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教师相互教学观摩探析
——以江苏省淮阴中学为例

2011-04-12

关键词:观摩课备课组一节课

(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 淮安 223002)

0 引言

当今社会,任何个人或者团体,都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生存,都必须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合作精神是21世纪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品质。学会合作,能进行良好的交流,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更为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就必须能很好地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1 影响教师之间交流的因素

1.1 教师的工作习惯影响着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个体性特点,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通常在独立状态下完成,客观上难以形成合作关系,这些客观因素使得教师合作交流精神缺乏和团队意识淡薄。另外,教育部和学校以年级和学科为单位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更加剧了教师间的竞争关系,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

1.2 传统观念影响着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许多教师看来,只要自己认真备课,就自然能上好课,依靠个人的力量完全能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至于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则退居其次,甚至认为根本就不重要。这种观念在传统意义下可能行得通,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人上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一个人的学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就显得很重要。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年轻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可以提高自己驾驭课本、组织教学的能力。青年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上更有优势,老教师通过与青年教师交流,可以更新自己的教学技术。

1.3 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影响着教师间的合作交流

工作负担过重是导致教师间合作交流缺乏的重要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成绩深切关注,各种评比从不间断,教师承受较大的升学压力,对学生成绩不敢掉以轻心,常常是通过“精讲、细讲”和大运动量的解题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可以说天天忙得晕头转向,精疲力尽。沉重工作压力使教师将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后辅导,没有时间进行合作交流。

2 观摩课的形式与课型——以江苏省淮阴中学为例

江苏省淮阴中学每位老师的课堂都是开放的,无论何时,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走进别人的课堂,任何一位领导都可以到每个老师课堂进行督导视察。领导除了听课以外,还经常会“巡课”,就是一节课时间不局限于在一个课堂,可以到几个课堂,每个课堂停留几分钟时间,观察课堂的气氛,老师课堂上的表现等。此外,同事之间的听课也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课堂,可以渗透到其他学科课堂。试想,我们在上课时,如能将语文教师的文字修饰、历史课的源远流长和理科教师的科学严谨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观摩活动,可以避免闭目塞听,能够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不要放过听课的机会,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除了要多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得失。教师对观摩的每一堂课都要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

淮阴中学目前的公开课的形式有:新教师达标课、初级教师评优课、中级教师评优课、高级教师观摩展示课。第一年工作的老师,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之前要进行一次新教师达标课,达标课并不是指定的某一节课,而是一周内的任意一节课都可能作为达标课,所以上课人并不知道自己哪节课会有专家组去听,这样更能体现平时的课堂,体现老师的真正上课水平。初级教师每学年都会至少进行一次初级教师评优课,也不是指定的某一节课,而是两周内的任意一节。最终选中4位老师再次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展示,这个时候就是指定的某一节课,让全校同一备课组的老师一起观摩。高级教师的观摩课一般来讲都是指定的,全校所有同一备课组老师都去听课,再评课。

淮阴中学教师之间有“青蓝工程”,即师徒结对。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通过老教师与新教师的合作交流,使新老师早日适应教育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求新教师听一节课上一节课,确保课堂不出原则性错误。另外,新教师听过老教师的课以后,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完善,课堂效果比较显著。因此,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成长很快,基本一年就可以适应本学科的教学,而且教学成绩还很不错。

我们观摩课的课型主要有:

1)自主探索型

这样的课型,是由一个老师自己探索备课,独立准备,然后在大家面前展示。这样的课应该说代表了上课人自己的水平,一般也是最高水平,可以体现上课人的各方面能力,如普通话、板书、课堂设计、教学流程安排等。

2)全组合作,代表展示

这种课型,是由一个备课组一起准备,大家共同研讨确定上课流程及每个重难点突破,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一般来说,上课人的个人魅力非常重要,因为这代表的是一个备课组的水平,要能给人以震撼!

