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2011-04-12

关键词:古诗文人文学生

(徐州市大庙中学,江苏 徐州 221121)

0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蕴含着大量的人文资源,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肥田沃土,只要在教学中予以充分挖掘,巧妙渗透,必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 学习古诗文可以领略中华灿烂文明

中华民族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古诗文就是我们民族的重要文学遗产。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及杰出科技的认识,也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目的。

1.1 读古诗文,了解它所反映的辉煌文学成就

1.1.1 从内容看,古诗文有着深刻的思想魅力

《卖炭翁》鞭挞了统治阶级及其爪牙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著名的“三吏”、“三别”深刻地表现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零的孤独,揭示了百姓的困苦,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控诉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寄予的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观刈麦》通过描写穷苦农民在南冈麦田低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还不觉得炎热的情景,表现了穷苦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表达了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再者,古诗文中所蕴涵的真挚情谊,也是古诗文历经不衰的原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有对友人归程艰难的担忧之情,有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思乡之情。《送元二使安西》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旷达的胸襟、真挚的情谊,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名句无不镌刻着作者的款款深情,千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令人为之扼腕默叹。

1.1.2 从形式看,古诗文有着高超的表达技巧

古诗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运用典故、虚实结合、侧面烘托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古诗文的表现力。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寓情于景,写景之中抒发了对春雨的喜悦之情。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悲伤,以及“只有香如故”的清高。词人托“梅”这个物表达了纵使遭受重大打击也不改初衷的志向。《钱塘湖春行》中诗人以乐景写乐情,描写的是诗意盎然的春景,抒发的是恋春惜春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在这里,作者巧用典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词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另外,在古诗文中还常常运用细节描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等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古诗文的表现力。再者,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古诗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脍炙人口的名句更是有口皆碑,光照千古。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古诗文,无疑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1.2 读古诗文,了解古人的高超技艺和杰出的科技成就

古诗文不但体现了辉煌的文学成就,而且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予以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核舟记》中的王叔远用“长不盈寸”的核桃所雕刻的作品“核舟”令人叹为观止。《口技》则表现了民间艺人的惟妙惟肖的口技表演,使得“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当学生读到此类古诗文时,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智慧又怎能不感到自豪呢?教师应当借此时机来培养学生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国家的情感。

1.3 读古诗文,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教科书中所选古诗文,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有道是“文学即人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时露出端倪。“传统美德,主要是指优秀的道德品质,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健康的民族心理,良好的民族礼仪,等等。具体包括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屈的进取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利众精神;勤俭节约的俭省精神;任人唯贤的举贤精神;公而忘私的奉公精神;求真务实的求实精神等。”[1]如《乐羊子妻》中的女主人公劝夫治学、劝夫拾金不昧的美德;《岳阳楼记》中作者所赞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所表达的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所表达的收复失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所歌颂的纯真的友谊和永不泯灭的亲情,等等。

以上的古诗文传达出的精神和美德将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

1.4 读古诗文,领悟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我国古代诗文言简意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们是诗人在创作时表达自己对自然规律、社会及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当代哲学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成为共性,而我国古代哲学多从经验事实出发,揭示朴素的唯物思想,朴素的辩证法道理。”[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出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深刻道理;《狼》则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恶势力不能抱任何幻想;至于《为学》中“事在人为”的道理,《伤仲永》中仲永的前后变化给予我们的启示,等等,更是耐人寻味。另外,古往今来,面对如梭的岁月,我们的先辈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无奈;汉乐府民歌《长歌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叹;岳飞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抒怀等。再者,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通过对这类古诗文的反复品味,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将被学生所继承和吸收。

2 学习古诗文,能够饱览祖国壮丽的山河

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幅员辽阔、山川壮美。通过体会古诗文所描绘

的山水秀丽的自然风光,可以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敕勒歌》描写了北国广袤的草原风光;《望天门山》通过描写长江两岸秀丽的景色,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过故人庄》勾画了田园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和怡然自得的田家生活的风俗画卷;《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观沧海》等诗篇,以明丽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美景,不仅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而且表达出诗人们健康向上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满井游记》则以贴切的比喻写山、写水、写物、写人,让读者感受到春的气息和活力,景色格外清新可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更是通过描绘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幅明丽优美的图画,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由此可见,古诗文中的确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素养的信息,学习古诗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选准人文精神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悟,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人。

[1]《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警句名言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06.

[2]张燕.浅析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哲学思想[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1):90.

猜你喜欢

古诗文人文学生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赶不走的学生
人文绍兴
学生写话
人文社科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