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与“无风不起浪”
——谚语翻译中的意象与文化信息的传递

2011-03-31赵宏宇李丙奎

关键词:喻义源语译语

赵宏宇,李丙奎

(大连海事大学 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辽宁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谚语是用简单通俗的话语说出深刻道理的语句,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并广为人们所接受。它往往通过类比、联想的的方式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也就是说,谚语通常简单易懂,但它的真正意义不在表层,而在于它隐含的联想意义,即喻义。联结谚语表层意义和喻义的纽带是联想。不同语言中的谚语所包含的联想不尽相同,因此一种语言的谚语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由于英汉谚语各自所包含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意义,人们在翻译时为方便理解,经常在译语中寻找对应的谚语或用归化的方式来翻译。例如,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一般被译成“无风不起浪”①;“无风不起浪”通常译成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②。二者表达的概念意义相似,但由于文化内涵意义上的差异,联想意义不同(即联想到的事物或现象不同)。这样的翻译不能完全传递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它们在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本文探讨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和“无风不起浪”两谚语在外延和内涵上的差异以及谚语翻译策略。

一、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与“无风不起浪”的对比

关于“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的解释:

(1)There’s always some reason for a rumour.也作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③

(2)It is used to say that if something bad is being said about someone, it is probably partly true④.

(3)There are rumours or signs that something is true so it must be at least partly true⑤.

上述解释强调某种谣传可能有一定的根据。“烟”喻指谣传,“火”指事实;也就是说,“烟”的背后一定有“火”,谣传的背后是事实。

关于“无风不起浪”的解释:

(1)<比喻>事出有因⑥。

(2)没有刮风,就不会起风浪。比喻事物的发生总有原因⑥。

(3)比喻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⑦。

上述解释的是该谚语的喻义,即事出有因,也就是说“浪”因“风”而起,“风”掀起“浪”。

二者相似之处在于:第一,句式结构相同。两谚语都有相同的双重否定结构:“…no…without”和“无……不……”。第二,语义结构相同:

Smoke………………fire

↓ ↓

Rumour……………truth/fact

风——————浪

↓ ↓

起因————事件

这两个谚语中的类比表明,人们用所熟悉的自然现象喻指社会现象,说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经验的表达是基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无风不起浪”即无“风”自然就没有“浪”,换言之,“浪”一定产生于“风”;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表明,“烟”产生于“火”,即有“烟”就说明一定有“火”。二者都包含因果关系,都是指消极或不好的事情。

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第一,表层意义差异。两个谚语表层意义上存在差异。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意为“there’s always some reason for a rumour”,肯定的表达是Where there’s smoke, there is fire(有烟的地方就有火),其结构同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表明人们根据“烟”判断一定会有“火”,强调“谣传”并非“空穴来风”,即某种说法或传说有一定的道理。“无风不起浪”表示“事出有因”,即“果”已存在,且为人所知,它强调原因,即某事情的产生必有其原因,相当于“非空穴来风”。二者之间内部逻辑关系不同,smoke比作rumour,是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原因。Fire比作truth,不是结果,而是事实,smoke 和fire以及它们所喻指的rumour和truth之间(尽管smoke 和fire之间包含因果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无风不起浪”却表明“风”是原因,“浪”是结果,二者构成的是因果关系。

第二,联想意义差异与文化背景差异。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和“无风不起浪”联想意义不同。前者是把rumour(谣传或传说)比作smoke,把truth/fact(事实)比作fire,而后者把发生的事比拟成“浪”,把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比作“风”。两个谚语中的联想各不是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喻义所用的类比不尽相同。例如:

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与“天涯何处无芳草”。英国是岛国,水域广阔,其中利用fish(鱼)类比a person(人)在谚语(和惯用语)中很常见。这句谚语一般用来告慰刚刚失恋的人,使其相信还有很多理想的人可以选择。此谚语所表达的喻义相当于汉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其中的类比是把人比作草,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主要根基于内陆,中国的“草”如同英国的fish一样普遍。尽管这两个谚语表达的喻义相似,但由于联想不同它们还传递了完全不同的文化信息。很多类似的谚语(或惯用语)都包含类似的类比,如big fish in a small (或little)pond指“a person seen as important or influential only within the limited scope of a small organization or group”(小塘中的大鱼,相当于“矮子中的高个儿”),a fish out of water指“a person in a completely unsuitable environment or situation”(离水之鱼,指环境不适应者)。又如 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 (再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表达的喻义是“久住招人嫌”。

谚语除了表达隐含意义之外,还通过类比或联想传递该语言的文化信息,而这种信息往往是该文化所特有的,谚语中类比或联想与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另一语言文化中没有或很少有对等的类比。

二、谚语翻译中意象与文化信息的传递

英汉谚语都包含丰富文化信息,通过比喻反映社会习俗、人文思想、道德观念、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以及宗教思想。

(一)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本质属性

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其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的总和,也就是说,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除了表示该符号所指称的事物之外,还包含它所隐含的一切意义,即联想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以及语用意义等。

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象(sound image)(即能指)和概念(即所指)构成,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法语“姐妹”的意义与其能指s-o-r这串音没有内在联系,也可以用不同声音形式来表示,不同语言用不同声音形式表示同一概念也证实了这一点[1](P66-68)。由于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每种语言都是一独特的自足符号系统[1](P111-115),因此两种语言很少存在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都相同的词语。很多情况下,看似对等的词可能外延意义有所不同。例如,“社会科学”与social sciences概念上并不对等,前者比后者外延宽泛,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而后者只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