3)同课同构式

一般来说,这是对外公开课的一种,由于教室容量有限,有时候来听课的人很多,为了展示基本相同的课堂,由一个备课组一起准备,大家共同研讨,确定上课的课题及上课流程,最后确定多位老师作为代表,展示备课组共同准备好的内容,基本上大家都使用同一个课件。

4)同课异构式

“同课异构式”教研就是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并进行比较研究的一种教研方式。课前,全体教研组成员共同研读教材,进行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难点,讨论教学环节的处理。例如2009学年高一数学备课组每周四都开展同课异构式观摩课,相同的课题,但是两位上课老师都是独立备课,利用周四下午第一、二节课分别展示,再利用三、四节课给大家说出自己的听课感受。一年后每位老师成长都很快,因为每学期大家至少上两至三节课,不仅上课老师得到了提高,听课老师也受益匪浅,相信随着“同课异构”式教研活动的逐步深入,通过教研促进教学,一定能使每一位教师得到锻炼,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3 目前实施观摩课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认为参加教研活动主要就是来听听课,看看开课教师的“精彩表演”,而且公开课、观摩课往往是对外交流的示范课和样板课,离平常的教学距离较远。有的老师认为,我们只要看看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即可,回去后能“依样画葫芦”学两招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葫芦是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画就不管了。这种教研模式不仅造成了教研活动效率的低下,更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另外,在评课的时候,很多老师不主动发言,形成了每次评课都“一言堂”,而且有的老师评课不能实事求是,我参与过外校的老师评课,我听课的时候就感觉上课老师讲得实在是不行,但是到了评课的时候,大家都是好话,没有一个老师讲缺点,其实缺点一大堆,可能是因为上课的老师资格比较老而已,大家不愿意得罪。其实这样不利于老师的个人发展。对年轻老师来讲,一定要能听进别人的逆耳之言,才能有进步。评课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课者要力求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不能受某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有所偏爱,胡夸乱捧,言过其实;或肆意责备,苛刻求全,强加于人;或轻描淡写,不痛不痒,敷衍了事。评课同时也要带鼓励性,通过评课不但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任何一堂课的评议都不能使教师过于失望,要评出执教者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决心。因为任何一位有成就的教师都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

4 对有效教学和开展观摩课的建议

我觉得开展观摩课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听课的人不能带着批判、挑剔的眼光听课,要抱着学习的心态;

2)上课的老师要精心准备,积极展示新课题理念;

3)评课时大家开诚布公,不能一味的表扬,也不能一味地批评,客观公正地评课,评课的一般步骤是:(1)观摩者认真整理听课记录。由于讲授与观摩同步进行,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和观者自身的感知、判断、分析、评价,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记录,都很难把其反映在记录本上。因此,观摩者应在评价前系统地整理听课笔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酝酿,相互交换意见,以便发言有充分的根据,有效地提高评议水平。(2)教师的自我分析。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新探,还是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教师都必须自我分析教学设想和效果。自我分析与介绍备课过程,说明备课中自己是怎样考虑、组织教材的,遇到哪些困难又如何解决,若未能解决也应加以说明。自我分析应着重说明执行教案的实际情况。课内的教学活动是把教案中的书面内容演示出来,给人以直观的感觉。教师应分析教学的得与失,课堂上若有变更教案内容的情况,一定要说清楚变更的原因及实际效果。(3)观摩者的评议。观摩者在整理听课记录、充分准备酝酿后方可发言,发言应注意以下三点:①选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事例,说明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一堂课时间虽说不长,但师生的活动可能不少,观摩者应能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理论高度来分析所观察到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如《函数的单调性》一课,不论教师运用何种方法,都应达到两个目的:“掌握单调性的定义”,“会用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若偏离了这两点,就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课了。②指出教师教学中的主要优缺点。③分析教学成败原因,指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1]吴允清.谈语文观摩课的分析和评议[J].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1).

猜你喜欢

观摩课备课组一节课
备课组长的定位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学科价值:数学教材解读的重要视野——由两节同题观摩课引发的思考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摇曳生姿 诵读见长——以“第五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课”为例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摩课
推动区域备课组建设持续发展的若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