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浅析

2011-03-31李青苗

关键词:左传现象

李青苗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2.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浅析

李青苗1,2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2.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左传》委婉语中存在着普遍的替代现象。从词汇系统角度看,替代现象主要表现为特定的称谓和一些词语的特殊说法;语法系统中的替代现象则表现为抽象的格式或表达式;修辞中的替代现象多是临时且非固定的,其理解要借助于语境。《左传》中替代现象的运用达到了交际的完美效果,实现了言说者自我保护的目的,体现了含蓄委婉的风格。其背后隐藏着由近及远、由熟知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等人类认知的规律。

《左传》;替代;认知

替代现象是篇章衔接问题中的典型问题。关于替代和省略等问题,人们大多关注的焦点是现代汉语的替代现象以及汉英替代现象比较,这是目前的一种普遍研究视角,即认为替代的使用使语篇在避免同一语言单位重复使用的同时,又体现出不同层面的语义连贯;另外一种研究视角的观点认为替代与汉语中的隐喻、委婉语等有重叠之处[1],这里的替代和前面说的有些区别:它不强调前文中有无对应的语言项,是一种直接替代语言项后的结果。研究替代问题的文章涉及中国古典文献的不多,但这个问题在古代文献中也是典型存在的,例如《左传》委婉语中就存在着普遍的替代现象。本文主要从后一种角度,仅就《左传》中委婉语的替代现象进行探讨。

一、《左传》委婉语中的替代现象类型

按照韩礼德和哈桑的说法,替代形式具有替代名词、动词和从句的功能[2],从这一观点来看,《左传》委婉语中替代名词的多为对人的称谓,替代动词有一些特定的说法,而替代句子多为特定的格式、结构或表达式,本文将从语言要素方面入手,从词汇、语法和修辞角度来对《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进行分析。

(一)词汇类型的替代

《左传》委婉语词汇类型的替代现象主要表现为特定的称谓和一些词语的特殊说法。《左传》辞令当中,称呼对方一般用敬称,称呼自己则用谦称,敬称和谦称都是一种对身份的替代,是为了体现自卑尊人而采用的称谓。

1.敬称

“君”较早的涵义为发号者或者治人者。古字形突出的是口型,以发布命令统治他人的人来称诸侯,突出其具有的权力。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3]有“大君”:

大君若不弃书之力,亡臣犹有所逃。

这里的“大君”是对周天子的尊称。《左传·僖公五年》中有“君父”,是诸侯之子对其父的尊称。《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中,出现了多处“君”,是对对方的尊称,也是一种对身份的称谓和替代。《左传》中还有称“执政”的,突出的也是对方的权力,是以所掌政务代替掌政务之人。

外交场合中,常见的下级对上级的称谓还有“执事”、“左右”、“仆夫”和“从者”等,意思都是指其下属,是为了表示自己地位卑微而不堪与对方直接交往,以卑达尊不直指对方,而代以其身边办事之人传达信息。

敬称还常用“子”或“吾子”。“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美称,也可视为对对方身份的替代。语气要亲密或者恭敬一些的是“吾子”。

2.谦称

君王自称常用“孤”、“寡”、“不穀”,“孤”意思是不得众,“寡”指的是寡德,“不穀”指不善、寡德,都是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笼络人心而用的称谓,是君王对自己身份的替代。

