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明朱子之学的蔡清易学观

2011-04-12

关键词:易学道义朱子

高 原

发明朱子之学的蔡清易学观

高 原

蔡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易学家,《易经蒙引》为其代表作。蔡清通过解读朱熹《本义》,提出了“三易”之说,认为易有三易,有天地之易、吾身之易、《易》书之易。三易皆为一阴一阳,贯穿着变化之理。天地之易与吾身之易是先天客观之易,而《易》书之易则是后天圣人之易。《易》书模写天地之易和吾身之易,“是天地人身之易之影子”。《易》书有至微之理和至著之象,象寓于理中,理寓于象中,至著之象与至微之理融为一体。蔡清接受朱子易为卜筮之书的观点,但却淡化其卜筮作用,主张道义配祸福。蔡清的易学观不是简单的叙述朱子易学,而是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和超越了朱子之学,成为当时朱子易学研究的重镇。蔡清的易学观在明代乃至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蔡清;易学观;发展;朱子

蔡清 (1453-1508年)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易学家,明成化二十年进士,历任礼部祠祭主事、祠祭员外郎、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后因得罪宁王,辞归故里。正德三年,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命方下而蔡清已卒,时年 56岁。蔡清为官时关心民间疾苦,颇有业绩,受到时人称颂。他一生力学六经、诸子及史集等书,以善易而闻名当时,是明代义理易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易经蒙引》、《四书蒙引》等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易经蒙引》“专以发明朱子《本义》为主”①[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经蒙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 28页。。黎馨平博士认为《易经蒙引》是对朱子主要易注的宏观审视与抉择,并最终将《本义》作为整个朱子易注中较成熟的作品予以推崇。②黎馨平:《论蔡清〈易经蒙引〉对〈周易本义〉的注疏价值》,《周易研究》2009年第 4期。笔者认为,蔡清的《易经蒙引》是以朱子《本义》为纲,阐发朱子易学。但其对《本义》的理解又不是亦步亦趋,既有对《本义》的继承,又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本文拟从易学观方面来考察蔡清对朱子易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天地、吾身、易书之三易

《易》是如何起源的?其本质是什么?何为易之理?这是历代易学家思索和探讨的重要易学问题。蔡清以其一生研易的经历和深厚的学识,通过解读朱熹《本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朱子曾依据邵雍易学提出画前之易和自然之易,他说:“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③萧汉明:《〈周易本义〉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 78页。“画前之易,乃谓未画之前,已有此理,而非特假手于聪明神武之人以发其秘,非谓画前已有此图,画后方有八卦也。”④[宋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见《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 1677页。他把画前之易理解为一阴一阳,“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⑤[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 1646页。蔡清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易”之说。他在解释《系辞》时指出:

大抵易书之理即天地之理,天地之理亦吾身之理,孔子此章之言,一以见人当求易理于天地,二以见人当求天地之理于吾身,盖有天地之易,有吾身之易,有易书之易,究竟论之则易理本在天地与吾身,其易书则是天地人身之易之影子也,若不是于天地吾身上体验得出,则看那易书之易终亦死杀了。①[明 ]蔡清:《易经蒙引》,载《四库易类丛书》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 564-565页。以下凡引该书,皆只在文中注明页码。

按照他的理解,易有三易,有天地之易、吾身之易、易书之易。三易皆为一阴一阳,贯穿着变化之理。其实,蔡氏的天地之易,即是朱熹的“画前之易”或“天地自然之易”,指客观存在的易,而非人为之易。但与朱子不同的是,他的天地之易,不是特指先天存在的自然之图式,而是更关注天地之易的最基本含义,即一般意义上的阴阳合奇偶之数。“天地间不外乎阴阳,阴阳之数不外乎奇耦。”(第 7页)他理解的阴阳首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之气,“阴阳一气也”(第 544页)。他采用了朱子说法,把这种气称为有形可见的“实体”。“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或曰天积气也,地则形也。实体对易中法象言也,所以兼言形气而又曰实体。”(第 541页)由于世界万物皆有阴阳之气构成,以阴阳观之,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无非阴阳而已。

