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研究*

2011-04-1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时尚群体心理

张 聪 聪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1 时尚的含义及其特征

1.1 时尚的含义

时尚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某一群体所崇尚的某一种社会行动或思潮[1],它能给参与者带来情感愉悦与行动方便,给不参与者造成无形的压力,它既可以是全社会人的共同行动,也可以只在某一个特定的群体、阶层或区域内普遍流行。

时尚可以是言语的时尚,包括大学里流行的口头禅,网络新潮语言等;可以是行为的时尚,包括动作方式,身体言语,表情动作等;可以是物质时尚,如对名牌,地位的追求与模仿;也可以是人物时尚,指对某些特殊人物(明星、名人)的特别甚至过分追随、崇拜、模仿等等。

1.2 时尚的特征

时尚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现象,具有以下特征:(1)周期性。时尚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潜伏、蔓延、高潮、衰落和停滞。在潜伏阶段,时尚文化只是在少数人身上初露端倪;到了蔓延阶段,大多数人竞相模仿,时尚文化迅速蔓延;达到高潮阶段时,时尚已经进入一个饱和状态;到了衰退和停滞阶段,当前时尚文化开始降温,多数人已经转而追求其他的时尚文化。(2)反传统性。表现在时尚往往与传统相互对立,颠覆以往的观念或陈旧的思想,从而满足人们的好奇心。(3)广泛性。时尚的流行趋势和参与人数呈正态分布,其中狂热追求和视而不见者均属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以时尚的发展为转移,表现为不被时代所抛弃。(4)价值性。人们普遍认为时尚的就是有价值的,体现在对时尚自身价值的追求,它属于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2 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的特点及其心理机制

时尚作为一定时期影响甚众的社会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大学生信息灵通,头脑灵活,喜欢冒险。他们为了追求新颖,满足好奇心,从而达到标新立异,张扬自我的目的,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会形成其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基于上述分析,结合以往对大学生时尚心理机制的研究,笔者分析大学生追逐时尚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模仿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人类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模仿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2],它通过遗传与人类相伴而行。以至许多本能论者认为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人之所以异于其它,就是因为善于模仿。”[3]达尔文认为模仿不仅是人的而且是大多数高等动物的本能[4]。麦独孤在提出动机的本能论时,就把模仿看成是人类一种生存所必须的本能。与之相对立的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班杜拉结合人类的认知过程来研究人的模仿行为,他认为正式模仿是在后天的社会强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是由于社会榜样的影响,通过学习榜样的行为而发生的。

笔者认为,大学生模仿心理除了受遗传、社会榜样和替代强化的影响外,还要受外在环境的暗示。例如,现代传媒业的高度发达,商业广告在大学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渗透性已经远远大于商品本身的使用性,某种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时尚消费起到了暗示的效应,暗示的直接结果就是促使大学生产生模仿心理。其中,积极健康的广告对大学生的暗示是有益的,而消极不健康的广告对大学生的暗示是有害的。

2.2 自我显示和防御心理

大学生的自我显示和自我防御的心理特征在他们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时尚的本质在于求异,大学生通过时尚消费来张扬自我,获得他人的注意,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在此过程中体现出大学生的自我显示心理;另一方面,时尚在心理上为人们实现“那些在生活中未能实现的愿望”提供了补偿机会[5],简言之,大学生通过追求时尚来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的目标或愿望,在此过程中体现了大学生的自我防御心理。

自我显示和自我防御心理相互补充,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自我显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一过程也是一种防御措施。例如,从大学生对手机功能看法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认为最实用的功能是来电显示、接听、时间显示和MP3、MP4,选择这部分比例的占85 %,其次是铃声的多样和真人真唱,占97 %[6]。这些数据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时尚一族对手机个性化的要求。笔者认为此次调查正体现了大学生的特殊心理:试图通过“存异”来实现自我和与众不同,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替代性满足。