臣子谦称常用的有“臣”、“下臣”、“陪臣”、“外臣”等,甲金文的“臣”似竖目之形,本义指奴隶。下级自称臣,表示愿意俯首听命以示谦。

“外臣”,是对别国国君自称本国的大夫;“下臣”,则是比“臣”更谦卑的说法,是对他国自称的说法。

男子的谦称用“臣”,女性则用“婢子”、“妾”,“下妾”等替代自己,本义均指地位低下的女仆,这一替代现象突出的是地位低下这一特征。

3.一些词语的特殊说法

死是人们忌讳的事情,因此,人们谈到死的时候,经常用其他方式来说。《左传·隐公元年》中的“黄泉”就是“死”的避讳说法,因为人死葬于地下,黄泉为地下之水,古人有“天地玄黄”的说法,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用其指人死后所居住之地,故以其代死。对身份地位高贵等级不同的人,又有各自的说法,如“崩”、“薨”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对年龄的说法,如“齿长”,对对方的尊称“玉”,等等。这些替代说法一种目的是为了避免直接说出不好的事物,使该事物模糊化了;另外一种就是将表达效果优雅,使被言说者处于高贵、优雅的地位形势之下。

(二)语法类型的替代

语法类型的替代现象表现为抽象的格式或表达式。《左传》中有许多特定的句式是为了委婉达意而形成的特定的表达式,例如特定的表谦表敬词“敢”、“不敢”、“忝”,表达委婉的虚词“若”、“惠”、“徼福”,特定的句式“无乃……乎?”“其……乎?”等,还有一些表达假设、委婉义的用法,例如弦外之音、赋诗表达等。

1.特定的虚词和句式

《左传·成公二年》中的齐晋鞌之战记载了一段典型的外交辞令,韩厥在准备俘虏齐景公之前说道: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这里用了“敢”、“忝”等表委婉,本来是自己聪明勇武俘虏对方,却说自己只是占了一个空缺,不小心遇上对方,极尽谦恭和含蓄。还有《左传·成公二年》:

“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辱于敝邑”和“徼齐国之福”意思是屈尊来到我国和为我国求福,都是进攻的诲饰说法,十分委婉。还有特定的句式“无乃……乎?”“其……乎?”等。

2.弦外之音

语法方面的委婉替代再如弦外之音的表达,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周昭王南征楚国,在汉水被当地人设计淹死,但这件事当时已经过了很多年,现在说这事只能回答“您还是到水边问问吧。”言外之意是与我们无关。

3.赋诗的表达方式

《左传》中引诗、赋诗的例子很多,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六卿和韩宣子双方通过赋诗,达到了交好的目的。这种表达式直接截取所需的章节或诗句,所谓“断章取义”,用这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替代各种事务和关系,含蓄地表义,在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修辞中的替代现象

修辞中的替代现象有它自己的特点,其替代关系是临时且非固定的,替代涵义的理解通常要借助于语境。修辞中的替代现象最典型的是避讳。所谓避讳,也叫讳饰,这种辞格是在说话时避免说到犯忌讳的事物,用别的相关的词语或说法来掩饰和表达。《左传》外交辞令上多使用避讳的修辞。避讳又分为很多情况:

(1)诲死:死是人们忌讳的事情,因此,人们经常用其他方式来替代,如上文提到的“黄泉”,另外,“早夭”、“即世”,《左传·昭公七年》中“无禄”也是死的诲饰说法。这些用法凸显了死亡积极、平静等方面的特征,而掩盖了死亡的痛苦、恐惧、丑陋等方面的特征。

(2)诲战:战争则意味着反目为仇,因此人们忌讳直言战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晋公子重耳经过楚国,楚子设宴款待他,席间问他如果能够回国将会怎样报答楚国,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其中的“治兵”本来是指训练军队或者习武,这里是战争的讳饰说法。

(3)诲败:兵败在人们眼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此,人们讳言战败,而代之以其他的说法。

《左传·宣公十二年》的“迁大国之迹”即指将对方军队打败赶跑。

(5)诲侵略:侵略他国是不义之举,因此,诸侯国要发动战争时都要寻找合适的借口,被侵略者也不直言。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有 “举玉趾”,意思是屈尊驾临,实际是进攻侵略的诲饰说法。

2.熟语的运用

委婉语中熟语的运用,很多属于修辞中的替代现象。放在辞格当中,有些可以归为譬喻或借代类。包括一些成语、惯用语、谚语等等。例如《僖公四年》的 “风马牛不相及”是一句熟语,这里替代了南楚和北齐相隔甚远的地理位置关系。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肉食者”是惯用语,替代了统治者。

