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

2011-03-20闫莉玲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网恋婚恋观婚恋

闫莉玲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

闫莉玲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明显变化。恋爱追求及时行乐,关注过程,轻视结果;择偶深受拜金主义影响;性观念开放,性行为轻率;网恋态度理智中存有幻想。高校应从“三观”教育、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才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几方面,多渠道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当代女大学生 婚恋观 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女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2009年统计的数据,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达到1082550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0.48%[1]。而在一些文科院校,女大学生的数量则远远超出了在校生的半数。因此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女大学生健康地成长长才,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女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表现出诸多时代特点。作为未来社会的女性精英群体,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发展,而且影响着中国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人口的质量。因此,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加以研究并正确引导,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分析

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概念,学术界迄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有一些相关概念的探讨。如:赵冰洁认为:“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大学生的婚恋观可以分为婚前性行为态度、择偶条件、婚恋价值取向三个部分[2]。

刘亚丽认为:“婚恋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基础问题的看法,是人生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体现。”[3]

王平一认为大学生婚恋观可以分为恋爱与结婚的关系、结婚愿望、生育愿望、同居观、性宽容、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六个方面[4]。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婚恋观是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择偶、恋爱、婚姻、性问题上的展示和反映,它直接指导着个体的婚恋行为。大学生的婚恋观具体表现为恋爱目的和动机、恋爱价值取向、恋爱与结婚的关系、结婚愿望与就业的关系、同居观、性道德观、幸福观,等等。

我在2010年10至12月份,对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和皖南医学院三所本科院校的283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15名女生随机进行个案访谈,后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重点查阅了2010年4月份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和6月份复旦大学对上海高校女毕业生进行的关于性、婚恋、择业观的调查数据,发现无论是沿海一线城市还是内地二三线城市,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表现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总的来说,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是健康、积极、向上和务实的,恋爱比较理智,对婚姻持慎重态度,性观念比较传统。但大学生处在敏感年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严峻的现实也使部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明显变化,开放性、选择性明显增强,个性化明显。有的女大学生不但观念前卫,行为也同步前卫,崇尚自在,随意性增强,宽容性空前,伦理责任感锐减[5],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恋爱目的追求及时行乐,关注过程,轻视结果。

调查发现,多数恋爱中的女大学生只是享受快乐的恋爱,而没有考虑是否结婚。许多学生把恋爱描述为“体验幸福”和“充实大学生活”,以至于临毕业时有部分同学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大学时光,轰轰烈烈地谈场恋爱。当问到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的看法时,只有30.43%的女大学生认为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28.7%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正常的身心需要和重要的人生体验;11.49%的女大学生谈恋爱仅仅因为感到孤单、寂寞,想找个人来陪伴自己。对于和男朋友将来结婚的预测,60.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和结婚是可以分开的,结婚与否视情况而定,22.4%的女大学生则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16.7%的女大学生认为相爱就一定要结婚。

(二)择偶条件深受拜金主义影响,变得非常现实,把幸福的标准物质化。

大学时代是人生美好的时光,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大学生的爱情本该是纯洁与美好的。但是,如今,很多女大学生恋爱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即“恋爱条件化”、“婚嫁逐富化”。而且这种行为得到相当多的女大学生的认可。我所调查的三所高校女大学生对追求富二代的看法是,47.8%的人认为不违背法律道德,可以接受;43.48%的人认为过于物质化,表示反对。接受的人比反对的人多了4.32%,这一现象令人担忧。甚至有个别人认为追求好的物质条件没有错,明确表示坚决支持。不少女大学生毕业前夕不是忙着找工作而是忙着相亲,她们光顾的不是职业介绍所,而是婚姻介绍所,或在网上发帖征婚,明码标价开出择偶条件,有人戏称“四有”新人(有钱、有房、有车、有型)。她们花大量时间包装自己,增加个人的魅力,博取众多眼球的同时,在婚恋条件上为自己增加砝码,希望自己在大学期间或毕业前夕能掘得一个金矿,或者是可以转化为这种条件的个人潜在能力,这样便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自己今后的生活、工作等问题。这种“曲线就业”、“依靠婚姻谋出路”的做法令人深思。据2010年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近半女大学生有意“嫁碗”(嫁给有铁饭碗的男性);超过半数(59.2%)的女大学生坦诚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半数(57.6%)女大学生则愿意选择“潜力股”;三成女大学生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把幸福的标准物质化[6]。“宁做小三,不嫁穷男”、“宁嫁黄世仁,不嫁‘80后’”等的观点很好地说明当今女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毫不掩饰对金钱和优越的物质生活的追求。

