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失眠 128例

2011-04-1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西安710071

陕西中医 2011年6期
关键词:原穴太冲补法

姬 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 (西安 710071)

笔者从 2003年 12月至 2008年 12月运用针灸为主治疗失眠 1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小 20岁,最大 75岁 ,其中男 52例,女 76例;病程最长 6年,最短 1个月。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不寐”的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①轻者入睡困难且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连续两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②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多梦等症。③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辨证分型:①心脾两虚型: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②心胆气虚型: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夜寐多梦易惊,舌淡、苔薄,脉弦细。③阴虚火旺型: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伴手足心热、颧红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③肝郁化火型:心烦不寐、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细数。痰热内扰型:睡眠不安、胸闷脘痞、口苦痰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法 取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根据穴位选取不同长度 30号不锈钢毫针,快速刺入皮肤,其中头部穴位采用平刺法,肢体穴位采用直刺法,施捻转补泻法。 主穴取百会、印堂、太阳穴(双)、神门 (双)、内关(双),施以捻转的平补平泻法。随证配穴: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三阴交,用捻转补法;心胆气虚型加心俞、胆俞、丘墟,用捻转补法;阴虚火旺型加太溪、涌泉、太冲,前两穴用捻转补法,太冲用捻转泻法;肝郁化火型加合谷、太冲,用捻转泻法;痰热内扰型加中脘、丰隆、内庭,用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 20min,每日 1次,10次为 1疗程。休息 3d,可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3]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证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在 6h以上,伴随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总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 2h以上,伴随症状改善;无效:睡眠无改善,或睡眠时间延长不足 2h,伴随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 本组 128例患者中,治愈 83例,有效43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 96.55%。

讨 论 失眠是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症。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目不暝”等。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致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景业全书◦不寐》曰:“不寐症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也。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故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凡思虑忧愁,操劳太过,损伤心脾,心脾两虚,神失所养;或心胆气虚,神失安宁;或肾虚房劳,肾阴亏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或抑郁恼怒、肝火上扰、心神不宁;或脾胃不和,痰湿内生,化热上扰心神等均可致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或心神被扰而失眠[2]。尤其现代人学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谋求不遂,思虑太过,日久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故临床以肝郁化火扰神者多见。治疗以宁心安神,调理肝脾肾为主。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俞、原穴,主治神志病,取之可清心安神镇静。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养肝强肾、清心醒脑、养血安神之功。与神门相配为原络配穴,治疗失眠效果优佳;百会位于巅顶,入络于脑,为督脉穴,系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可调理一身气机,平衡阴阳,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针灸大成》中有“思虑劳伤心脾,灸百会。”的记载;印堂位于两眉之间,太阳穴位于目之两侧,均可清头目、宁神志;;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调理足三阴经之经气,对阴不足而阳偏亢之不寐可益肝肾之阴,敛浮越之阳,是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丘墟为足少阳胆经原穴,可疏调补益胆气;太溪补益肾阳、制约心火,有引火归元之妙;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井穴为经气生发之处,肾经属水,肾经之气由此穴如泉水般不断生发上涌,刺之可滋阴补肾;太冲为肝经之输穴、原穴,其性下降,善于疏导,泻之可清泻心肝之气火;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中脘为腑之会穴,胃之募穴,具调和脾胃、益气和血之功;丰隆为胃经之络穴,具有化痰宁神之功;内庭为胃经之荥穴,具有泻热之功,与丰隆相配共凑化痰泻热宁神之功。诸穴相合,随症配伍,相得益彰,共凑良效[5]。针灸治疗失眠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另健康教育对失眠患者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6]。在临床上针刺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科学的生活方式如运动、饮食、习惯、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可大大提高及巩固针刺治疗的效果。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0,456-465.

[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4-156.

[3]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4-86.

[4] 罗永芬.腧穴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5

[5] 王红玉.针灸治疗失眠 43例[J].陕西中医,2010,31(8):1056-1057.

[6] 陈思怡,赵红梅.健康教育对慢性病老年人失眠的研究 [J].陕西医学杂志 ,2006,35(7):872

猜你喜欢

原穴太冲补法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从原穴角度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春季护肝 按摩太冲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纪青山教授从脏腑辨证结合原穴治疗原发性痛经
浅议原穴理论及临床应用
浅析《灵枢经》十二原穴*
浅谈间接补法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