谚语的例子很多,如《左传·僖公四年》有 “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这里用薰(香草)和莸(臭草)分别代指太子申生和骊姬。

以上分类只是一种大致的作法,各类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语言现象之间无法设定绝对的界限,比如词汇类型中的特定说法与修辞中的避讳用法就有重合的地方。

二、《左传》中替代现象的替代效果和目的

(一)达到完美的交际效果

无论是在何种交际场合,交际双方都希望达到交流顺畅的目的。交流顺畅,不仅指的是双方都能听懂对方的话,更应该是选择最恰当、最合适的角度展开话语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语言替代的原理,是用不同符号表示一个相同的所指或者反映一个相同的概念。选用哪一种符号是基于不同的目的,客观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说,委婉语是将某种指称事物美化或使其模糊,是为了不犯忌讳,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选择的说法,它应该是该语境下的最佳选择。

在《左传》所处的春秋时期,局势纷乱,外交活动频繁,行人阶层的出现,是当时外交活动频繁的必然结果。他们见识广博,彬彬有礼,用自己的智慧,凭借善辩的言辞,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外交者一定要使自己的言语符合当时、当地的条件和要求,交际的一方或双方常常会改变语言形式,用避讳、委婉的说法进行交流,上级和下级之间用谦称自指,用尊称相谓,这最能体现礼的精神本质。礼的制定和执行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这种示敬由于受到礼制的限束,也不会使上级失去权威,不至于模糊了等级之间的界限。重辞尚文成为一种风尚,也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象征。春秋行人温文尔雅的用诗风气就是当时邦交的一个缩影,它使交际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

(二)实现言说者自我保护的目的

外交活动中,行人们都避免针锋相对使矛盾更加激化,而通常都是避实就虚,点到为止,但含蓄的背后却有着深厚的用意。在他们精彩的外交辞令当中,无不演绎出他们彬彬有礼的外交家风度,他们在温文尔雅中有时也会慷慨激昂,气势磅礴,但绝不会不顾后果,一味地冲撞对方,而是刚柔相济,寓刚于柔,柔中见刚,所谓含而不露,用意深厚。

无论在什么社会,人始终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总要取得别人的尊重,在语言表达中,保持自己的尊严,达到自我保护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对于语言中早已形成的不好直言的事物就要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不提时,就要选择其他与之相关的说法来替代,于是就产生了委婉语。尤其是交际双方处于不同的地位时,话语言说者的身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更要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和尊严不受侵犯,这时就会利用委婉语来保护自己,避免冲撞对方,给对方以足够的尊重,从而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例如,《左传·哀公五年》有:“君之齿长矣,未有太子,若之何?”《左传·文公元年》的“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都是不直言对方年老,仅言其年长,婉言以避免触怒对方,从而保护了自己。

(三)体现含蓄委婉的风格

交际中需遵循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礼貌原则,它是交际达到完美效果的前提,要求话语的言说方式要委婉,即便是俘获对方,也要十分谦卑和礼貌。春秋行人阶层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同时又能言善辩,深谙天下局势,可以完成保护国家利益的使命。行人们对礼的运用,使辞令表现出典雅、含蓄的特点。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辞令,就属这一类。

随着外交要求的变化,赋诗也从典礼性、仪式性功能转变为含蓄、委婉的辞令,实用功能加强。在诗礼赋诵中,两国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被圆满地平息了。春秋时期行人外交多赋诗明义,这样就增加了辞令高雅、委婉的特点,它也成为衡量外交使者学识深浅及应对能力的重要标准。

还有许多辞令用了一些表示希望或者推测的语气,使语气谦卑、和缓,比如辞令话语常用“若”、“敢告”、“寡人之愿”、“拜君之辱”、“君实图之”等固定的模式,其中“拜君之辱”为当时的习惯用语,和后世的“承蒙关照,实不敢当”意思大体相当,十分谦恭含蓄。