在他看来,自然之易理,指消息变化之理或变化之道。他概括为阴阳之变,“易者阴阳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第 586页)继而解释了天地阴阳之变,他说:“昼夜自昼夜,上下自上下,上下谓日月星辰之升降也。昼夜以景言。地理则有南北高深。南北高深何以见其变?曰:无平不陂,地未有一于高者行,行必有低处,亦未有一于低者行,行又必有高处,一高一低,一起一伏,便是变也。”(第 586页)

蔡清进而用朱熹“变易”、“交易”解释了自然易之理。“如天地定位,合言之交易也。专就天言,则有南极北极之分;专就地言,则有南北高深之辨,此又分言之交易也。如昼夜之相推,合言之变易也。昼午前为阳,午后为阴。夜则子前为阴,子后为阳。此又分言之变易也”(第 4页)。不仅天地如此,自然界一切事物也皆是变易交易,皆是易。就奇偶而言,奇偶也是对待相含的。因此,他提出:“举天地间物物皆是易,不是变易,便是交易,二端之外,更无他也。此古之圣人所以用一‘易’字以该括之。”(第 5页)他以流行对待解释天地之易交易变易,认为对待便是交易,流行便是变易。“对待则所谓交易也,流行则所谓变易也”(第601页 )。

既然天地间物物皆有易,人作为天地产物,处天地间,分阴阳男女,也有变易交易之理,也是一种固有的易,即吾身之易。“且阴阳之分,在人在物,无不有之,如人之男女男阳而女阴也。然男女之身,各有血气,血阴而气阳也。所谓一物原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而人身之血气,其界分亦自不同”。(第 8页)而就人身而言,形体性情也表现为阴阳及其消息变化。他指出:“近取诸身,则吾身之间,其形体、其性情莫非阴阳消息之所在也,如目为火,而左耳为木,口为水,而右耳为金,外体之阴阳也。肝为木,而心为火,肺为金而肾为水,内体之阴阳也。仁木而礼火,义金而智水,性之阴阳也。喜木而乐火,怒金而哀水,情之阴阳也。凡阴皆消凡阳皆息也。”(第 684页)

无论是天地万物之易,还是吾身之易,蔡清统统视为未画卦之前之易。在他看来,未画卦之前,天地之易和吾身之易及其阴阳变化之易理早已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随处可见。如他说:“每一物中各有个阴阳消息,且是未画卦之前如此。”(第 685页)“道无他只是一阴一阳而已,是阴阳也,在天者此也,在地者此也,在人者此也,在物者此也,在此一物有是阴阳,在彼一物亦有是阴阳,皆道之所在也,而实有定在,所谓无在无不在也。”(第 595页)由此可以看到,蔡清天地之易即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一阴一阳、一奇一偶;易之理,则是阴阳变化之道,即交易变易,也就是对待流行。这是对邵子朱子等人画前之易及其易理的高度概括和阐发。

天地之易与吾身之易是先天客观之易,而《易》书之易则是后天圣人之易。虽然如此,蔡清认为易书之理、天地之理、吾身之理是一致的,都是天理下贯于天地与吾身,三者是相通的,“《易》书之理即天地之理,天地之理亦吾身之理”(第 564页)。那么《易》书之易是如何而成?与天地之易与吾身之易是何种关系?蔡清对此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二、易书则是天地人身之易之影子

关于《易》之起源和成书,《易传》曾提出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于地,效法河洛,近取诸身,远取万物,而画八卦,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具体言之,卦象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而成。爻象是“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而成。因此,就《周易》成书而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易学史上探讨易学起源问题多以此为据。朱熹依邵雍观点,将易分为天地自然之易和《易》书之易,主张后者本之前者。明初薛瑄根据邵雍朱熹观点,提出了模写说,主张《易》书是对于画前之易的模写。他说:“天地间阴阳是自然之易,卦画奇偶不过模写阴阳之象而已,故亦谓之易。”(《读书续录·卷四》)蔡清接受“模写”说,并提出“影子”说。

