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制教学模式在小专业建设中的应用
--------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

2011-04-1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专业

沈 红 娟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与旅游分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级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专业导师制更利于学生了解专业知识、行业信息、研究和创新精神、就业能力的培养等。大专业可以通过专业分流来解决专业方向问题,而小规模专业的建设需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本文就“小规模专业的建设更需要导师制”进行思考研究,以本院服装专业为思考对象,探索适合小规模专业建设的导师型新路子。

一、小规模专业导师制模式的提出

小规模专业就是指每届只有一至两个班级的小规模专业,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每届只有一个班,没有条件进行专业分流。小规模专业导师制的模式就是根据每个老师的特长和研究方向以及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实训室建设等工作,选拔有一定专业特长及培养潜力的学生,进行导师制教育。如设计老师指导设计专长的学生,制版和工艺老师指导服装工艺技术比较有兴趣和专长的学生,营销老师指导以后致力于开店创业或从事营销方面工作的学生等。通过参与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个性发展和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素养。

二、小规模专业导师制的模式提出的依据

(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虽然填报的是同意志愿,但由于小规模专业可供选择范围较小,有的甚至没有填报该志愿从而使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是普高招生,学生没有专业基础,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的不足和差异性较大。

(二)关于专业分流

现在的服装专业规模大一点的就会在二年级开始进行专业分流,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的服装工艺技术专业在大二时分流为服装样板与工艺、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外贸等方向,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而小规模专业因专业较小不便进行专业分流,从而约束和制约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发展。笔者对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每一届的学生志愿进行调查,60 %以上的学生选择设计方向,30 %左右的学生选择样板工艺,10 %左右的学生选择营销陈列等。而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 5-10 %从事服装设计工作,40-60 %从事样板和工艺,20-30 %从事生产管理等工作,20 %左右从事服装以外其他工作。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期望和就业去向的差距,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就业市场化

就业市场化导致学生入学后最关心的问题是所学专业毕业后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对专业学习目标缺乏认识,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较差。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日本的SEMINAR セミナー(研究会)

在日本的大学和短大,也有教师的SEMINAR セミナー(研究会),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开设SEMINAR セミナー课程,选该课程的学生有二至三四年级不等,授课老师可以同时带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内容多为教师自己的研究项目或是横向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担当其中的某一部分。学生可跟随导师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了解行业知识。

三、小规模专业导师制模式的实施办法

(一)确认导师资格

要求导师必须是热爱教育事业并具有良好的师德,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有专业特长,教学能力强,并且要有本专业科研项目,适宜学生参与的教研、横向技术服务课题或新产品开发项目任务的专任教师。还应吸收企业精英充实导师队伍,在和学院关系紧密并且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先进性和代表性的企业中,选择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充实到导师队伍,必须选择对教学有极大热情并有过硬技术技能水平的人员。也可采用校内外导师交叉形式,利用专任教师理论水平扎实和校外导师技能水平较高的优势,强强联合,形成较强优势的导学模式[1](P39-40)。

(二)采用学生报名和老师考核双向选择

采用教师自愿报名的原则,向学生介绍导师基本情况。尤其是导师的专长专业方向特点及主要科研成果等,以便学生了解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导师。然后由教师经过面试考核选择自己想指导的学生。采用学生报名和老师考核双向选择,采用教师自愿报名的原则,向学生介绍导师基本情况。尤其是导师的专长专业方向特点及主要科研成果等,以便学生了解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导师。然后由教师经过面试考核选择自己想指导的学生。

(三)课时分配

采用课外学时的方法,不占计划学时。课时可分为两部分,即基本课时和项目课时,基本课时保持不变,用于基础训练或模拟项目,如有企业横向课题,则可根据实施项目内容确定课时时间。

(四)导师的工作内容

导师根据本专业研究的课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制定出授课目的和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寻找合适的参考资料,每周集中上课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际工作内容的展开,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实际研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者参与横向课题,可以根据课题的时间和内容要求,系统地制定出教学计划。

