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

2011-03-20张玲玉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太谷相依谓之

张玲玉

(南京大学 哲学系 宗教学专业,江苏 南京 210093)

一、太谷学派的心息相依思想

太谷学派始创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广泛传布于扬州、泰州、苏州一带,衍习百余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杂糅佛、道二教一些观点而形成的学派,是我国儒家学派在民间的一个学术暗流。周太谷开启学派,张积中为第一代法定传人之一,担任还道于北的任务。学派自称学说为“圣功”,即身心性命之学,其具体的修养方式“心息相依”被奉为“圣功秘诀”。“太谷圣功的心息相依兼采了道教与佛教的修养方法而旨归于儒家道德修养。在内容上近于程朱理学的性命论,而欲屏除仁义礼智以外的一切业识洗染;在认识论上,则又与阳明心学殊途而同归,而具有自性圆满式的知行合一的能动性,同时又必然具有佛、道二教修养方法所可能产生的效应和神秘性”。[1]在学派各代中,心息相依思想的表述不同,地位有着演进式的推进。考察学派的思想轨迹可以更好地把握学派的心息相依思想,进而把握学派的核心思想。

二、张积中心息相依思想来源

在东方的宗教、哲学众多的修行法门中,从“呼吸”法入手,最终使人臻至绝对的主张相当普遍。在印度文化及佛教传统中调息是戒定慧三学的根本基础。道教提倡逆炼成丹,返还“胎息”,其内丹修炼中之炉火即指呼吸,即心意的运用,“心息相依,大定真空”更是被奉为道教西派清净丹法口诀。在儒家传统中,宋明理学借鉴佛道的静坐调息辅佐,以调养身心,成内圣之学,从周敦颐主张“主静立人极”,到朱熹融合儒释道而构成《调息箴》王龙溪以儒家之致良知范围三教的 《调息法》。张积中融摄佛道儒之调息法,对佛道儒之修行法门及身心性命修养有很多借鉴。

周太谷的思想贯通三教,但在其著作《周氏遗书》中及后人对其的追述中未见其明确提出过“心息相依”。他重易学,强调性命双修,传说他会气功、有神通、可以前知。或许这是太谷学派后人心息相依思想的来源。

三、张积中的心息相依思想

张积中重视息的修养在变化气质中的作用,以佛道儒之调息法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因人譬喻,注重呼吸法与调息法,指导弟子修身实践。

1.呼吸与息

(1)息的重要性

“性于动中易见,明心要坐静功”。[3]P97而欲习静坐,以调息为入门。 张积中认为“命隐于呼吸”,[3]P1“变化气质全在息上”。[3]P109并将呼吸之气与命、身、性、识等价:“己譬命,吾譬身,予譬性,我譬识,自譬呼吸之气。 ”[3]P112可见呼吸的重要性。

(2)体会息之奥

息首先是呼吸,一吸则气升,一呼则气降,凡息自然之升降也。息更是流转于天人之间的命和生机。“人周身之毛窍皆能出气非独鼻息而已也”[3]P120。“息不止从口而出也。目视则从目出,耳听则从耳出,鼻嗅则从鼻出,口尝则从口出,四肢动则从四肢出”[3]P69。 因此,张积中注重时时体会呼吸的奥妙。“呼吸有无穷的样子,动中与静中不一样,言时不一样,即至或喜或怒,其呼吸皆不一样,在气中用功当在此中体验”[3]P103。 “将凝目时,将倾耳时,其呼吸之气何如?省之”。[3]P32“呼吸注:呼吸之离也,其不一也,惟不一故息,一其呼而呼不散也,一其吸而吸不穷也。吁一呼一吸之奥其孰知之”。[2]P21

(3)调息的目的

修炼呼吸的目的是达到气心性三者相通的境界。“静坐须坐断呼吸方有境界,呼吸断气方能与性相通,一呼一吸而心一动,心动则性则弗通也”。[4]P425由此可见息与心的关系。