上而天文,下而地理,中而人事,微而物情。大而元会运世之变,小而旦夕顷刻之间,何所不具,何所不有?若无所该而实无一之不该;若无所载而实无一之不载。举万有之全尽模写于数奇偶之内,随其所观,各有其象;随其所取,各有其义。(第 680页)

究竟论之则易理本在天地与吾身,其易书则是天地人身之易之影子也。若不是于天地吾身上体验得出,则看那易书之易终亦死杀了。(第 564-565页)

按照蔡清的理解,《易》书本质是阴阳符号构成的卦爻象,而卦爻象模写了天地之易阴阳奇偶,具有阴阳之理,变化之道。“然书所以模写此理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爻,一阴阳也,阴阳,一道也。”(第 609页)因为阴阳符号从天地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天下所有事物,皆为《易》书模写,即他所谓“举万有之全尽模写于数奇偶之内”(第 680页)。《易》书有阴阳符号和蓍数奇偶变化,此变化表现为变易、交易、对待、流行,此变化之理也是模写天地万物之阴阳奇偶消息之变化,他说:“爻之奇耦,就该得消息卦之消息,就当个奇耦爻之奇耦,非但交易亦变易也。卦之消息,非但变易亦交易也,故圣人立象以尽意,则奇耦已该消长之理矣。”(第 680页)不仅如此,《易》书所有卦名、范畴都不是凭空杜撰的,也是对天地之易和人身之易的模写,所谓“易有乾坤、有贵贱、有刚柔、有吉凶、有变化,然此等名物……不过皆据六合中所自有者而模写出耳”(第 545页)。因此,《易》书模写的不是某一局部的事物及道理,而是天下的万事万物之全体及其道理。由于易为模写天地之易和人身之易,故他称《易》书“则是天地人身之易之影子”。若《易》书不是模写天地之易和吾身之易,则不会内涵着与天地人相关的内容和道理,人则无法理解之,更无法为我所用,那《易》书便失去应有的价值。

蔡清看到了《易》书与天地之易、人身之易的内在联系,即《易》书对于天地之易和人身之易的模写,“《易》书之理即天地之理,天地之理亦吾身之理”,但他并未将三者完全等同,他以影子比喻《易》书,已经将《易》书与天地之易、人身之易区分开来。世间事物都有影子,但影子不等于事物本身。他又以“实体”说明之。“易中只是卦爻,卦爻只可谓之法象,不可直谓之实体。今只是欲明易中具得有此等物事,故为之立言曰:易之见于实体者耳,非固以易之卦爻为实体也。”(第 552页)此是谓天地之易是有形可见的有实体,即所谓有形可见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而《易》书只是法自然之实体象而已,“易中无实体”。同时,天地之易、吾身之易是源,而《易》书是流。他认为,许多人对于易的理解不够全面,只知《易》书而不知天地之易和人身之易,只知其流不知其源。他说:“易穷则变,易字元是指天地人物之事及后来既有《易》书,则将此易字分了一半,并称为易矣。奈何后之读易者,只把《易》书做易,遂忘却元祖之易,及闻人以天地人物变化之理为易,乃甚骇而不信。盖逐流而忘源,不知泝流而求源也。”(第 688页)

三、易书以至著之中寓至微之理以至微之理寓于至著之象

模写而成的《易》文本从构成上说,象、数、辞、理等要素融为一体。对于诸要素在易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易学史上众说不一,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象与理的关系上,大致分为两派:汉儒郑玄、虞翻等人认为,《易》书本质上是象,象先理后;晋王弼等人则认为,《易》书本质上是义 (理),象依义而立。唐孔颖达撰《周易正义》,以王弼为本,高扬玄理,又“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①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 87页。,力图在义理视野下调和这两种学术倾向。而同时代的李鼎祚撰《周易集解》,“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②[清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 8页。,力图在象数的视域下整合两种学术倾向。北宋程颐认为象理不可分,指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③梁韦弦:《〈程氏易传〉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 49页。但是他更注重理,认为先有理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朱子作《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力图纠正程颐偏于理而疏于象的倾向。他说:“看易,先看某《本义》了,却看伊川解,以相参考。”④[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七,第 1654页。他既反对王弼玄理和程氏儒理,也不赞同汉儒偏于象。“近世学者,……其专于文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涉于象数者,又牵合附会。”(《易学启蒙序》)蔡清认同朱熹的观点,既不同意汉儒偏重于象数,又不同意王弼程颐等人偏重于义理,重点论述了《易》文本中象理关系,认为《易》书乃法天地之易和吾身之易,至著之象与至微之象融为一体,不可偏废。他指出:

