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与“理解”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思想的两种传统

2011-04-12

关键词:批判韦伯社会学

刘 琳

“批判”与“理解”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思想的两种传统

刘 琳

冲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状态,也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方式。面对政治冲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态度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自马克思“批判主义”指导下的政治冲突思想,一类是源自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指导下的政治冲突思想。两者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对政治冲突作价值判断;是否可以以武力解决政治冲突;是否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政治冲突。面对冲突,前者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后者是一种“管理的态度”。这两种态度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待政治冲突的两种基本立场,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的两种不同的思想传统,进而形成了处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的不同方式和制度设计。而“批判”与“理解”正是这两种传统的理论内核和基本线索。

政治冲突;马克思;韦伯;批判主义;理解社会学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冲突就一直相伴。冲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基本互动形式,是“以利益、观念、政策、纲领、个人或其他实体的敌对性遭遇或对抗为特征的相互活动”①[美 ]杰克·普拉诺:《政治学分析辞典》,胡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 27页。,是“各派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止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②[美 ]乔纳森·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范伟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45-246页。,“包含国家政府在内的冲突称为政治冲突”③[美 ]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50页。。因此,政治冲突是指“政治主体之间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政治冲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一切政治问题都是由冲突情况造成的”④[美 ]格伦·蒂德:《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潘世强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15页。,“任何搞世俗政治的人都应首先不抱幻想并承认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永恒的不可避免的斗争这个事实”⑤[德 ]马克斯·韦伯:《国家社会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记录》,转引自[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志强、胡秉诚、王沪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 481页。。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围绕政治冲突展开的历史。

人类社会要想求得和谐与秩序,就必须面对和思考冲突问题。解决冲突、控制斗争,才可达到和谐与秩序。撇开政治冲突问题,和谐和秩序就无从谈起。因此,冲突问题成为许多时代的思想家必然思考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在社会结构剧烈变革时,政治冲突问题是思想家特别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面对区别于传统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冲突,人们的态度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自马克思“批判主义”指导下的政治冲突思想,一类是源自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指导下的政治冲突思想。⑥关于这两种传统的划分,可参见[英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 17页;[美 ]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贾春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 93-95页;[美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 187页;[英 ]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 1页;[美 ]艾莉森·沃尔夫:《冲突理论和分析社会学》,朱帅军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第 6期;[美 ]艾莉森·沃尔夫:《冲突理论简介》,柯夫译,张光盛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 7期。任何学术流派的划分都不是绝对的,但分类最终应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前者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后者是一种“管理的态度”,这两种思想的出发点不同,进而影响和形成了处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的不同方式和制度设计的不同出发点。

在从冲突的角度观察世界的众多思想家中,马克思与韦伯的政治冲突思想之所以值得格外关注,原因有二:其一,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赋予马克思和韦伯的冲突思想以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其二,马克思和韦伯在思想和理论上有着十分密切的思想继承关系和理论对话关系,在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冲突基本问题时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待政治冲突的两种基本立场,进而形成了关于政治冲突的两种思想传统和理论渊源。

