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胺酮、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全麻临床分析

2011-08-04任俊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5114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5期
关键词:氯胺酮全麻苏醒

任俊健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 511400

丙泊酚(propofol)的化学名为2,6-双异丙基苯酚,是当前临床上较为普遍应用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的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1]。氯胺酮和芬太尼是临床上与丙泊酚复合使用的药物,为探讨两者与丙泊酚复合使用的效果,笔者对本院45例小儿全麻进行了分组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45例全麻患儿(ASAⅠ~Ⅱ级),男29例,女16例,年龄 18个月~10岁,平均年龄(6.2±3.5)岁。体重9~32 kg,平均体重(20.5±11.3)kg,所有患儿均排除全麻禁忌证。手术病种为骨折复位手术、单侧或双侧隐睾、包茎、尿道下裂、单或双侧斜疝、鞘膜积液、浅表肿瘤、烧伤植皮、手足骈指(趾)手术等。

1.2 方法 分组方法:将45例患儿随机分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A组:23例)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B组:22例)。麻醉方法:所有患儿均于术前1d开放外周静脉,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0.02mg/kg,苯巴比妥钠2mg/kg,进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A组:以丙泊酚1~1.5mg/kg诱导,并以50~100μ g/(kg◦min)微量泵输注维持,芬太尼1.0μ g/(kg◦min)静推,辅以 0.05~ 0.2μ g/(kg◦ min)微量静脉泵持续注射。B组:以丙泊酚1~1.5mg/kg静推诱导,并以 50~100μ g/(kg◦min)微量泵输注维持,氯胺酮静推2mg/kg,辅以20~40μ g/(kg◦min)持续静脉微泵输注。术中根据患儿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体动反应等生命体征变化调整芬太尼及氯胺酮的输注速度。两组均同时维持面罩吸氧,术毕5~10min停药。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麻醉前、手术开始后、苏醒时的 HR、RR、MAP及SpO2的变化 手术开始后A组患儿的MAP和HR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见表1。

2.2 全麻开始时患儿平均诱导、术后清醒、麻醉恢复时间及术后呕吐发生率对照 A组苏醒过程躁动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提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副作用明显低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见表2。

表1 患儿麻醉前、手术开始后、苏醒时的 HR、RR、M AP及SpO2的变化()

表1 患儿麻醉前、手术开始后、苏醒时的 HR、RR、M AP及SpO2的变化()

注 :1mmHg=0.133kPa。

观察指标 组别 麻醉前 手术开始后5min 10min 15min苏醒时HR(次/min) A 组 103±14 84±12 86±11 88±10 103±13 B组 103±11 101±10 101±14 103±12 104±15 RR(次/min) A 组 20±4 11±3 15±3 14±4 24±5 B组 20±5 20±6 19±4 19±3 22±6 MAP(mmHg)A 组 80±7 67±6 67±8 68±5 78±7 B组 80±9 76±8 78±7 79±6 81±10 SpO2(%) A 组 97±1 95±3 97±2 98±1 100±2 B组 98±1 97±2 97±2 98±1 100±2

3 结论

患儿的肌体耐受性较成年人低,无法配合手术,因此往往需要进行全麻。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麻醉药物的选择以镇痛完全、副作用小、清醒早为原则[2]。丙泊酚是一种起效迅速(30sec)、半衰期短(30~60min)、作用时间短且能迅速从患者体内消除的全身麻醉药,患者通常能快速从麻醉中复苏。芬太尼属阿片受体激动剂,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作用迅速,作用时间较短,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痛,但其引起的恶心、呕吐及术后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几乎为100%。氯胺酮也是一种起效快的全身麻醉药,静脉注射1min、肌肉注射后5min血浆内药物浓度既能达到峰值,且苏醒迅速,对呼吸的影响较小[3]。为将小儿全麻的副作用降至最低,临床上常将麻醉药物配伍使用,笔者对氯胺酮、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全麻的效果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氯胺酮配伍丙泊酚既能互为补充,又能协同作用。丙泊酚能对氯胺酮的交感神经兴奋起到抑制作用,虽然在术后苏醒时间上长于芬太尼组,但从其他方面的副作用来看,不会引起患儿HR、M AP的显著下降。氯胺酮在对患儿的呼吸、神经系统及心血管反应等方面也能缓解丙泊酚的抑制作用[4],提供相对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患儿苏醒过程平稳,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几率较低,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全麻对患儿的肌体副作用和不良影响。

表2 全麻开始时患儿平均诱导、术后清醒、麻醉恢复时间及术后呕吐发生率()

表2 全麻开始时患儿平均诱导、术后清醒、麻醉恢复时间及术后呕吐发生率()

组别 平均诱导时间(h) 术后清醒时间(h) 麻醉恢复时间(h) 恶心呕吐发生率(%) 苏醒过程躁动率(%)A 组 2.12±1.06 8.7±2.1 12.6±2.3 4.35 93.33 B组 2.54±1.13 9.0±2.4 12.8±2.1 1.8 24.45

[1]冀莉斐.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在小儿麻醉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36):7-88.

[2]宋吉昕.氯胺酮辅助丙泊酚及芬太尼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66.

[3]王淑清,顾大明.丙泊酚-氯胺酮静脉泵注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09,(3):106-107.

[4]罗剑波.氯胺酮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云南医药,2008,(2):85-86.

猜你喜欢

氯胺酮全麻苏醒
七氟烷与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骨科全麻围术期腹胀便秘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植物人也能苏醒
右旋氯胺酮的药理学特征及其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绿野仙踪
麻醉药氯胺酮可缓解抑郁症状
会搬家的苏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