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刍议

2011-03-20臧其胜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创造性教材思维

臧其胜

(江苏省宿迁中学,江苏 宿迁 223800)

人类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发现与创新,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和表达的创新。”在当今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新课改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就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谈谈见解。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主动性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兴趣来源于客观需要,是否需要及需要的强烈程度高低,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浓厚程度的高低。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能积极思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认识触角是敏感而兴奋的,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需求,并为他们创设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的条件,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创造性的火花才随时可能迸发。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主旨的解读,对文学作品形象的界定,对已有权威观点的评价,对作品含蓄空白的想象,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契机。

“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在语文学习中,对学生而言,激发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只有拥有积极性,才能发挥其特长,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每一个创新因素,竭尽全力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感知学习的乐趣,享受收获知识的快乐。在这样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并由此产生自主创新意识。高中语文教材中曾有《病梅馆记》这篇课文,我首先引用《己亥杂诗》中的第5首和第125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让学生很感兴趣。同学们在讨论中很快地悟出了课文中“梅”的作用及意义,也懂得了文章中的“文人画士”“好事者”是什么寓意,并且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很积极。总之,学生完全领悟了课文的主题,效果很好。不但要创设一个快乐而和谐的教学环境,而且要激发智慧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激发思维的最佳时机。

二、激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求异性

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去追求创新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思维的表达可以是多角度的,探求知识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使用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巧妙构思,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多向性,并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灵活地“用教材”,教材只是一个引子,要为教学服务。教师要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取舍、重组、整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引导学生灵活地解读文本、鉴赏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与不同的阅读层面对文学作品做出独到的解读与崭新的挖掘,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我让学生试着把“敲”字换成“推”字,比较两字的优劣,并说明理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同中探异,异中寻同。学生充分研讨后明确:“敲”和“推”都是开门的动作,用“敲”字,敲门声惊动了倦栖的鸟儿,打下几片树叶,敲破一池琼瑶……之后蛙声、虫声,打破原有的寂静,这正是体现了夜的“幽”和“趣”;用“推”字,僧人来到院外,门虚掩着,轻轻推开,主人不在,题诗留言而去,不做过多惊扰,或许更符合出家人的“清修”。学生的思维是多向的,学生的智慧是伟大的。

每个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我们应“引导学生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追求思维与表达的创新,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态有灵感迸发式和自觉驾驭式两种,其主要特征是质疑、多端、变异、独创。任何创新都包含对别人观点不同程度的否定和超越,而没有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是不可能实现这种否定和超越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不断拓宽思路,才能去探索、去创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经常处于这样的“愤”“悱”的思想状态下,他们的思维往往能被更深层次地激活,才能有思维激烈的碰撞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思维能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思维创造性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创新能力的开发。

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成功的教育总是动情的教育。我们应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境界,感知其中的形,感知其中的情,感知其中的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感知其中的美,把感性的内容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把形象感知变为理智的思索。教师的动情渲染,利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创造的灵感,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从而实现思维撞击。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合作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既是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人,把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变为师生同奏的“交响乐”,使开发思维潜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老师要留给学生自由思维的天地,主动把各种问题交给他们,让他们处于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集体研讨中得到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解决方法,并从中体味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思维碰撞的过程往往比结论本身更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这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四、鼓励实践探究,提升思维求新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创造力。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使青少年拥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而且丰富、拓宽了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同时,在探究实践中遇到新困惑,产生了新需要,必能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

夸美纽斯曾说:“学习语文,并非因为它本身是博学和智慧的一部分,而是因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并且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这就告诉我们,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用来表达思想,用来交流情感,用来传承文化,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充分挖掘他们思想的潜能和情感的深度,从而引发他们创造的需求。积极开展探究性阅读,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让学生借助教材和材料去亲自探索、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的知识,不断提高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语文教育应当高扬人性,遵循人本,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情感的;既要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要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既要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既要满足个体需求,更要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去选择,去竞争,去体验,去创造,去设计自己的未来,而教师应该是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引导者和创造的推动者。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他就能给你一个全新的世界。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3]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语文学习.

[4]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航空工业出版社.

[5]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6]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创造性教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