人事粗迹也,易书有以微之,盖于至著之中寓至微之理也。天道至幽也,易书有以阐之,盖以至微之理寓于至著之象也。微显与神德行相似,阐幽与显道相似,但彼在占筮上说,言其功用之切于人。此在卦爻上说,言其功用之具于易。此亦所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者也。(第 713-714页)

按照蔡清的理解,天地之易,幽微之理,显著之象。天道幽微,人事显著,《易》书法天地之易而作,与天地之易齐准,至微者表现为不可感观的抽象的义理,至著者表现为可感观的具体的易象。即所谓“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故可以微而显,显而微。即天道幽微而《易》书可以尽显之以象,人道显著而《易》书可以微之以理。因为《易》文辞本之于象而表达象,易数圆而神不行而至,故《易》书以文辞可阐幽,以易数可微显。象理关系则为:“至著之中寓至微之理”,“至微之理寓于至著之象”。象寓于理,理寓于象,有至著之象便有至微之理,有至微之理必有至著之象,他借用程颐的“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表达自己的观点,把理象视为体用、显微一体,克服了汉儒虞翻等人偏于象的倾向,又避免了宋儒程氏等人主于理的倾向,是对朱子象理问题进一步的阐发。南宋朱熹赞扬程子精于理,“《易传》义理精,字数足,无一毫欠缺。”⑤[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七,第 1651页。但《程传》不言象数,是其一大缺陷。蔡清接受了朱熹的观点。“伊川后来作《易传》,于象数上略了,只据胸中所得之义理来解说。朱子服其理到,但以其未得易之本旨,故别为之注而自名曰《本义》,便见《程传》之说未为本义矣。本义字字皆从画上味出,亦多本之孔氏也”(第 15页)。

当然,从《周易》成书过程看,蔡清并未否认易象的地位与作用。他认为易之本旨为象。“夫易者,象也,统而言之无一字不在象上来,象即画中所具也”(第 108页)。在象数问题上,蔡清基本赞同《周易本义》的观点。朱熹作《周易本义》,其所强调的“本义”,便是指《易》本卜筮之书。卜筮与象数紧密相连,象数为易之体,卜筮为易之用。蔡清认为《周易本义》是从卦画中体味,多与孔子相契,而二程的义理之说虽然精辟,但并非为易之本旨。可见,蔡清虽为义理派的代表人物,但重义理却并未弃象数。

四、易以道义配祸福

《易》书之为易,乃象数理占,缺一不可。《易》本为卜筮之书,卜筮之占为易之用,朱子《本义》旨在恢复《易》本义,认为先民纯朴,不明事理,圣人发明易以为教,使民用卜筮趋利避害。因此,“易只是古人卜筮之书”。⑥[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 1633页。但是《易》书包含深刻道理,易理重于卜筮。遇事当以易理占,如朱熹指出:“上古民淳,未有如今士人识理义峣崎,蠢然而已,事事都晓不得,圣人因做易,教他占,吉则为,凶则否……及后来理义明,有事则便断以理义。”⑦[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六,第 1620页。这种以理在人则表现为德性。他把这种易理占转变为德性占。“易中言占者有其德,则其占如是,言无其德而得是占者,却是反说。”①[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六,第 1630页。朱熹以《左传》南蒯將叛之筮以明德重于卜筮,本吉而以凶断。②萧汉明:《〈周易本义〉导读》,第 83页。