(三)性观念开放,性行为轻率,对他人类似行为宽容。

生活在开放年代的女大学生,尽管身在相对封闭单纯的象牙塔里,但思想观念毫不落后时代潮流,敢想敢做率性而为,在对待性的问题上,思想非常开放,她们的爱情往往是和性行为相伴的,性成为一部分女生对男友爱的表达。对于自己或男友身心的需要都会尽量给予满足,对于同学或同龄人的恋人同居,偶尔的一夜情,都是见怪不怪很是理解。2010年6月,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显示,对如何看待在校大学生同居现象,有69.7%的女生表示“可以理解”;13.2%表示“如果恋人要求的话,自己也可以接受同居”;6.9%认为 “同居很浪漫,是加深爱情的一种方式”。仅有10.2%认为“这是不检点的行为”。超过5%的女生承认在大学时代曾与恋人同居。近50%的女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7]。2010年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36.2%的恋爱中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同居是正常的[6]。对于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有56.5%的女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还有2.1%的女大学生认为“很正常,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对“一夜情”现象,70%的女大学生表示“不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59.2%的女大学生表示“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除此之外,“同居”、“一夜情”、“婚前性行为”等曾经的敏感词,对于现在的女大学生来说都已不再是禁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已不再是时代的主流,如今的女大学生普遍将性行为归于爱情之中。当被问到对娱乐场所出现女大学生陪侍的看法时,有55.7%的女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2.7%的女大学生认为“很正常,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每个人行事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不应干涉别人,只要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就行了”[7]。

(四)对网恋态度理智中存有幻想。

网恋与网络一样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网络的发达是网恋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用户达2.77亿[8],这其中大学生网民占相当大比例。大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猎奇心理,网上的爱情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虚幻、神秘、浪漫,充满魅力,他们尽管都能理性对待网恋,大多数人比较认可 “网上的朋友是一世的,网上的情人是一时的”。但是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了,只要有机会还是想尝试一下。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60.9%)的女大学生不相信网恋,理由是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但也有近三分之一 (30.43%)的女大学生对网恋是信一点,认为只要双方真诚交流,信息真实、可信,网恋成功不是不可能的。甚至有7%的女大学生对网恋持完全相信态度,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她们是要寻找在现实中找不到的所谓“真爱”,或追求一份与陌生人的爱。有的同学认为,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麻烦事,如果网上可以有一个人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帮自己排忧解难,又何乐而不为?她们宁愿向陌生人献出真心、真爱,而不愿向身边的熟悉的人敞开心扉。大多女生对选中的网恋对象比较专一,更易投入感情,难以自拔。

二、影响女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婚恋行为之所以表现出以上特点,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各种复杂物质信息如金钱、权贵等利益诱惑对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腐蚀。另外,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女大学生就业难,也使她们的婚恋观开始变得很现实。家庭生长环境的熏陶及父母教育的偏差也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有些父母对女儿在大学期间的恋爱行为,看重的是金钱,对女儿的身心健康重视不够,要么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要么把责任推给学校。大学是女大学生青春萌动、恋爱交友的重要时期,高校在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时,对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及时跟上,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当然婚恋观及婚恋行为的变化,我主观意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高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三、高校加强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