一、从传统到现代:马克思与韦伯政治冲突思想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与韦伯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剧烈变革和转型的时代,是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换的时代。①关于这一历史阶段的界定和论述可参见[美 ]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 2、409-420页;安东尼·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郭忠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 10-25页;Lord Acton,Lectures on Modern History,London:Collins,1960,pp.19-20;[英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 32-69页。对于 18世纪晚期和 19世纪出现于西欧的社会形态,吉登斯使用“工业社会”来描述,以区别于马克思使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称呼。这两个术语指称的是同一社会形态,但却代表了社会思想家在理解现代世界变迁的本质时形成的两种对立的途径。达伦多夫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工业社会的早期形式,只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后者才是不可避免的将要主导我们时代的社会。工业社会才是对现代社会的更为包容性的描述。参见 Ralf Dahrendorf,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p40-57.而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275页。。这个新时代的诞生是以“两次大革命”(即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传统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③[英 ]安东尼·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郭忠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 3-4页。霍布斯鲍姆将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 (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命”(dual revolution)。参见[英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序言,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开始于 18世纪中后叶的工业革命和 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现代的欧洲与其过往的时代之间划上了“一条显而易见的界线”④Lord Acton,Lectures on modern History,London:Collins,1960,p.19,转引自[英 ]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 1页。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不早于 18世纪中叶的论述,可参见 Anthony Giddens,Sociology:A Brief but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Macmillan,1986,p.14.。这两次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到来。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由纯粹的人间理想所指引的运动,这种理想就是自由和平等,这种理想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根本的政治与社会冲突,导致了与传统社会的决裂,瓦解了旧有的社会秩序。“大革命成为举世瞩目的事件;它无处不在各国人民心中产生一种隐隐约约的新时代即将到来的概念,一种变革与改良的朦胧希望。”⑤[法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 40页。工业革命则在物质上摧毁了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使得整个西欧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漫长的中世纪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社会彻底土崩瓦解,代之而起的新兴的资本主义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迅速地扩张。人们将这段时期称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⑥学界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存有争议,但对于“两次革命”所具有里程碑式的时代划分意义,学界一般争议不大。一般将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参见[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马音、刘利圭、丁耀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资本主义研究丛书》出版者的话”。马克思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说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277页。工业资本主义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迅猛发展和扩张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但它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带来的社会变迁后果也比以前整个人类历史的任何时间都更具有破坏性。⑧[英 ]安东尼·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第 11页。“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的表现出来。”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621页。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制度所孕育的各种矛盾日益加深,社会阶级分化加速,分歧加深,政治冲突不断加剧。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诞生和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动荡?如何分析和处理政治与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冲突问题,保持社会的秩序与国家的稳定?这是摆在这些经典思想家面前的新的现实问题。

在那个动荡不定的世纪之交,几乎所有的政治思潮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马克思和韦伯就是生活在这个历史时代并以这个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要观察和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与韦伯的思想正是这个动荡和变革时代的产物,他们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处在冲突与秩序关系异常复杂的阶段。他们所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冲突而是新的资本主义时代所产生的冲突与动荡。作为那个时代的学者,他们分享着时代所赋予的共同的问题关怀——这就是如何认识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现象,如何解决冲突问题并求得秩序。

马克思和韦伯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代表了人类社会对待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问题的两种基本立场。

二、继承与对峙:马克思与韦伯政治冲突思想的对话关系

作为冲突理论的两大思想源泉,马克思和韦伯都强调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冲突阶段和和谐阶段,马克思把冲突视为原始共产主义结束到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以前这一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韦伯认为:“在任何社会生活中都不能排除斗争。人们能够改变它的手段、它的对象,甚至它的基本方向和它的载体,但却不能排除它本身”。②[德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 109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社会准则和民族冲突是永恒的,不可克服的。战争并没有使他在描绘世界时在思想上产生混乱。他不认为现代社会从本质上将是和平的。他把暴力看作是与历史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相适应的”③[法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志强、胡秉诚、王沪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 476页。。所以,马克思和韦伯都认为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马克思和韦伯都面对资本主义诞生和成长这一大的历史问题,他们从社会、经济等深层结构对资本主义诞生和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与冲突现象都做出了深刻地分析和阐释,他们之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对话关系。

汉斯·格斯和 C.W.米尔斯认为,韦伯的作品是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兴衰的解释的完善或者补充。韦伯虽然很少直接引用马克思的话,但他与业已熄灭的革命 (dead revolution)进行了“无声的对话”。④[美 ]乔纳森·特纳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侯钧生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159页。科塞认为,韦伯的“许多著作都可以视为与马克思不断交流思想的结果,……他的分层理论和经济行为理论就根植于马克思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之中”⑤Coser,L.,M asters of Sociological Thought:Ideas in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econd Edition,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77,p.250.。帕森斯将韦伯的学术背景归纳为英国经验主义、德国唯心主义和历史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⑥Parsons,T.,“Value-Freedom and Objectivity”,in Stammer,o.,ed.,Max Weber and Sociology Today,New 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1,pp.29-32,转引自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 389页。吉登斯认为:“一如迪尔凯姆著作的影响源自法国,在韦伯著作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德国的影响。”⑦Giddens,A.,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p.119.萨基认为,韦伯的社会学突出体现出对三种德国知识传统的批判与继承,这就是历史主义、新康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⑧Szacki,J.History of Sociological Thought,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79,p.355.特纳和比奇利更为细致地分析道:“韦伯的社会学导源于他对世纪之交的德国知识倾向的反应。……对韦伯思想有四种主要的影响:首先,也许是最重要的,韦伯拒绝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视为简单化和非科学的。其次,韦伯反对 19世纪德国思想界围绕社会科学性质进行的长时间的、无结果的论战……”⑨Turner,J.&Beeghley,L.,The Emergence of Sociological Theory,Homewood,Illinois:The Dorsey Press,1981,pp.193-194.韦伯受到了德国知识传统与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他从马克思那里获得的精神遗产是无法估量的。但来自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则使他对其所接受的德国知识传统有所修正。①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 390页。处于同样的历史宏观大背景中、面临同样的历史问题,分享同一个问题关怀,马克思和韦伯都从冲突角度看待事物,认为冲突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马克思和韦伯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对话关系,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行为理解为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的冲突,都十分关注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获取并保持统治权力中的作用。

