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实证范式与解释范式的马克思社会理论

2011-03-31

关键词:范式资本主义马克思

曲 波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吉林 长春130024)

超越实证范式与解释范式的马克思社会理论

曲 波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吉林 长春130024)

经典社会理论的产生,植根于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践与理论准备。社会理论关注的核心概念为“社会”,是“对社会世界相对系统的、抽象的、一般的反思”[1]。社会如何产生、秩序整合方式、历史进步形态成为经典时期社会理论家聚精会神求解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思想主旨,形成三种理论取向:实证范式、解释范式以及马克思所开创的批判范式。批判范式融合了其他两种范式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试图以总体性的方式来描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状况,始终坚持彻底批判的认识旨趣与实践取向,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寻求人类解放与社会发展的途径。对于当下资本逻辑的全球性扩张,马克思提供了系统的社会理论纲领、经验主义的历史探索以及规范的社会政治批判等理论依据。当代社会理论的实践转向,可看做是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重构。

检视西方经典社会理论出现的思想背景,起码包含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渊源:首先是笛卡尔开启的具有自主反思能力的理性主体“我思”;其次是为霍布斯所遗留后经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阐发的关于“社会秩序如何可能”的社会科学难题;最后是康德启蒙哲学唤起的理性与自由意识,在法国大革命后世界秩序重整的政治诉求。如上三种理论渊源使得经典社会理论徜徉于哲学、社会科学与政治之间,建构起“行动主体—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三位一体的分析路径,并做出“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解释社会世界,并且预测社会世界未来”[2]的理论承诺。

实证范式表达了一种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念,认为社会理论是关于社会现象的科学。在关于客体的认识方式上,实证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独立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具有自明性的运行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把握社会世界的本质,“方法是客观的,它完全受社会事实是物,故应作为物来研究这样一种观念来支配”[3]。解释范式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社会世界是行动者的感性认识和主观解释的产物,意义是行动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建构和重构的,社会科学“关注的是精神现象的移情理解”[4]。经典社会理论长期处于以上两种理论取向的冲突之中:一方面,通过实证调查与经验分析对研究现象作描述式说明,注重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探究,突出其科学性的理论原则,只问“是什么”不问“应是什么”;另一方面,又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性理解”(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关注研究主体同研究对象间的意义交流与视阈融合,强调的是价值性的理论原则。

作为批判范式的开创者,马克思社会理论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批判性。马克思从思维方式上超越了实证范式和解释范式彼此对立的理论困境,将人与社会视作生成性的存在。他运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真实样貌“是什么”进行研究,同时取用解释范式理解性的诠释,追求人类理想未来“应该是”的超越性价值,在这种实然与应然的逻辑张力中展开彻底的社会批判,“使理论和批判扎根于更具体的历史矛盾、现实的社会运动以及新生的发展方向”[5]。马克思社会理论呈现出以下内容与特质:

首先,马克思社会理论表达了揭示生活世界真实底蕴的实践社会观。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既不能被归结为实证范式的自组织平衡系统,也不能还原为解释范式的行为意向性结果,而是凝结于具体的物质生产和人口再生产进程中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在彼此的内在关联与相互规定中获得自身的确证,社会关系型塑了人,个体也在社会关系丛中生成自己的生命本性。社会成员通过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内化社会文化,依循社会规范反思性建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不断生成的社会又赋予自我指涉性行动以社会属性,从孤立的单子化个体转化为社会化了的人类,亦即生存于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形态及某种具体组织中的人类集体。

其次,马克思社会理论体现为对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社会类型的分析与批判框架。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基本架构,是关涉资本主义生产场域的合作性、分配场域的支配性、文化场域的虚假性和社会场域的阶级性而形成的动态生成机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汲取实证主义范式的合理因素,在经济结构中充分地使用了科学分析方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为现代社会理论奠定了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论域,并且第一次把社会理论提升到科学研究的层面”[6]。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既包括描述“以一定量的货币交换一定量的劳动时间”的社会经济现实,又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存在的不合理根源,即以资本的有限性规定活劳动的无限生成性,造成了生产目的同劳动产品、生命体验的完整性同经济活动的琐碎性、劳动拥有者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背反。它变革了一切为现存秩序做辩护的资产阶级社会理论学说,表达了批判范式对于“应是什么”问题的价值追求。

再次,马克思社会理论呈现为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的辩证法。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重大发现,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域,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出准确判断,批判资本主义及现代性。马克思以辩证的解放视角,批判理性化、进步和自由主义的线性发展观,认为资本主义和世界殖民既是进步也构成剥削;同时,它区别于韦伯将西方现代化的动因化约为理性主义的理论还原,指出现代性的内在矛盾预示着激进的社会革命。历史唯物主义是把人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变化的历史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促进人与环境双向改变的能动实践,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必定内蕴着革命的辩证法。革命辩证法不是一种思辨的学理活动,而是对人在世生活及社会运动赖以持存的基本存在方式的反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形式与剩余价值榨取方式被高度专门化的工业生产及“倒立成像”的虚假意识形态所掩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与实质,进而通过对资本主义歪曲社会表象同真实资本增值机制之间,以及不合理的剥削关系与创造性生产力之间紧张关系的揭示,解蔽了笼罩于人类进步阶梯上的“分工模式”和“理性进步史”迷误,并试图通过能动的革命实践在社会制度层面消除二者间的伪关联。

最后,马克思社会理论蕴涵着改造世界的实践旨趣。按照柯尔施的观点,马克思社会理论是一种关于包括整个社会一切领域的社会革命的理论。马克思社会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检视和诊疗性救治中蕴涵着超越现实社会的人类情怀,葆有改造世界的价值诉求。马克思并不是一个纯粹学院派的社会理论家,他的社会理论服从于革命实践的需要。“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7]共产主义应当被理解为处于社会化生产与人际互赖关系中的能动实践活动,而马克思社会理论正是这一革命实践的理论表达,是与“解释世界”的社会思想相区别的“改变世界”的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所开创的独树一帜的批判性社会学传统,在当代不仅没有被遗忘,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激活与发扬”[8]。面对后工业时代社会的重新结构化、全球生态危机的“绿色惩罚”以及意识形态幻象的“空心人”等时代境遇,当代社会理论的实践转向承传了马克思批判范式的思想旨趣,表达了一种能动地建构论取向。当代社会理论同生活世界之间并非处于彼此隔绝的中立状态,而是体现为对在世生活的一种普遍而深刻的反思,通过对社会群众的文化启蒙,唤起行动主体的集体性运动,现实地参与并实际地改变权力宰制、意识形态束缚等社会现状,并通过对有关“社会知识”的运用,建构出能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解释原则和分析工具,持续地改造社会现实,使得社会朝向增进人类福祉,促进人与社会双重解放的方向运动。

[1]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

[2]瑞泽尔.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M].杨淑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3]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54.

[4]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70.

[5]安东尼奥.卡尔·马克思[C]//乔治·瑞泽尔.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07.

[6]张盾.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效应——以西美尔《货币哲学》为案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2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8]庞立生.现代性的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形态的建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43.

2011-05-08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9YJC200007)

曲波(1982-),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范式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