三、《左传》中委婉语的替代现象体现出的认知特点

《左传》中委婉语的替代现象体现出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熟知到陌生等人类认知的规律。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肉食者”,如果换成“特权者”或者“当政者”,都达不到这种直观的效果。当权者才能分食祭肉,这是当时制度的反映,西周春秋时祭宗庙的肉称膰,又称胙,祭社的肉称脤。祭祀祖宗神祇与分受祭肉是一件大事,只有在位的贵族才能参加和分享。《左传·成公十三年》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脤,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肉食者”即“吃肉的人”,是“特权者”或者“在位者”的代称,表达效果更加形象、直观。

下级对上级的称谓有“执事”、“左右”和“从者”等,意思都是指其下属,以卑达尊不直指对方,而代以其身边办事之人传达信息。这实际体现了由近及远的认知原理。

而特殊的表达方式,含蓄地表意,则体现出人类由简单到复杂,由熟知到陌生的认知规律[6],“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是楚大夫申叔时劝谏楚王的话,申叔时认为陈罪轻但是惩罚过重,是楚国贪婪的表现,会因此影响楚国在诸侯中的形象。言辞委婉、晓畅同时又说理恳切。若直接说“陈罪轻但是惩罚过重”,楚王恐怕难被劝服。“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的道理简单,而军事战略问题要复杂得多,因此,这里体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原则。

再如《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用简单的道理说明复杂的国际关系。

熟语更具有这一特点,例如《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原意是说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用来比喻力所不能及。

《左传·僖公五年》说到晋侯伐虢,宫之奇反对,为进一步阐述这一道理,他引了谣谚“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以直观的形象比喻两国的关系,用格言、谣谚替代一般的语言,效果要生动得多。质朴通俗的谚语使表达自然生动,语意更加清楚,这些都反映人们由简单到复杂、由熟知到陌生的认知规律;而典雅凝练的格言则寓意深刻、庄重严肃,从而发人深省。这些语言形式是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委婉语是语言间接性替代,与一般的替代是为了连贯和语义的理解相比,委婉语的替代是对对方的尊重,使听话者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通过凸显积极、肯定的方面,对原来消极、否定的方面作模糊化、弱化或美化的效果处理,达到了避讳和求雅的目的和效果。我们认为对《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从某种角度了解其构成及特点和规律,从而为理解《左传》委婉语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1]尹群.汉语委婉语与其他语言替代现象的区别[J].语文研究,2007(4):36-38.

[2]曹保平.汉语替代现象的社会文化基础[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5):25-27.

[3]曹保平.现代汉语替代现象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4):137.

[4]顾世民.照应与替代的交集探微[J].学术交流,2007(8):133-135.

[5]郑国锋.英汉语替代对比功能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3):95-103.

[6]王薇.隐喻: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文人的言说方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50.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Phenomena in Euphemism in Zuozhuan

LI Qing-miao1,2
(1.College of Literatur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2.College of Litera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re are many alternative phenomena in euphemism ofZuozhuan.From vocabulary system angle,it shows specific appellations and some words that the special statement,from grammar angle,it shows abstract format or expressions,and in the rhetoric of alternative phenomenon,they are usually temporary and non-fixed,you can understand it by context.Alternative phenomena ofZuozhuan.Achieve the communicative perfect effect,realized the purpose of self protection,embody the implicative euphemism style.They reflect many human cognitive laws,such as from the near to the distant,from the stranger to the familiar,from the simple to the complex,from the concrete to the abstract and so on.

Zuozhuan;alternative;cognition

H109.2

A

1001-6201(2011)05-0115-04

2011-05-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40018);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团队项目(NENUSKD2009)

李青苗(1976-),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左传现象
“声现象”知识拓展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