然而,他们之间还有相当程度的思想对峙关系。他们对自己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和理解有着相当程度的差异,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深刻矛盾与政治冲突有着相似、但更多的是不同或者大相径庭的理解和阐释。韦伯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马克思的,“是在同马克思的幽灵长期艰苦的争辩”中获得发展的。②Salmon,A.,“German Sociology”,in Gurvitch G.,and Moore,W.F.,eds.,Twentieth Century Sociology,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45,p.596.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冲突现象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把革命与理论连接起来,以解释他看到的历史模式,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胜利,最终历史的方向是和谐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韦伯也关注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但他强烈批评马克思通过革命运动而建立新乌托邦社会所持的乐观态度。③[美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 187页。韦伯建立了一门从事客观研究和理解历史进程的,以观察和理解为基础的社会学,而且韦伯认为历史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韦伯不认为冲突必然导致和谐的、无冲突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接受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作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的解释,也不接受纯粹的经济决定论。韦伯也不承认未来的人类社会可以进化到一种完美、无冲突、和谐的境地,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建构了一种历史规律,认为那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韦伯不但没有“完善”马克思的思想,反而在世纪之交努力反驳已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④[美 ]乔纳森·特纳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第 160页。

总之,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冲突问题,从冲突理论的总体而言,马克思和韦伯代表了关于冲突问题的两种理解:一种是马克思的“批判主义”,一种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这两种传统的基本理论特征是“批判”与“理解”。前者认为人类社会终将进化到人类和谐的共产主义阶段,实现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并认为社会科学家负有批判社会、揭示社会深刻矛盾及其根源并指明社会发展方向的义务;后者认为政治和社会冲突的存在具有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反对带有价值预设的社会分析,强调事实与价值的不同,倡导一种客观和超阶级的冲突分析。

三、两种思想传统的哲学方法论:“批判主义”与“理解社会学”

马克思和韦伯两人的冲突思想的不同,在相当程度上源自他们不同的“理论内核”或“思想内核”,这种“思想内核”就是他们冲突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不同的基本假设和价值观念,决定了观察世界的不同方法以及对政治问题所持的不同态度,形成了对待政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和看法。⑤[美 ]艾莉森·沃尔夫:《冲突理论简介》,柯夫译,张光盛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 7期。尽管马克思和韦伯都强调冲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认为冲突问题是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和韦伯都在一定程度上也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冲突理解为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的冲突,也十分关注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获取并保持统治权力中的作用。但他们的政治冲突理论是在不同的哲学方法论前提下得出的,不同的哲学方法论构成了对政治冲突问题的不同认识。

哈贝马斯将人类所有理性领域内的知识分为三种基本知识类型:(1)经验分析型知识,即各类旨在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性本质的知识类型;(2)历史解释性知识,即致力于理解意义的知识;(3)批判型知识,即致力于揭示人类所遭受的压抑和统治的条件的知识。这三类知识反映了人类三种基本的旨趣:(1)通过控制自然环境而实现生活资料再生产的技术上的旨趣;(2)理解自身所处境况意义的实践上的旨趣;(3)为使自由得以发展与完善的解放的旨趣。这些旨趣产生了三类具体的知识,即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旨趣产生了科学的或经验分析的知识;理解意义的旨趣导致了解释历史的知识的发展;而自由的旨趣则需要批判理论的发展。①[美 ]乔纳森·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范伟达等译,第 265页。亦可参见 Habermas,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Boston:Beacon Press,1968.

