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虚体质与阳虚证的区别与联系

2011-03-31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阳虚证阳虚阳气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阳虚体质与阳虚证两者都是一个综合的概括性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如下。

1 阳虚体质与阳虚证的区别

1.1 研究主体 阳虚体质指的是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1],也就是说阳虚体质研究的主体是“人”;阳虚证指的是以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临床表现的证候,因此阳虚证研究的是“病”,是疾病过程中的一定阶段。因此,一提到阳虚体质就要对应“人”,而一提到阳虚证则要对应“病”。

1.2 界定前提 笔者认为,阳虚体质是非疾病状态下的一种病理体质状态,比如一个阳虚体质的人可能会怕冷,手脚发凉,容易感冒,吃凉的会引起腹泻,但毕竟还没有感冒、腹泻,即还没形成疾病,在没有致病因素的刺激下,阳虚体质的人依然可以保持无病状态。因此阳虚体质强调的是“无病”,而阳虚证则为疾病状态下的疾病类型,人处于疾病状态,强调的则是“已病”。讨论阳虚证必须把它放在“已病”的前提下进行。

1.3 演变过程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由此定义可见,阳虚体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持续的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的个体特殊身体状态。阳虚体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阳虚体质的演变比较慢,所以纠正阳虚体质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阳虚证是在机体发病时的一个阶段性表现,出现在疾病的过程中,随疾病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形成短暂,演变比较快。因此当人具有阳虚体质而又出现阳虚证时,往往病好了,阳虚证没有了,而阳虚体质依然存在。

1.4 研究目的 根据王琦体质量化调查表,总结出阳虚体质的人具有肌肉不健壮发达,时感手足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夏天不喜吹空调,喜欢安静,衣服比别人要穿得多,不敢吃喝凉的东西,小便颜色清而量多,容易大便稀溏,性格多沉静、内向等特征[1]。由此可看出,辨阳虚体质主要研究禀赋形体、心理性格、饮食嗜好及致病因素对人的影响,也就是人对这些因素的反应,然后通过分析人在未病和已病时的身体状态,对某种疾病的易患性,以及患病后,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转归,以及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等,从而能够有预见性地把握阳虚体质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达到“治未病”的目的。研究阳虚证则是考虑与本疾病相关的症状、体征、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状态以及脏腑经络失调情况,概括现阶段疾病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

2 阳虚体质与阳虚证的联系

2.1 形成因素 阳虚体质可因先天禀赋不足造成,张景岳指出:“禀赋素弱,多有阳衰阴盛者,此先天阳气不足也。”这种由遗传背景所决定的体质差异,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条件。阳虚体质可因后天因素比如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疾病影响、医疗以及用药过失等因素而形成。然而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因素不但可以形成阳虚体质,也可以引起阳虚证。阳虚证可由内因如饮食、生活习惯不当等造成,也可因外因或人为因素作用于机体而造成,如苟小军等[2]利用氢化可的松给大鼠注射,进行动物造模,试验证明氢化可的松造成动物的症状表现,符合中医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应辨证为“肾阳虚证”。梁汝圣等[3]则利用甲状腺抑制剂丙基硫氧嘧啶(PTU)大鼠灌胃来造模,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甲状腺激素轴的调解来复制动物阴虚、阳虚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然而若致病因素长时间作用于人体,久之人体也会形成阳虚体质。因此,阳虚体质与阳虚证在形成因素上虽然有所不同,却又大有相通之处。

2.2 阳虚体质与阳虚证的形成 阳虚证的形成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致病因素对机体刺激的强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性或者说易患性。体质因素决定着发病的倾向,阳虚体质之人患病可有多种证型,但却最容易出现阳虚证。《外感温热篇》[4]:“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医理辑要》:“易寒为病者,阳气素虚。”《临证指南医案》:“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阳虚者湿甚,邪伤气分为多。”陆平一《丹溪医论选》:“人之生也,体质各有所偏……偏于阳虚,脏腑寒湿,易感湿症。”清·章虚谷《医门棒喝》在探讨暑病源流时指出:“人身阳气旺,邪随火化而阳暑病;人身阳气虚,邪随湿化而阴暑病。”说明阳虚体质可以影响阳虚证的形成。

2.3 阳虚体质与阳虚证的发展与转归 阳气偏盛的体质的人,感受热邪以后可以出现热证,而感受寒邪以后也可以转化为热证,这种现象叫做从化[5]。同理,阳虚体质之人感受寒邪可以出现寒证,感受其他邪气也会因为阳虚体质而可能转化为寒证。《伤寒论》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医宗金鉴》云:“人感受邪气难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体质从化之理。章虚谷《医门棒喝》[6]所谓“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即认为六气之邪,有阴阳的不同,外邪伤人又随体质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这也是在强调体质从化理论。

体质也决定着阳虚证的转归,正如《灵枢·论勇》篇所说:“有人于此,并行而立,其年之少长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所以,体质强者不易感邪而发病,或发病很轻,病程较短,容易治愈;而阳虚体质者,不但容易感邪而发病,而且容易深入、发展变化,病情多重。因此阳虚体质影响着阳虚证的发展与转归。

3 讨论

综上所述,阳虚体质与阳虚证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把握二者的区别,才能分清体质与证概念的不同,才不会造成学术上的混乱;而认识到阳虚体质与阳虚证的联系,在临床调治中将辨体质与辨证论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判断疾病的性质,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更好的达到我们治未病的目的,并为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指导。

[1]姚实林,王琦.阳虚质成因论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405-407.

[2]苟小军,韩宝侠,王朝廷,等.肾阳虚证造模方法考察[J].吉林中医药,2009,29(9):814-815.

[3]梁汝圣,徐宗佩.大鼠肾阴阳虚模型建立方法[J].吉林中医药,2008,28(9):685-687.

[4]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5]高博,孙广仁.浅谈体质在异病同证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3):188-189.

[6]赵进喜,丁英钧,王颖辉,等.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与糖尿病临床实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8):994-998.

猜你喜欢

阳虚证阳虚阳气
实脾散治疗脾肾阳虚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中止泻汤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二仙汤及其拆方对肾阳虚证小鼠附睾P34H、Prdx6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