如本学期服装0801班学生承担湖州青青果服饰有限公司的2011年春夏童装产品开发任务,分成4人一组,设立了组长、设计主管、技术主管、销售主管岗位,确立工作内容,做到有计划有责任有要求。根据导师布置的任务,去图书馆和网上查阅资料,并跟随导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从市场调研、主题确定、市场定位、款式设计、样板设计工艺制作、样衣整理和资料整理等,完成产品开发策划案。根据学生的特长负责不同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通过学生跟随导师参与技术协助和服务项目,了解行业具体情况,在技能水平的培养上更接近生产实际,与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另外通过技能的辅导与强化训练,参加更高一级的技能等级考试以及各类竞赛。

(五)导师的工作量计算

这是教师教学工作量以外的一项工作,根据导师承担的工作职责内容,以及辅导效果、课题的深入、得奖情况等,视学校的具体情况,按学生数给导师计一定的工作量。

四、小规模专业导师制的模式意义

(一)有利于专业方向的确定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体现了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特点选择专业方向。根据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和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拓展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能有效地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了教书育人的新机制

树立教师的威望,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感化学生。导师结合自己承担的课题和技术服务项目,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兴趣爱好和所选择的专业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使其具备本专业的某项技术特长和专业创新能力,掌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要求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行业具有领先地位。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促进教学相长。长期以来,存在着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完全脱节的现象。如负责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专业知识范围及以后工作岗位的知识需求等,而专业任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观点和就业工作情况等等。实行专业导师制,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双方在课堂时间以外的交流,缩小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解决传统教育中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的矛盾,有机地实现教书与育人职责的统一,将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小专业教学实行导师制也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具有自主地选择导师的权利,这就要求导师必须注重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和自身专业素养,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促进教学相长。

(三)完成知识链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传帮带和团队协助精神的形成

导师制的实施,既延伸课堂教学,又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后主动向老师请教,解决问题。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从1-3年级都有,在课题中承担自己能够胜任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由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程度好的学生帮助程度差的学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传帮带和团队协助精神。尤其是在横向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服装设计制作过程,有利于完成学科知识的链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笔者曾带领学生承接湖州电视台我爱红歌汇栏目服装设计和制作、湖州美欣达印染有限公司北京订货会的样衣制作等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力量。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和毅力,让他们体会到什么叫团队,什么叫团队精神,也让大家尝到了努力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四)有利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和社团活动的展开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学生社团则是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导师制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得到工学结合的实施平台、有助于学生社团活动的展开。服装专业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模特队、工艺制作室、设计工作室,另外还可以辅导学生开设网上商店、创业园经营的小店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同时活跃校园文化。

(五)有利于学科竞赛的开展和学生潜能的发挥

导师可根据学生特长,从一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苗子,通过强化培训,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最大发挥,充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得以充分培养。举办各类校内竞赛,积极参加各类校外比赛,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为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

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普高生生源的高职生,在技能上和职高生生源的高职生比处于劣势,在综合素质上和本科生有一定距离。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导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导师专业学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规划人生,要树立先择业后就业的观点,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第一线,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导师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展,使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五、成果展示手段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举办各类成果展示,使学生的特长有施展和锻炼的舞台,也可检验导师制度实施的成效。如服装秀、服装成品展示、现场制作成果汇报等。通过成果展示,学生充分享受在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其他同学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低年级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一个定位依据。也是一个向社会展示教学成果的一个平台,让企业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为高职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创造条件。也可以通过成果展示,吸引更多的高中生了解本专业[2](P27-29)。国外每年暑期都有高中生短期体验班,让他们对专业充满憧憬和向往。

导师制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方针指导下,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小规模专业的建设受师资设备和其他资源不足的制约,不利于专业分流,从而影响其发展。但可以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弥补其不足,向小而精的方向培养,立足地方经济,紧密结合企业生产,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打造一个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唐建红,刘红普.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5,(11).

[2] 汪立军.实施特长生导师制 提升高职生就业力[J].职教论坛,2007,(06).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专业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V eraW an g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