1.马克思政治冲突思想中的“批判主义”

马克思认为,知识的目的就是运用人类无与伦比的才智去揭露那些压迫性的社会关系,社会理论必须批判压迫性的社会现存体制并为世界提供一种全人类的解放选择。马克思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这个目标。正是马克思思想中有关全人类解放的观点构成了批判理论的基础。马克思的批判不是把批判本身当作目的的知识分子式的批判,也不是一种纯粹思辨的智力活动,而是以发现新世界为目的的革命性批判,是超越批判对象的具有现实实践取向的批判。马克思“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 416页。。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57页。马克思作为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从不把了解现状与预见未来及行为的愿望分割开来,他认为,对现存的东西的解释和对应当存在的东西的判断之间是有联系的。“对于马克思来说,真正最重要的工作,乃是批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他深信,这种批判将有助于摧毁资本主义,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崛起创造条件。”④Ritzer,George,Sociological Theory,Fourth Edition,New York:TheMcGraw Hill Copaniews,Inc.1996,p.49.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工人和企业主之间,或用马克思的话说即无产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深刻矛盾和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问题,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性质,并必然导致冲突和革命性的变革,并据此可以预测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的思想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性和对抗性的解释。马克思全部著作就是用某种方式力图说明这种经济上的对抗性是不可调和的,是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分不开的,同是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如果懂得马克思的思想核心是断言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性,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不能把学者的研究角色和社会变革参与者的角色分割开来。因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性和对抗性,必然会激起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人类历史目标而奋斗。马克思认为,每个为自己的利益劳动的人同时都在为使制度必要的运转、并最终消灭这一制度而出力。马克思想的中心和独特之处在于,把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转和分析不可避免的冲突和革命结合起来。

在这种批判现实、指引未来的批判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革命问题就自然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看来,革命是改变世界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政治行动,也就是说,正是通过这种政治行动,人类社会才一步步地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列宁指出:“从马克思的全部历史观点出发,必然会对人类发展的革命实践给予高度的评价,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时期,所谓和平发展时期慢慢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才能够解决。正是在这样的时期,各个不同的阶级在确定社会生活形式方面的直接作用才得到最有利的表现,而后来长期以更新了的生产关系基础为依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方面才得以建立。而且,马克思和自由派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不同,他并不认为这样的时期是脱离了‘正常的’道路,是‘社会病态’的表现,是过激和谬误的可悲的结果,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最有生气、最重要、最本质、最具有决定性的关头。”⑤《列宁全集》第 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 20页。

2.韦伯政治冲突思想中的“理解社会学”

帕森斯认为,韦伯的研究方向就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及其起源作出一种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最终产生出一种分析性的社会学理论”,并“产生出一种与其社会学理论平行发展并作为这种社会学理论之基础的方法论”。⑥[美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 563页。“理解社会学”是韦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种综合。所谓“理解”(understanding),从思维的抽象上可以认为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说明原因”,这主要与对社会现象作因果性考察有关;其二是“解释意义”,亦即探寻动机、观念对导致社会行动的重要性。韦伯曾说:“社会学……是一门与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有关,并因此与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说明有关的科学”。①Weber,Economy and Society,New York:Bedminster Press,1968,p.4,转引自周晓红:《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 353页。然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说明和解释是相互包容的,或者是解释性的说明 (interpretive explanation),或者是说明性的解释 (explanatory interpretation),整个这一过程就是“理解”(understanding)。对韦伯这一方法论的概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②周晓红:《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第 353页。:(1)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社会政治行为而不是对该行为作价值判断;(2)行为者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观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密切相关;(3)“理想类型”是社会科学分析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理想类型,我们就能够实现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方法来自于其事实与价值区分的康德主义的哲学基础。韦伯认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韦伯反对将自然科学中的“客观的规则或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韦伯同样也反对将价值、观念和对未来的愿望等同于客观现实。韦伯怀疑自然规律在社会科学中存在的可能性,认为人们不可能像把握自然世界一样,把握人类世界。他强调在社会科学中用原因说明模式取代自然规则说明模式,韦伯强调人类社会活动的动机是人们采取某种社会行动的原因。原因说明模式认为,“解释”社会行动要理解“意义”。动机、观念都可以成为理解行动的“意义”。由于上述原因,发现“意义”即“理解”和“解释”。这种解释和理解在逻辑上或认识论上不同于在自然物理世界中发现规律。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还认为,在一切知识领域中都有经验和价值、事实与规范之分,所以形成假设并对判断的经验证实,也适用于一切知识领域。③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88页。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方法对于韦伯认识资本主义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尽管都关注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与成长过程中的冲突问题,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同马克思在观察世界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总地来说,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在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等基本问题上的有着明显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④[美 ]乔纳森·特纳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第 160-161页。:

