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语:语文教学的“先行组织者”

2011-05-29梅亚萍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春之声先行组织者组织者

梅亚萍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奥苏贝尔提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种引导性材料即先行组织者。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借鉴先行组织者策略,巧妙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导语,对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一、确定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明确导语的意义

奥苏贝尔指出,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间隙,为了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在它们之间要架设起桥梁。也就是说,为了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要以适当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的学习材料,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和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即充当学生“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的那座“桥梁”。这种预先提供的具有引导性的起到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先行组织者可以来源于图书、电视、广播、报告会、网络等课外的学习资料,也可以来源于教材本身,如在现行一些语文教材中,在单元之前或者课文之前往往会有一些导语设计,如在我参与编写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拓展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中,第三单元“命运与人生”的导语设计为:

人生苦短。塞·约翰逊在催促我们:“抓住它!抓住那易逝的岁月,利用好每一寸疾飞的光阴!”命运无常,但我们没有理由低头,贝多芬在向我们大声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向命运屈服!”

本单元选编了六篇小说,这些小说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命运与人生”的深刻感悟。《祝福》以“我”为穿线人,通过祥林嫂一生的两次婚姻遭遇,展示了她对命运的无望的抗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受封建思想和礼教摧残的劳动妇女的必然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通过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被俘逃归的遭遇和经历,反映了战争可以毁灭人的家园,但不能毁灭人对幸福人生的期待。《老人与海(节选)》以象征手法,通过老人与鲨鱼的五次搏斗描写,刻画出一位勇敢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形象。两篇微型小说情节巧妙,寄寓深刻,耐人寻味。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重点内容是联想。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现象。联想有种种方式,可以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或空间上相接近、相联系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可以由一事物想到相反、相对立的事物,也可以由一事物想到它产生的原因或发展的结果。

这一导语,主要涵盖了对单元主题的解读、选文的介绍、学习的目标及指导等要点,重在导学,语言概括凝练,比具体的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以小说欣赏重点为例,学生已在基础模块中掌握了小说欣赏三要素等基础知识,此导语先逐篇介绍选文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折射出的社会现实,然后在此基础上点出单元阅读与欣赏的重点为联想,能清晰地把新的学习任务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相关联,为学习设计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架设起一座“桥梁”。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导语确定为先行组织者,在教和学中可以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导语,来帮助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巧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挖掘导语的价值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分成两大步:确定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内容和材料。巧用导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主动地接受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课前阅读导语,指导预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而自能读书的关键是善于找到入门之匙。教学心理学表明,教学效果取决于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预先告诉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导语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对学生的自能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可作为学习者课前预习的重要凭借之一。根据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我们可以紧扣导语和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导语去感知课文,通过思考去寻求答案。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春之声》一文的“课文导读”为例。

《春之声》是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文章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而是采用“放射性”结构,以坐在闷罐子车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为端点,写出了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采撷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语言结构独特,意象鲜明,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此外,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阅读课文后请思考,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是什么关系?以“春之声”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

《春之声》是王蒙在新时期对小说艺术进行大胆探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春之声》,是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同时也蕴涵着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这一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课文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让学生初步掌握意识流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还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结合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重点内容是联想,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意识流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据此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找出这一正在进行的事件(提示: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整体把握课文,梳理小说结构,做好指导学生进行意识流小说欣赏的第一步。

(二)课中重读导语,解疑释难。

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面面俱到,而在于相机点拨,重点难点突出。可是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是“点拨”,有些内容一时也不易启动起来,往往是教师费了许多口舌,可实际收效不大。但若能引导学生重读导语,学生可能会茅塞顿开,很快解决心中的疑惑。

例如小说《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重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选入教材的是节选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能够很快地了解故事情节: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是一败涂地,“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对于文中这句话的理解是难点,老人到底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们重读课文导读:

孤单的老人,广袤的大海,一场人与自然搏斗、人与命运抗争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他们之间发生。

老人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可是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仍然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老人失败了吗?

在这里,“失败”一词的深度解读被设计为理解的固定点,在学生已经知道的情节基础上,我运用交流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再次品读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从五个回合的老人搏斗工具的使用上去体味欣赏:老人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十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又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导语中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三)课后整理导语,深化理解。

根据导语的导读导学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单元或课文的导语整理成“认知结构图”。复习时,学生既可以准确把握各篇课文及各个单元的学习要求和重点,又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比较它们的特点。这些“认知路线图”,不但可以使单元教学发挥出单篇课文教学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而且可以在比较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仍以上文“命运与人生”单元导语和课文导读为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下列认知结构图:

通过这一认知结构图的完成,学生会初步了解一般围绕着故事情节的构成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小说欣赏。在情节结构方面,要注意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在人物塑造方面,要注意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在环境描写方面,要注意结合人物形象塑造来分析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同时还要学会摄取小说中富含哲理性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其虚构的情节所吸引的层面上。《祝福》以“我”为穿线人,通过回忆,展示祥林嫂一生的两次婚姻遭遇,刻画出受封建思想和礼教摧残的劳动妇女悲惨命运,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通过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被俘逃归的遭遇和经历,反映了战争可以毁灭人的家园,但不能毁灭人对幸福人生的期待。《老人与海(节选)》以象征手法,通过老人与鲨鱼的五次搏斗描写,刻画出一位与命运勇敢抗争的硬汉形象。《微型小说两篇》以小见大,凸显人性的美好。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对知识教学的独特贡献,为学习者提供“认知路线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知识的接受。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它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效果依然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策略也存在一些缺陷。先行组织者策略最大的缺陷在于先行组织者一般用于线性呈现的学习过程,往往会让学生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行,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学习者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何更加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促进学习者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将是我们继续要研究的方向。

[1]叶苍岑.中学语文教学通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0.

[3]洪波.教育心理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4.

猜你喜欢

春之声先行组织者组织者
春之声
春之声
雷家民作品
导演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巧引路轻点拨,豁然开朗
中职英语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优雅女商会 优美“春之声”——福建省女企业家商会2014迎新感恩晚会侧记
最节电的人
我军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周逸群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