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学习背景下高职文科类选修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1-03-20冯敏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文科类研究性教材

冯敏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研究性学习背景下高职文科类选修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冯敏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本文论述了研究性学习背景下,高职文科类选修课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界定研究性学习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无论是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还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都离不开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就高职类院校文科选修课而言,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能吸引学生选修,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研究性学习过程。文章还论述了课程资源开发拓展的诸多方面。

高职文科类选修课程 研究性学习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职文科类选修课程通常是高职院校面向非文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开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人文鉴赏和审美能力、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人文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仅有接受性学习而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不完整的”,[1]特别是就相对缺少强制性的文科类选修课而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把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高职文科类选修课程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对文科类选修课的兴趣,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促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实和健康。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作为课程形态来理解,是指“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2]另一种是作为学习方式来理解,是指“以问题探索形式为主,让学生追溯与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对问题的兴趣与生成意识,掌握对探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增强对开放性作业的理解与参与,从而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学习”。[3]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又称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它的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课题、项目或主题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开放性的,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它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现实生活世界中去探求未知,寻找答案。而作为学习方式来理解的研究性学习,其实施则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它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范围内进行,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局限于这门课程,所研究的对象也多是前人已知的结论和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无论是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还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都离不开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不管是问题的提出,还是探究问题的全过程,都需要广泛地占有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利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可以说,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前提,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制约着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研究效果,也决定着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能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广泛的素材和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另外,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在不断更新理念和丰富知识储备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资源支持来为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和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和中介,它对于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展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实现学习途径的多样化,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虽然意义重大,但高职文科类选修课这方面的建设却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改革(文科类选修课教学改革也包括在内),出于种种原因,教材始终是改革的重点,一提到课程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重新编写教材。但由于各自为战,无法整合教师力量,因此这唯一的课程资源也问题甚多:版本林立,编写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内容陈旧、缺乏特色,还有的注释、分析错误百出,甚至有些教材里的鉴赏文章居然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简单拼凑而成的。试想,这样的教材怎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怎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事实上,教材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4]除教科书外,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文科类选修课程的资源。有学者根据功能特点,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系统,分为思想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根据来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等等。虽然人们根据的标准不同,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能让我们认识到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性。此外,这种多样性还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的学生家庭,会有不同的课程资源,而其中各要素之间不断发生的信息和能量转换,会促使资源不断地发生排列组合、生发出无限多样的资源形态”。[5]

仅仅认识到高职文科类选修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不够的,因为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效果如何,不仅仅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它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就高职文科类选修的现状而言,最关键的是要在众多的资源中找寻出哪些是研究性学习函待开发的课程资源,以及如何加以开发利用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明晰这一资源的开发对于研究性学习有怎样的促进意义。

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学习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这一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它强调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与其他同学交往、对话并寻求意义的过程;它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和会话;要求学生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能去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学生既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又是被开发的对象;围绕着学生,除了教材资源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潜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能否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关键要看能否支持学生意义建构的活动,即能否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具体到高职文科类选修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开发除了教材外,还应该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图书馆、地方文化,以及网络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此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学生的作用,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变得寸步难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要想使高职文科类选修研究性学习获得实效,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发至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拓展。

1.精心编写教材,挖掘教材资源。虽然研究性学习可资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教材仍然是课堂教学环境下最基本、最主要的资源,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知识的建构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职文科类选修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编”和“用”两个层面。就编写而言,一方面应该做到分门别类、文质兼美、内容丰富、体例清晰、风格多样,另一方面还应该富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要能反映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变化和需求,如某些高职院校编写的礼仪类、公共关系类教材就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也能吸引同学的眼球。

就使用角度而言,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拘泥于“教教材”,只会使教学效果枯燥呆板、乏味无趣;而如果能够把教材看成是上好一堂课的工具,旁征博引,则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深入透彻。其实,高职文科类选修的涉及面极广:文学、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猎,可以很容易地让人从教材内容中找到研究话题。如学习了老子、庄子的作品后,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们和丰富深奥的哲理联系起来形成话题;学习了 《史记》某些篇章后,可以产生诸如军事、侠客、外交等方面的研究话题。这说明,高职文科类选修教材里潜藏着许多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这些资源就可以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并得到有效利用。

2.发挥主体功能,开发师生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者,他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刹、开发、积累和利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把自己的知识、理论、经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断传递给学生,这些内容都是实现教学目标重要的素材来源。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经验水平、知识状况、思想意识、身体发展、情感态度等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最基本的资源。[6]这突出地表现在阅读文本时,由于阅历、生活环境、世界观、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解读。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就使师生有机会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可以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需要指出的是,高职文科类选修教师通常来自不同的人文学科,各种人文课程背景的教师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经验带进高职文科类选修教学中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而真正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命的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绝不是单向地给予,而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运动。要做到这一点,高职文科类选修教师就应该改变过去满堂灌的讲授方式,舍弃原来“灌输者”的角色意识,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善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中去,鼓励他们探索、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既不人云亦云,又不为书是上;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要求他们站在学术自由与人生理想的高度,努力寻求人文主义精神关照之下的知识意义,培养他们对文学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审美判断和人文思考的能力。

3.关注社会生活,弘扬地方文化。文科选修课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像通俗歌曲、广告文化、激光唱片、时尚服饰、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都是可以进入高职文科类选修研究范畴里的。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就会发现这些看似无关的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课程资源中,地方文化资源尤其应该被大力发掘利用。

地方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各个地方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风貌、乡土民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把地方文化纳入高职文科类选修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对于拓展高职文科类选修研究领域、提高高职文科类选修教学质量、丰富学生人生体验、激发他们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热爱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以苏州为例。近年来,苏州民俗文化成为众多大专院校的文科选修课之一,这其中,尤以苏州方言最受大家关注,也最受学生欢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学习方言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地域文化、体验风土人情。

4.利用网络资源,提升研究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迅速普及,它在改变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拓宽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应用领域。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目前很多师生对它的利用仅限于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等,并没有把它视为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平台,这就使网络资源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实际上,网络的普及应用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主动地进行知识重构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高校和出版社都在尝试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高职文科类选修教学质量,主要的应用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教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目前,部分新编教材已开始摆脱纯纸介质的束缚,配以导学光盘、辅教光盘、网络学习卡加学习网站的形式,这种全程化、整体化的教材形态为课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解决方案。二是建立内容丰富、信息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为高职文科类选修研发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师生可以按照需要非线性地从中获得各种信息,包括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极大地方便了他们对资料的需求和信息共享阁。三是建立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就我掌握的资料来看,某些高职院校正尝试建立这样的网站: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上网,登录学校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查看老师布置的关于文科类学修课的作业,或者去“我的文科类选修课”板块里讨论学习心得,在“原创天地”里写上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小说,甚至是读书笔记,结果学生探究问题的潜能和读书写作的热情被大大激发出来了。四是教师利用教育博客、QQ、BBS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这种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为他们更好地激发潜能创造了条件。

以上对研究型学习背景下的高职文科类选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做了初步研究。事实上,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远不止上面所列几点,比如隐性课程资源,它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对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但至今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研究,2005,(2):77.

[2]王升.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教法,2002,(5):1.

[3]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3,(3):9.

[5]同上:10.

[6]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教育评论,2003,(2):11.

本文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研究性学习方法与高职文科类选修课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科类研究性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论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