语言符号的内涵意义是文化所赋予的。在中国文化中鹤拥有着美好的形象,如“鹤立鸡群”、“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而表示相同指称意义的crane在英语国家却被认为是一种丑陋的鸟。“狐狸”与fox的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几乎完全对等,但与“狐狸精”对应的英语词却没有“狐狸”概念。霍克斯把“怡红院”译成了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怡绿院)⑧以寻求内涵意义对等,可是它们外延意义就不对等了。在英语以及多数欧洲语言中,人们用“心”来表达感情,但在西非许多语言中人们却用“肝”来爱;在中非某些语言中,人们用“胃”来爱[2](P4)。语言符号任意性表明,两种语言中在多数情况,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达,谚语翻译中更难找到对等的谚语。

(二)谚语翻译中的归化、异化及二者的结合

由于文化差异,谚语翻译大多采用归化方式,这样便于译语读者理解。“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如果译成“海里还有很多鱼”恐怕难以使译语读者理解,不如“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易于接受。如: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dog译成了“乌鸦”)。

There is no use crying over the split milk.覆水难收(milk译成了“水”)。

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 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源语谚语中,没有“瓜”和“豆”)。

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不要杞人忧天(源语谚语中没有这个典故)。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谗言可畏(或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译文中没有提到dog)。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源语谚语中的will和way都没有直译)。

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源语谚语中包含“思”和“行”,而译文中却用了look和leap)。

这样的翻译具有等效作用,也就是说译文对于译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于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是一样或相似的。例如“无风不起浪”对源语读者与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对译语读者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但是归化及等效翻译的弊端是,译语读者会误以为源语也有同样的联想――比喻,似乎有“蒙蔽”译语读者之嫌。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科技、文化交流的增进,语言之间的接触也不断增加,有很多谚语可以通过异化翻译方式进入其它语言。例如:

Do not cut down the tree that gives you shade.不要砍倒给你遮荫的树。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井干方知水金贵。

Don’t cast out the foul water till you bring in the clean (或Don’t throw out your dirty water before you get in fresh).清水未得,莫泼脏水。

The fires burns high when everyone brings wood to it⑨.众人拾柴火焰高。

从异化的角度,译文比较忠实地传达了源语信息(表层和深层意义),包括结构、语体风格,值得提倡。虽然美中不足的是,译文在译语中不是谚语,但却准确地传递了源语信息。“无风不起浪”与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结构相同,译语读者就会了解到源语的类似联想,具有陌生化效果,令人好奇。其效果如同杨宪益先生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⑩,以区别于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即让译语读者明白谚语在源语中并不包含“上帝”,而是与“上帝”作用相同的“天”(heaven),以展示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异化翻译在能够被理解的前提下,有助于丰富译语,外来成分也给译语带来异样、陌生化或新颖的表达方式。如果异化的翻译能够被译语读者理解与接受,既能传达喻义,又可以传递该谚语所涉及的文化信息。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文化差异,源语谚语中的比喻在译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直译未能使译语读者理解,意译又不能传递源语谚语特有的类比。在这种情况下,直译加上解释性的翻译会更有效地传递谚语中的内涵意义和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如:

Split water can’t be gathered up-what has been lost cannot be retrieved; what is done can’t be undone。覆水难收。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住在玻璃房子的人不要扔石头;责人先责己。(这个谚语的含义是:自己若不是完人,就不要批评他人。汉语中没有这样的类比。)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恶鸟渎巢;家丑不外扬。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鸟以群分,物以类聚。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有虫吃;捷足先登。

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恶风也未必对人人有害;世事皆利弊并存(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8)对该谚语的解释是: few things are so bad that no one benefits from them)。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切勿教鱼游泳;班门弄斧。当然,这样的翻译显得繁琐。

虽然这种翻译的不足之处是译文会显得冗长啰嗦,但它把源语谚语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都有效地传递给译语读者。据此,“无风不起浪”可译成There are no waves without wind;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这个译文既反映了汉语谚语的内涵意义-“事出有因”,又传递了该谚语的文化信息,即汉语特有的联想。谚语翻译过程中采用异化加归化的策略,可达到既传达谚语的喻义又不失该谚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三、结语

由于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任意性,每种语言都是一个自足符号系统,英汉谚语表达各自文化特有的信息,英汉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谚语或惯用表达方式。因此,任何翻译策略都很难尽善尽美,谚语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依据翻译的意图和译语读者接受的程度。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在译语读者对谚语陌生的情况下,以异化为主,辅之以归化,不失为理想的翻译策略。尤其对于译语读者较为陌生的比喻的翻译,直译加释译的翻译会更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从而更有效地传达源语谚语中的喻义和文化信息。

[注释]

①见《英汉大辞典》(1993),上海译文出版社。

②见《新时代汉英大词典》(2000),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200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语成语英译词典》(1991),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此外还译成There are no waves without wind;Where there’s reek, there’s heat; make no trouble out of nothing。

③见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8), Clarendon Press, Oxford.

④见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2002),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⑤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1995),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⑥见(《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200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⑦见《中华成语大辞典》(1986),吉林文史出版社。

⑧《红楼梦》(英汉对照)(1999),北京:外文出版社,第六回169页。

[参考文献]

[1]Saussure, 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Edited by Charles, B.& Albert, S.and translated by Wade Baskin.New York: McGraw-Hill, 1966.

[2]Nida, 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猜你喜欢

喻义源语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中英动物隐喻差异之解析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英语果蔬名称喻义举隅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