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课程培养高职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

2011-04-13汪东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技能职业高职

金 辉 , 汪东平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 浙江 宁波 315100)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及外延正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技术的更新不断促使低技术岗位的减少和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岗位技术含量的不断上升成为必然。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多岗位的职业迁移能力以及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能力和工作过程的理解、思考的技术实践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职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要素

技术实践能力是个体在职业领域完成具体职业任务的能力,是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要素的一种综合状态[1](P168)。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而言,技术实践能力应由知识运用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三要素构成,前二者构成职业能力,后者即为社会适应能力。

能力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并具备了一定的态度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高职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技术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是分不开的。技术知识具有事实知识与价值知识共存、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兼备、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互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同在等自身特有的结构和特性[2](P16-17)。内容上,技术知识既包括用于理解技术过程的技术理论知识,又包括直接用于控制技术过程的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知识不仅体现在符号的、静态的层面,而且体现在过程的、动态的层面。技术理论知识和部分技术实践知识可以通过编码成为明言性的知识,可以用文字、数字、图像、符号表达,易于以硬性数据、公式、编码程序或普适原理的形式传播和共享;有相当多的技术实践知识,如技能、诀窍等默会知识,由于它们的存在依附于人的大脑或身体操作的技能,通常只能在操作行动中表现出来,而行动如何往往又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并为日常经验、生产制造能力水平、自然环境、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因素所制约。技术知识的认知结构更深地嵌入到了个人与社会实践之中,如教师的教育技术、药师的生产技术等等,无论来自他人的经验或者正式、非正式的技能都要经过个人实践的检验,没有个人实践,任何人都无法学会这种技术知识[3](P16)。作为以实践智慧为基础的技术实践,需要辅以技术理论知识,没有技术理论知识辅助的技术实践是机械的重复或简单的操作活动。因此,高职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需要置于相关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背景中加以培养。

二、项目课程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关联

项目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项目课程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做到了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的高度统一[4](P59)。本质上,高职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5](P46-50)。

基于以上的认识,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基于专业岗位技能的项目课程是其重要载体。项目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而且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因为技术型人才所需的职业能力是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并应用在工作过程中的,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工作过程的方式来组织的。因此,项目课程应以工作知识为主体,围绕职业能力对知识的需求来组织课程内容。

三、项目课程培养高职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开发与技术知识特性相适应的项目课程

在完成课程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职业需求为切入点组织课程内容,采取知识、能力、素质、经验、态度综合化策略来组织课程内容。高职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技术事实的了解和掌握,要注意学生对技术价值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注意培养学生关于技术和职业的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他们理解技术所内含的道德、伦理、法律、审美、心理、习俗等社会文化和价值因素,努力提高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和决策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而且要注重学生对经验知识的学习,应注重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同时不忽视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努力使两者和谐统一;不仅要注意书面知识的学习,还应注意独特的非语言性、非文字性知识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一般知识与个体知识的协调性[2](P16-17)。基于此,在项目课程的设计中必须以整体视阈来看待与选择技术知识,不能仅仅选择某一种形态的技术知识,从而造成技术知识整体性与完整性的割裂,进而造成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片面性;其次,技术知识无法构成像科学知识那样统一的、严格按照自身内在理论逻辑关系展开的普遍知识体系,必须按照与工作情境相联系的“任务逻辑”来构建项目课程,以实现多样化形态技术知识的整合[6](P78)。

(二)设计实践性问题,开展项目教学

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类化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与整合才能形成[7](P137)。项目课程是基于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的教学,而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结合点是实践性问题,因此,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性问题设计的好坏是两者整合的关键,是影响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故而,其问题设计应遵循一些特别的原则[1](P235-236):一是实践性原则。实践性问题必须直接来源于工作实践,从工作实践中提取出来;二是相关性原则。实践性问题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要设计那些与学生未来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在真实的具体工作实践中获得与书本知识学习完全不同的经验;三是思考性原则。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应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技能和智慧技能,是要让学生“会做”,能正确地完成相关职业中的任务,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技术领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思考包括对实践方法的思考,目的是要寻找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这种思考是与工作情境紧密结合的,不是理论沉思。设计实践性问题时,要将问题设计成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而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并经过一定程度的思考才能解决。

(三)结合技术知识特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项目课程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地变换教学组织形式,如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采取小组形式,集体讲授时需要采用班级形式,问题讨论时又需要采用小组形式。项目教学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是力求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为教学目标的。由于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技术知识种类繁多。因专业的不同、项目的不同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这些技术知识往往体现不同的特点。因而,应充分考虑这些知识的具体性质及其特点对教学方法的制约性,对不同特性的技术技能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如对一些价值知识的教学可采取案例分析、价值辨析、环境陶冶、实践感悟等教学方式,对隐性知识的教学可采取让学生实地观察、师徒结对、知识探究、实践反思等教学策略。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去适应不同特性的知识的教学,才能切实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而提升技术实践能力。

(四)利用多元教学场所,拓宽项目课程实施空间

项目课程实施要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这两个“综合”的载体是工作项目或是行动化的学习项目。职业态度、情感的培养不仅仅落实在项目的内容上,还要注意外部教学环境的呼应[3](P60)。一般情况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成长,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是借助教学项目和课程,在课堂中学习;二是利用真实项目和专业教室,在模拟中学习;三是进入社会,通过现实生活进行分散式学习,或是进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学习。高职项目课程要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学生要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的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必须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场所,如实验实训场所、“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学教室以及就业实习基地等。只有充分利用并不断拓宽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空间,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和丰富。

四、结 语

高职教育以传授技术知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遵循高职学生能力发展规律,把握高职教育特点,是深化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培养认识的前提。依托项目课程实施的实验实训基地以及就业实习基地,拓宽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空间,改革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鼓励学生考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工作知识的积累,建立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关注教学与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采取行动导向的多元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顾建军.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4,(29).

[3] 张成玉.技术知识----职业教育知识论基础[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3).

[4] 郝 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5]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

[6] 唐小俊,顾建军.技术知识观视角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7] 王 琦.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9,(1).

猜你喜欢

技能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