是以生态发展观为基础,综合经济、伦理、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元素创建出全新的、均衡的、科学的发展理论,博士生同学从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伦理理论两个方面讨论了自己的学习认识。

1.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是姜春云发展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将生态学、经济学及其他自然、人文科学结合起来的一门大跨度边缘学科”②姜春云:生态经济理论研究和应用大有可为,在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的书面发言稿,2008年 5月16日。,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发展及技术手段构成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及其规律性。有同学指出了传统的相互独立的生态学、经济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所带来的割裂了内在联系的两个结果:一是整个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大循环难以有效实现,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其潜在生产力的束缚,二是孤立的不同学科研究的局限性很容易陷入某种片面性、表象性、盲目性和主观性,会导致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等的不平衡和不协调。但生态经济学则拥有诸多不同的优势:一是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二是发展方式的全局性,三是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生态经济理论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人类需要构建一种把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的新的系统。同时,要遵循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基本运行规律,在所有发展的活动中必须考虑到自然生态的承载力,这要求人们增强整体意识和全局观点,实现生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优化。在生态经济学的视角下,发展的成果应该惠及所有人,以此不断改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地消除生态、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的负面效应,扩大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正向效益,实现全社会的民生福利。

2.生态伦理理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和后果。有同学对姜春云同志《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进行总结后指出,很多时候,生态治理的决心和思路来自于对自然规律认识的飞跃。只要观念更新,认识上去了,再配以好的政策和方法,没有解决不了的生态问题。正如中国政府在《中国 21世纪议程》中对生态道德行为的界定: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持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其他生命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大多数人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即生态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友好,其基本目标是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共生共存共荣,基本原则是尊重生命、尊重生态、尊重自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桥梁,培养每一个人的生态伦理道德,增加生态意识,具有善待自然的良知和品德,在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事业中尽到应尽的义务。

三、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的政策启示

关于生态发展政策,姜春云同志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通过实地调研和思考总结,从各个方面反思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的发展政策问题,博士生们主要针对以下政策点进行了讨论:

1.治理水土流失和建设生态农业。在1997年 6月的《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一文中,姜春云同志通过对陕西省的榆林地区和延安市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的调查,总结了当地改善治理水土流失和建设生态农业的经验,可以作为政策来加以学习:“第一,由毁林开荒、广收薄种,变为退耕还林还草、精种多收。第二,由单一发展粮食生产,变为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第三,由单项治理,变为综合治理。过去零打碎敲,单项治理,收效甚微。现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效果明显。第四,发挥机械作业,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治理水平。”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①语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的《反对本本主义》。,博士生们表示姜春云同志通过亲身对陕西榆林地区和延安市水土流失和生态农业的调查,做出了以上这些政策建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目的。

2.生态治理应该坚持的原则。在 2004年12月,姜春云同志写了《中国生态治理总体目标》一文,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实现生态治理所要坚持的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方针。2,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治理并重。3,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决策,综合治理。4,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大家普遍认为在生态治理问题上,姜春云同志坚持了辩证的观点,即不要等到问题发生了才想着去解决,而要将问题解决在萌芽期,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生态治理问题。

3.生态、经济、社会共赢发展的思路。在2004年 12月份姜春云同志写了一篇文章《被逼出来的生态文明》,里面阐述了如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共赢的发展思路。“1,从自然资源开发转向知识资源增值。2,从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向清洁生产。3,从单向不可逆生产走向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与后工业化社会的又一大趋势。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大家通过热烈讨论纷纷表示姜春云同志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视角来说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者共赢发展的理念,总结起来,即要实现一个国家各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创新,同时改变依赖资源型和单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而应采取知识型和循环型发展的方式,反对唯 GDP增长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4.不同区域应坚持不同的发展政策。在《端正发展理念》(2007年 9月)一文中,姜春云同志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三个因素,系统阐述了把全国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的观点:“即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大家普遍认同姜春云同志“四类主体功能区”的观点,认为这一观点不仅仅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明的,更是对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等现状的回应,他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生态发展政策,这些政策既契合特定区域的生态现状,又能兼顾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从全局上把握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两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结合点。

5.生态保护亟需生态道德文化建设。2007年 9月,姜春云同志在《提高全民生态道德文化水准》一文中阐述了做好生态道德文化水准所要做的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化对全民生态道德文化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第二,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第三,在城乡居民中进一步普及、深化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第四,加强面向企业的宣传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型企业。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娃娃抓起,充分发挥中小学和青年群体的作用。第六,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公众广泛参与决策,参与行动,参与监督。第七,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省市县的创建工作。”大家表示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除了国家政府的政策力量外,姜春云同志在本文中强调了加强全民生态道德文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在普通公众中的影响力,具体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各类社会群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和宣传。

6.生态保护需要环境法制的利器。2007年 9月《祭起环境法制的利器》一文中,姜春云同志论述了“环境保护,法制先行”的根本性经验。着重分析了所要做好的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制定、修改生态与环境法律法规,抓紧完善生态与环境立法。2,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有效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正常现象。3,强化环保法律执行力,坚持行政首长负总责,实行环境责任问责制。4,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境法制观念。5,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和制度建设,提高其素质水平和执法能力。”博士生们表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除了完善相关的行政政策外,还要加强环境法制的建设,提高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成本,在全社会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氛围,并同时在民众中间加强环境法制的宣传教育。

姜春云同志《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一书包涵了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博士生们通过对该书的学习立刻在同学间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大家纷纷表示,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休戚相关,要进一步结合中央的发展政策深化理解。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全文)。,生态文明已经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内容。联系到今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大家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了更深的理解。姜春云同志提出的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理论不仅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作者均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邮编:100083)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