(1)关于科学与革命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把科学与革命、理想与现实、价值与经验、应然与实然结合起来,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最终要发现和贯彻客观规律,发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然后将这种关于规律和终极目的的理论和信念付诸实践,由革命性的理论指引人们在物质基础上的实践行动。而韦伯赞同康德主义的世界观,认为科学是探索知识,知识来自不同的领域,我们的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因此关于世界不同领域的知识也是不同的。韦伯强调经验与价值的区分,强调“价值中立”(value-free),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证明价值观念的对错,强调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要剔除先入为主的价值前提与预设。⑤参见 [德 ]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 28-49页。韦伯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通民众悲惨的生活遭遇,但是韦伯坚持认为因此而产生的道德义愤和伦理反感不能代替客观科学的分析。同情和义愤不等于能够得出必然要革命的理论。道德伦理观点是不可以被科学论证的,无论它们如何值得称赞。马克思把科学和革命结合起来证明他的未来观,不可避免地要混淆“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结果他们的道德动机就被破坏了。⑥Guenther Roth,“Weber’s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to Marxism”,in Scholarship and Partisanship,Essays on Max Weber,eds.Reinhard Bendix and Guenther Roth,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p.227-276.而人类的很多冲突都源于过分强调理想、信念、价值和道德,源于为了达成信念而不顾现实后果。韦伯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强调“是什么”,才能使人们对社会和政治冲突的研究结论变得客观。而且,韦伯强调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才是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更为现实的方法。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伦理而非信念伦理才是社会科学家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不能告诉人们怎样生活,或怎样自我组织,但却可以“使人们的头脑更加清明”。⑦[德 ]韦伯:《学术与政治》,第 10页。在此基础上,他试图通过发展出一套能被用于理解包括政治冲突行为在内的社会行为的分析概念,来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和特征。⑧[美 ]乔纳森·特纳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第 160页。

(2)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inevitability)问题。马克思设想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来自阶级斗争。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之一,资本主义必然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时,必然导致尖锐的社会冲突。与此相反,韦伯认为不存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必然的历史规律。人类社会的冲突是始终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冲突不一定必然导致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的消灭冲突。韦伯认为,工人与企业主之间的冲突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工业社会的暂时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比较容易克服。韦伯“理解社会学”的目的就在于理解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在何时、何地、如何得以兴起的。从根本上说,他认为许多历史偶然因素的同时发生,导致了现代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其中包括:工业化、自由劳动力的兴起、现代簿记制度、非暴力的理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自由市场的兴起、现代各种形式的法律的发展,以及新教伦理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韦伯认为最后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而且韦伯认为,这些现象都无法事先预见;相反,它们都依赖于偶然。在他看来,社会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趋势和历史偶然性的双重作用下发展,历史并不具有不可改变的固定趋势,在人类社会的十字路口上历史往往被不可预见的政治斗争、战争、突发灾难或者个人魅力型的领袖等偶然因素所改变。①[美 ]乔纳森·特纳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第 161页。

(3)关于经济因素对政治的决定作用问题。韦伯认为,20世纪初,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马克思的经济基础(economic arrangements)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尤其是生产方式私有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冲突,以及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韦伯认为这种经济决定论把马克思的论述简单化和极端化了。韦伯认为经济因素并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韦伯试图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拒绝这种将马克思观点僵化的形式。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他说明了宗教观念对塑造清教徒行为的重要作用,进而推知,这种作用是如何塑造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②参见[德 ]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在《经济与社会》中,他概述了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得以维持的方式,因为它们得到了民众对政权合法性的认可,合法性将社会化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非有产者和无产者,从总体上掩盖了已存在的阶级区分。③[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238-278页。而且,阶级区分仅仅是众多社会分层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地位、党派等因素也可将社会划分为很多层级,这些对于政治统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④参见[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第 335页、337-338页。还可参见[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册,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第 1064-1070、1072-1076页。“认为国家团结不可能在对抗的经济利益的紧张局势下长存,甚至认为政治上的稳固仅仅是经济结构的反映,这是根源于现代对‘经济因素’的过分高估的错觉……”。⑤Guenther Roth,“Weber’s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to Marxism”,in Scholarship and Partisanship,Essays on Max Weber,eds.Reinhard Bendix and Guenther Roth,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234,转引自[美 ]乔纳森·特纳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侯钧生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韦伯通过自己的研究表明,精神或观念因素同样具有塑造社会结构,避免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⑥[美 ]乔纳森·特纳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第 161页。