蔡清接受朱子的“易为卜筮之书”的观点,认为:“易本义立象占二字尽蓍卦之始终矣。象在卦,占以蓍。卦者,易之体;蓍者,易之用。缺一非易也。”(第 15页)蔡清认为卜筮有预测的功能,且常常有奇验。并认为卜筮结果预测准确是因为有神意在其间,在于人诚心感通,他把这种神意归为天地之良知,“大抵盈天地间无处无阴阳二气阴阳之良知,即其灵也,有感必通,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断亦非偶然者。”(第 13页)在蔡清看来这种神意是由于占卜者诚心,也就是心诚则灵,灵则感通。但是,以卦爻辞而筮亦有可能出现与所问之事不相应的情况,这时就要“神而明,存乎其人,犹须观象以通其变也”(第 12页)。蔡清在承认《易》为卜筮之书同时,却淡化其卜筮的作用,主张道义配祸福。他说:“易虽主卜筮,然以道义配祸福,与他术数书不同,所以为经也,故无不效。”(第 10页)所谓以道义配祸福,是言吉凶非取决于卜筮,而是取决于道义。道义是易理,在人是公理,即社会伦理规范。如朱熹言“所谓道义便是易也”,“道义是众人公共底”③[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 1909-1910页。。蔡清进一步解释了道义配祸福:“易以道义配祸福,故元亨而必利贞也”(第 10页),“人为之善者,或能吉其凶,其不善者,则能凶其吉”(第 11页)。也就是人做善事,可以逢凶化吉,人做恶,吉也会变成凶。福祸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他以晋管辂易占说明之:何晏占仕途,按卦来说应当位为三公,而且后来被诛杀。这主要是由于其位尊势重,却不注重德性的修养,因此虽起得好卦,但也得不到好下场。蔡清以此说明《易》书以道义配祸福,劝说人要顺理从善。顺理则吉,逆之则凶。他说:“盖天下只一个理,人之动非顺乎理即逆乎理。顺理则吉,逆理则凶,惟一理之所在,而视之逆顺以为吉凶耳。此卦爻之占所以只有此二者而已。”(第 676页)

既然道义德性决定了人之福祸吉凶,那么,道义如何而得?出自何处?蔡清把道义与知礼功夫、穷理尽性、崇德广业结合起来加以论述。他认为《易》书无非是理,穷理增长智慧,崇理、循理、依理而行,本然之性长存,道义而成。他说:

盖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是理之所在也,圣人于是理也,穷之于心则识见超迈,而其知也崇;循是理而行,则工夫笃实,而其礼也卑。其知之崇则如天之崇,崇之极也。其礼之卑,则如地之卑,卑之极也。且天位乎上,地位乎下,则其中阴阳升降变化不穷矣。今也圣人知崇于上,礼卑于下,则其本然之性存存不已,而道义即从此出。吾见道义之得于心者,日新月盛而德,于是乎崇矣,道义之见于事者,日积月累而业,于是乎广矣。(第 613页)

道义而成,则德业广大。道义见之于心为崇德,见之于事为大业。“道义之得于心者,日知其所未知,则为德之崇矣。道义之见于事者,日行其所未行,则为业之广矣。道义之与德业,岂有不同归哉。”(第 613页)因此道义、德业、知礼相互关联:由知礼而成性,由成性而道义,由道义而德业,层层递进。成性体现了天道,道义由此而出,道义出而德业广大。《易》能穷理之外,还能尽性。无论理还是性皆是天道体现,《易》书皆能尽之,他引梁氏之言:“大而人伦,小而一物,易皆有以处之,非所以尽人物之性乎,然曰理曰性皆天道也。而易能穷之尽之,以合于天道之自然,又非所以至于命者乎。盖理性者,天命之散见,天命者,理性之本原,其始穷之尽之功,犹人也,其终合于天道,则人而天矣。是又以浅深而言也。”(第 738页)

基于此,蔡清把《周易》定位为天人性命之书,认为治易的目的在于体认天人之理,达到穷理尽性至命。蔡清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发挥乎性命之理而已。”认为圣人作易就是为了发挥性命之理。那何以见得易是性命之书呢?“易者,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者。寻常看易,只见得是吉凶悔吝之辞而已,安得有性命在?其实易中无一句一字不在性命上。如乾元亨利贞则自乾道大通至正上来,坤自元亨利牝马之贞以下无一字不从阳全阴半道理上来也,伏羲卦画亦然。盖易中所有都是下一层者,其实一画一字都有上一层道理在。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诸卦皆然。”(第 67页)认为六十四卦卦爻辞都蕴含着天理在其中,体认到天地之理并如此去做,便是尽人、物之性,从而达到与天命合一。