(一)以观念教育为出发点,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性道德观念。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经指出,真正的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因此,高校应从观念教育入手,整体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女大学生特点和需求,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和恋爱观教育。可以制订各年级段的教育计划,结合思政课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女大学生明确认识自尊、自爱在人际交往和恋爱交友中的重要性。不可游戏爱情,更不可游戏人生。恋爱一旦发生,就要做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人。珍惜大学时光,强化成才意识。做一个新时代自立、自强的新女性。还可聘请婚恋专家进校园,作报告或定期咨询,帮助女大学生认识爱情的本质,解答女大学生恋爱、交友方面的困惑和苦恼。确保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商品经济深入人心,社会多元化对女性的生存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未来社会的女性精英,女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端正对成才、成功、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同时还要进行性法制教育,在新生入校之后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讲座和课程,或聘请专家指导,引导女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二)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身心健康意识。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原因,女生要比男生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困难,难免被一些不良情绪所困扰。高校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以讲座、专刊、橱窗、宣传手册、网络等媒介,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来增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女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是生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性卫生健康教育。传统教育中对性几乎是避而不谈,或谈“性”色变,使女大学生从小就缺乏性的常识。进入大学后,女大学生经常被一些性生理和性心理问题所困扰。在得不到及时正确解决的情况下,要么压抑,自我否定,身心痛苦。要么放纵、越轨,造成怀孕、流产、妇科疾病等问题,极大地损伤了身心健康。因此,应在大学生中开展严肃科学的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在新生入校之后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讲座和课程,或聘请专家指导,让女大学生在恋爱的季节,爱人的同时更懂得自爱,自我保护。

(三)以解决就业问题为落脚点,帮助女大学生牢固建立对未来人生的自信心。

传统观念的影响,生理特点的因素,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比男生更处于劣势,因此高校对女大学生更要体现人文关怀,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女大学生的学业、就业问题。可以开设一些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辅助女生更好地就业创业。还要加强对女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过程中该具备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如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和训练。通过系统培养,全面塑造,以提高女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未来步入社会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使女大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同时要引导女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投入社会,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克服依赖、等靠、逃避、放弃或曲线就业等心理,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姿态迈好人生重要的一步。高校还应多元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提供信息服务,组织专场招聘会,尽可能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帮助女大学生牢固树立对学业、就业、未来人生的自信心。

(四)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结合点,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升华女大学生的人生。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认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同样,大学的文化氛围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一所大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层感受,从而使他们净化灵魂、塑造品格”[9]。根据这一理论,高校应该着力构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的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节假日,广泛调动女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志愿服务、网络文化等活动,拓宽女大学生的视野,感染、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唤起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成就意识,培育女大学生的宽容态度、健康心态、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丰富她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她们的情感和心灵,让她们化小爱为大爱,立足小我成就大我,从而影响她们的德行和品格。鼓励并组织女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和校内各类比赛,使她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陶冶自己的情操,实现人生的升华。

[1]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4959/201012/113482.html.

[2]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111-113.

[3]刘亚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28-30.

[4]王平一.大陆和台湾地区青年婚恋观的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33-36.

[5]叶松庆.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点与发展前景[J].青年探索,2004,(4):17-19,20.

[6]闫妍.广州发布《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EB/OL].中国妇联新闻.人民网.2010-4-16.http://acwf.people.com.cn/ GB/11383973.html.

[7]王安琪,任玉琛,倪若琳,徐鑫.上海女大学生性、婚恋、择业观调查[N].瞭望东方周刊,2010-7-12.http:// www.dayoo.com/roll/201007/12/10000307_102795025.htm.

[8]中国网民规模达4.2亿手机网民2.77亿[EB/OL].中国新闻网.易网新闻中心.http://news.163.com/10/0715/13/6B KTVDKR000146BD.html.

[9]胡艺华,夏婷.女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以湖南女子大学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08,(3):33-31.

猜你喜欢

网恋婚恋观婚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测测你的网恋成功率有多少?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网上谈情,甜言蜜语掩盖了多少真实?(一)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
网恋害人不浅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