总之,马克思的批判主义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在哲学方法论上有着不同的前提和基本假设,因而使他们各自产生不同的关于冲突的思想。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冲突问题,“马克思的分析使他得出通过革命改变人类境况的结论,而韦伯只能提供对这种困境的理解以致认为人类只能适应之。马克思提出了疗法,而韦伯只给出了诊断。”⑦[英 ]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徐鸿宾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 23页。这两种不同的哲学前提和出发点决定了马克思和韦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冲突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进而从这一方面导致了批判性冲突理论和分析性冲突理论的形成。⑧[美 ]艾莉森·沃尔夫:《冲突理论简介》,柯夫译,张光盛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 7期。

四、“批判”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思想的两种流派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冲突问题,人类社会应持何种态度?马克思和韦伯的回答形成了关于冲突问题的两种传统,这两种观察冲突的传统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两种分歧较大的冲突理论流派,一种是源于马克思的“批判主义”指导下的批判性冲突理论,一种是源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指导下的分析性冲突理论。这两种冲突理论流派的基本特征分别是“批判”与“理解”。这两种冲突理论流派的区分具体表现在“对社会科学和冲突的价值立场”①[美 ]艾莉森·沃尔夫:《冲突理论和分析社会学》,朱帅军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第 6期。、“描绘和解决现代社会内在矛盾和政治冲突的方式”、以及“对冲突最终结果的认识即是否相信冲突会永远消失”②[美 ]艾莉森·沃尔夫:《冲突理论简介》,柯夫译,张光盛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 7期。三个相互关联问题的认识不同。换句话说,他们的区别在于对“是否对政治冲突作价值判断”、“是否可以以暴力方式解决政治冲突”、“是否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政治冲突”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1)马克思批判主义的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科学是政治活动的一个固有的组成部分,并否认事实和价值、科学和革命可以而且应当被分割开来,认为应当对政治冲突做出价值判断。韦伯理解社会学方法指导下的冲突理论认为,事实和价值的分离对于分析我们的现实社会的政治冲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韦伯相信社会科学客观性的极端重要,对于分析工作者特别是那些研究人类社会的分析工作者来说,要将自己的愿望、价值与所研究的对象区分。要去客观分析社会政治冲突现实,而不能受自己的观点、愿望、价值观念及所关心的问题的影响。韦伯强调,在对冲突做价值判断时应该十分谨慎。思想家不能将愿望等同于现实,将价值等同于客观规律,思想家不能确定哪种价值的优劣,进而也不能宣称这种价值具有道义上的优越性。对人类现实社会的观点可以通过经验方法从客观上加以观察,这些观点同样也要在客观上接受检验。不能将对未来的愿望等同于将来可以实现的现实,否则就是乌托邦式的理想。

(2)批判主义指导下的冲突理论和理解社会学指导下的冲突理论,在描绘资本主义社会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冲突的方式上也不同。马克思的批判主义冲突理论把资本主义社会理解为少数掌握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和广大不掌握生产资料的受剥削的无产阶级的对立,“把人类历史看成是经济上的各阶级不可避免的相互冲突的过程”③[美 ]戴维·波谱诺:《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 13页。。马克思认为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可以通过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而韦伯代表的分析性冲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同意有些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这种冲突和对抗性的特征,但资本主义社会还具有很多其他的复杂特征,资本主义社会在权力和地位的分配方式上要更加复杂得多。这些社会的分层和分化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结构形态。而并不仅仅由经济因素所唯一决定。因为社会的权力和地位有着许多不同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中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或财产基础上的制度,并不总是居于首要地位,经济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并不总是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经济导致的冲突不是绝对的。④参见[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第 335页、337-338页。还可参见[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册,阎克文译 ,第 1064-1070、1072-1076页。韦伯认为官僚制是处理冲突、保持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的最有效的途径。官僚制求助于“理性”,“由于它使一种在暴力创造崭新的统治形态意义上的‘革命’,在纯技术上愈来愈不可能,而且也由于它内部的彻底理性化的结构,使‘革命’愈来愈不可能。”⑤[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311页。“通过改变生活环境和生活问题,因而也改变对生活环境和生活问题的态度。”⑥[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第 273页。

