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

2011-08-15宫少华

大家 2011年12期
关键词:态度建构高中历史

宫少华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

宫少华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列入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些要求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的核心功能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真正地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统一,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辨性较强的学科,既承担着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和思想境界塑造等功能。然而,从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来看,还未达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教师仍把历史课看成是传授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简单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同于思想教育。有些教师虽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细微调整,但形式上的改变不代表实质上的改变。其实,过于追求热闹的课堂,虽然使学生了解到一些知识,却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虽然收获了愉悦的情绪却没能真正内化为理性的价值观。教师的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展开。

(二)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教学方法滞后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教师始终担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整个课堂时间都被“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所占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而对学生来说,要他们去认识、理解那些距离生活非常遥远的枯燥的知识,只靠文字和灌输,不易理解,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谈不上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信仰。以至于,很多同学将我们灌输的价值观念视作假、大、空无实际意义的理论。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途径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最优化推进。

(一)运用课堂,创设情境

学生大部分在校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因此,课堂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创设恰当合理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体验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的自我概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进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比如,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开国大典的精彩片段——毛泽东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时的喜悦之情。然后再利用回放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日本侵华等图片,使同学们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来之不易,最后让大家感受第一次国歌奏响的时刻,全体同学齐唱《义勇军进行曲》,更容易激起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走向社会,注重实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理论性的东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观考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祖国的风景名胜留下了较多的历史痕迹,是很好的历史知识活素材。比如,在东北通过参观古迹,让学生了解高句丽的历史,抗联的历史,伪满洲国的历史等,使学生对事件有更清醒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并且,把知识与教育延展到校外,有助于学生们的学习更贴近生活,也为他们将来的兴趣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转变方式,提倡合作

现代社会强调团队精神,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就不可能获取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价值观。它注重的是合作品质的培养。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要求学生能以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培养学生具有合作精神的价值观。比如,在讲红军长征这一课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派他们担任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红军战士等不同角色。每个小组成员齐心合力,为完成任务献计献策。比如,地理学家要向大家介绍红军长征的路线,经过的省市,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等内容,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动手整理、归纳,然后形成文字材料,给同学们演示。通过各个小组的密切配合,每组从整体上进行复述式演讲,各组完成任务后,对长征的学习也基本完成,这样有助于学生将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启示,内化成正确的价值标准。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与以往改革最大的不同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教学目标,这是顺应新形势下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目的在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能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情感教育要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管理都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育者要在情感上给与理解与关怀,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帮助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情感是指人对现实对象是否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态度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价值观则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2]新课程改革将建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教育功能,取代传统的培养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事实上,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既包括了思想教育功能,又强调了对学生内心体验和心理情感倾向的关注,使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变得更具体,更富有人文内涵,这对于满足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高尚品格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贯穿到教学中是一种教学新模式,一种教学改革的方向;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只有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胡夏,张增田.价值观教育:问题与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宋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01.

(宫少华:许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态度建构高中历史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