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显示可以促进群体内部时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但一味的自我显示是需要物质条件和金钱消费为代价的。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防御心理可以获得群体的认同,减少个体所承受的来自群体的压力,但是自我防御的前提又往往是盲目的从众心理。因此怎样权衡其中的利弊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从众心理

就一般意义而言,从众是指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个体在言语、行为、思想和观念等方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它与模仿的区别就在于模仿是主动的追求,而从众是被动的跟随,另外,他们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即模仿是为了获得群体的关注,而从众是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

大学生既试图通过“存异”来显示自我,也希望“求同”于人,与周围环境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不期望被人视为“另类”[7]。在时尚的潮流中,他们总是在个性化与大众化两极之间徘徊,试图寻找出二者之间的一个最佳结合点,其中,前者使他们获得自我感,后者使他们获得归属感。当他们在两极之间游走时,不免有所偏重,当大学生偏重后者时,就会产生从众心理。

早在1924年,以提出“社会人”假设闻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梅约,就在其“霍桑试验”中证实了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个体为了避免成为“偏离者”而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梅约在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场研究中发现,在工人的非正式群体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潜规则,即每个人的产量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则,他就可能成为“偏离者”而受到排挤[7]。另外一些学者从“从众”心理的角度做出了分析,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指出:一旦一个人处于群体之中时,就与该群体融为一体了。当他独自一人时,他可能以十分冷静和明朗的态度看待某一事物,但是一旦置身于某一群体而且该群体表现出自己的倾向时,他就不会再单独依靠自己的判断看待事物了。

笔者认为,大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辨别能力弱,易于冲动,当他们处于大学这个群体环境中时,势必更易受到群体的压力。于是,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使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以及对刺激的反应趋于一致。当这种集体无意识表现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时,大学生就会服从群体,失去自我,盲目从众。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心理成分主要有模仿、自我显示、自我防御和从众。但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易冲动,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有盲目的成分出现,因此,如何指导大学生合理的追求时尚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3 正确引导大学生追求时尚的途径

针对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应该本着一分为二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生追求时尚对他们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但是,大学生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也会对自身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走上歧途。因此,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传媒应从多方面进行疏通和引导。

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时尚。真正的时尚应该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空间的事物。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时尚的并不一定是高尚的,有些大学生认为,只有与众不同、新奇才是时尚,这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看待时尚本身,让他们认识到特立独行的并不代表创新,最怪诞的艺术手法背后,潜藏的往往不是深刻,而是浅薄[8]。

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处理时尚在生活中的地位。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学习专业知识才是重中之重。当然丰富的业余生活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可以关注时尚,了解时尚,从而理智的追求时尚,让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从而以乐观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第三,引导大学生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时尚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保障,作为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经济上还要依靠父母,而不同的家庭环境给大学生提供的追求时尚的经济实力是不同的,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可以较多地加入时尚的潮流之中,无形之中给那些贫困的大学生带来了压力。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可能会不考虑家庭情况,一味的与他人攀比,造成性格的扭曲,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理智的追求时尚,显的尤为重要。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追求时尚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分析了模仿、从众和自我显示及防御心理在大学生追求时尚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时尚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时尚文化的作用,既要看到它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它的消极方面,大学生应趋利避害,在追求积极健康时尚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辨别能力,在良莠不齐的时尚文化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时尚的各个方面做到选择性的接受。同时,还应认识到社会、群体、家庭以及传媒对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影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美霞.解读象牙塔里的时尚心理[J].中国纺织,2003,(12):39.

[2] 周晓虹.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1994,(8):3.

[3] 伍蠡甫.西文文论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5.

[4]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的选择[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183.

[5] 戴维·迈尔斯(美).社会心理学(英文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418-421.

[6] 蔡 刚.社会调查报告-时尚的手机最受大学生的宠爱[EB/OL].http://www.bokee.net/dailymodule,2007-11-03.

[7] 刘宗粤.从众现象的成因及特征[J].社会,1998,(10):35,36.

[8] 权立枝,史彦虎.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心理分析与引导[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91-93.

猜你喜欢

时尚群体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心理感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