五、蔡清易学的地位、影响及评价

综上所述,蔡清通过解读和理解朱子《本义》,提出了一些不同于朱子的观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易学起源上,他提出三易说:天地之易、人身之易和《易》书之易,并探讨了三易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易》书之理即天地之理,天地之理亦吾身之理”,天地之易是易学的源头。朱子虽然把易分为天地之易或画前之易和圣人之易,重视天地自然之易,把天地自然之易作为伏羲易学本原,但他未把人身作为易。而蔡清提出人体本身也是易。为了凸显天地自然之易在三易中的作用、地位和解释三易同理,蔡清又在薛瑄模写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子说,认为《易》书是对自然之易的模写,《易》书则是天地人身之易的影子。同时,指出了《易》书与自然之易的本质区别在于无实体。第二,在象与理的关系上,蔡清更注重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在自然之易,象寓于理,理寓于象,而作为模写自然之易的《易》书,可以微而显,显而微。象理显微一体不可分。与朱熹的理先象后、象理不分的思想有一定的差别。第三,在易的功用上,朱熹提出,“易本是个卜筮之书”,但德性重于卜筮。蔡清明确提出道义配祸福的观点,说明行善可化险为夷,作恶可化吉为凶。显然,蔡清的易学观不是简单地叙述朱子易学,而是依据自己的理解,解释朱子易学。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他则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发展和超越了朱子之学,成为当时朱子易学研究的重镇。

蔡清易学观在明代乃至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中期后易学家如桐城方氏父子《周易时论合编》、清初李光地撰修《周易折中》等多引用之,甚至明代最有创见的易学家来知德也吸收了蔡清的思想。来知德认为易有自然之易和圣人之易,圣人之易是对自然之易的模写或效法。“天地万物,一对一待,易之象也。盖未画易之前,一部《易经》已列于两间,……圣人之易,不过模写其象数而已,非有心安排也。”①[明 ]来知德:《周易集注·系辞上第一章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照来氏说法,有两部《周易》,一部是自然之易,这种自然之易其实质是自然之象,它是一种不受人力所支配的客观存在;另一部是圣人之易,乃圣人观自然之易而作,是自然之易的模本。来知德提出“三易”说明易之形成:“有造化之易,有《易》书之易,有在人之易。”②[明 ]来知德:《周易集注·系辞上第十二章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来氏的模写说和三易说,明显受到了蔡清的影响。

[责任编辑:勇 君 ]

On Cai Qing’s Yi-ology

GAO Yuan
(Center for Zhouyi&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P.R.China)

CaiQing(1453-1508),who lived in Ming Dynasty,was a well-known thinker in the history of Yi-ology.His most important work is Yijing mengyin.Caiproposed the theory of Three Yito interpret Original meanings of the Zhouyiby Zhu Xi,categorizing Yiinto the universe’sYi,human body’s Yi and Yi of the Yibook.Each of the Yicomprises Yin and Yang,and embodies the principle of changing.Yiof the Yi-book parallels universe’s Yi and human body’s Yi,and was the imitation of the latter two.Yi-bookcontains significant images and microscopic principles in perfect unity.Caiaccepted Zhu Xi’s view that Yi was the book of divination but downplayed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divination and advocated the idea that fortune came with righteousness.Cai’s thinking through Zhu Xi’s Yi-ology actually developed Zhu’sideas about Yi.It is no surprise that it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study onZhu’s thoughts about Yiat his ti me and ha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in his time and ever since.

Cai Qing;Yi-ology;develop;Zhu Xi’sYi-ology

2010-11-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重大项目“明清易学研究”(07JJD720041)。

高原,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易学道义朱子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朱子深衣”与朱熹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情文兼具的道义承担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