(3)批判主义指导下的冲突理论认为政治冲突是可以从根本上被消灭的,马克思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一切阶级和压迫,消灭了人类冲突的根源,最终实现和谐一致的理想社会。而理解社会学指导下的分析性冲突理论,并不把现存资本主义社会与一个理性的或无冲突的理想社会进行对比。韦伯不相信有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存在,韦伯认为冲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⑦[法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志强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 476页。“在任何社会生活中都不能排除斗争。”⑧[德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 109页。韦伯的冲突理论强调冲突及其根源是永恒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统治的合理化将会最终改变人类社会。理性指导下的法理型的统治是现代社会所应有最终的权威和统治方式。政治冲突最终结果会导致法理型统治的建立。法理型统治最好的例子就是现代官僚制。①[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册,第 1093页。

回顾现代社会关于冲突问题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关于冲突的思想和理论都源自于马克思“批判主义”的冲突理论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指导下的冲突理论这两种理论传统,他们分别形成了关于冲突的“批判性”冲突理论派别和“分析性”冲突理论派别。现代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 C.赖特·米尔斯 (W rightMills)等人受到的最大影响来自卡尔·马克思的著作,拉尔夫·达伦多夫 (Ralf Dahrendorf),刘易斯·科塞 (Lewis Coser)和兰德尔·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也明显地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却是他们继承了马克斯·韦伯的学说。②[美 ]艾莉森·沃尔夫:《冲突理论简介》,柯夫译,张光盛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 7期。

总之,源于马克思的“批判主义”指导下的冲突理论和源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指导下的冲突理论,形成了冲突理论中的两个分歧比较大的派别。③[美 ]艾莉森·沃尔夫:《冲突理论简介》,柯夫译,张光盛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 7期。这两种冲突理论的理论内核是不一样的,“批判”是马克思冲突理论的总体特点,而“理解”则是韦伯冲突理论的总体特点。“批判主义”指导下的冲突理论基于对社会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决定论和人类进化理念的看法,将冲突视为产生于剥削、压迫等社会不公因素,可以用暴力方式解决政治冲突问题。政治冲突也是可以永远消灭的社会现象。社会科学应该揭露和批判社会不公,确立价值、信仰并指导行动,引导冲突向未来的方向发展。“理解社会学”指导下的分析性冲突理论则基于客观理解、价值中立和理性主义等视角,认为不应用暴力方式解决政治冲突问题,政治冲突是社会生活不可避免、永远存在的方面,承认政治冲突的永恒存在是应对冲突的首要前提,在此前提之下才能理解、管理并和平解决冲突问题。

[责任编辑:李春明 ]

“Criticism”and“Understanding”:the Two Traditions of Political Conflict Theories of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LIU L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P.R.China)

Conflict is not only a fundamental state of human society,but also a fundament alway of understanding human society.There are basically two attitudes towards political conflicts in modern societies.One is derived from Marx’s political conflict thought of“Criticism”,the other is derived from Weber’s political conflict thought of“sociology of understanding”.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 ween the two include:first,should value judgments be made about political conflicts;second,should political conflicts be solved by violence;third,can political conflicts be eradicated ultimately.The first attitude is the“attitude of war”while the second is the“attitude of administration”.These two fundamental attitudes to political conflict represent two basic stands in modern society and form two different theoretical traditions of political conflict thoughts.Ultimately,they underlie the different ways and institutions to deal with political conflicts in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ies.The two attitudes of“criticism”and“understanding”serve as the cores of and the clues to understanding the two theoretical traditions.

Political conflict;Marx;Weber;Criticism;Sociology ofUnderstanding

2010-08-25

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转型时期基层群体性事件背后的结构与话语”(项目编号 200902033)的阶段性成果。

刘琳,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批判韦伯社会学
韦伯空间望远镜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韦伯空间望远镜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