2.道佛儒调息法

调息法门源于佛道的工夫论。无论修玄还是禅定,调息都是入门工夫。

(1)道教调息法

道教之内丹修炼以调息凝神入炁穴的逆反宇宙造化次序而得道成仙。张积中多次强调调息是道教修行的下手功夫:“修玄之始必先调息……若夫玄门下手之功,则在乎调息。”[4]P425根据各人根器不同,修行方法也各异。针对下根器人,修禅不易获得顿悟,像秦云樵这样适宜修玄的人,张积中建议全力只在息字上用功:“人之根器各各不同……足下单事调息,最为相宜,社隐微之间,于顿法忽有所会就丢开息字,于顿悟上用力一番亦好,但不宜兼用,究竟足下全力只宜在息字上磨炼。”[4]P425调息目的是转凡息为真息,从而炼成金丹,此法简易,是上品丹法:“调息既纯,至于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脱去凡息乃见真息。真息不息,是名无息,已得此境然后,假水火之功,清出真息凡息之界,真息既清,从而养之。抱中者抱此中也,守一者守此一也,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传语最堪听,盖谓此也。此上品丹法也,既无卦爻,又无斤两,至简至易。……借水火以定土釜,用回机以采药物,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守之抱之自然脱化,此玄门之义也。 ”[4]P425

(2)佛教调息法

佛教“藉由呼吸的觉察观照,逐渐使生命进入禅定状态,并配合对于呼吸及身受心法之无常本质的觉照,进而开启解脱智慧”[5]。自佛教初传中国即有《安般守意经》,旨在通过控制数出入息以达守意之目的。

张积中借鉴佛教天台宗智顗《六妙门》阐述调息的方法:“调息为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数息即是初禅,非粗息也,数息之先,尚须得息,得息者何,凡息已尽,尘空之中,真息忽生。辟翕自如谓之数,不变随缘谓之随,随缘不变谓之止,照而常寂谓之观,寂而常照谓之还,法界一如谓之净,修此六妙总谓之观。”此为调息。后为守意:“前尘影事皆是五阴凝结,用心愈微,照体愈细,惺惺不昧,常凝于中,此谓之意根,又谓之中阴身。蔽汝真性,即是此心,于此脱然一悟,放开眼孔,撒手悬厓,一刀割断,登时妙明透露,再加一拶心灰意冷,绝必朗朗明明,忘言绝待方是真实境地,切勿认惺惺小明为本源也。”[4]P325由此可见调息与守意的关系,即心息关系,“调息守意,顿悟绝意,守意为修证,绝意为破相,二者交参互用,方入大乘”,[4]P325即心息相依可入大乘。 另外张积中还作《六妙门诀》,[2]P195以佛教之六识舌鼻目耳身意分别对应调息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融合道教内丹修炼譬喻,阐述了调息的次第及悟境,可见对调息六妙门的重视。

(3)儒学调息法

阳明后学王龙溪的《调息法》称范围三教之心息相依“吾儒谓之燕息”。[6]此出自《易·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张积中或许受到王龙溪学说的影响,在其给薛敬五的回信中据所造之境指导修行宴息:“汝于宴息之说,力而行之,默有所会,渐到息定之境……汝于静夜咽清液以滋之……汝谓息随我则滞,我随息则通,诚哉斯言……向晦入宴息,系之于随,盖不随息不安也。息者亦休息之义也。人之机不可不息也,宴息之谓也。天之行不可或息也,不息之谓也,然必人入乎宴息而天行始不息焉,则人天消长之机也。晦者夜气也,向晦则夜气足以存矣,夜气存而平旦之气生焉,则达乎天行之道也,故蒸则为云,降则为雨,行则为风,动则为雷,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自得之妙,有如是者,予将迁于博山敬五,请示数语,因即敬五所造之境,引而仲之,庶有会于至诚无息之义云。”[4]P506张积中对薛敬五以光、石火、烟等修行中所见景象一一剖析并给予静夜咽清液以养息与随息的关键指导,以自然现象,道教内丹术语及佛教境界随处譬喻。向晦入宴息即存夜气、生平旦之气,助人天消长之机,最后达至诚无息之境。至诚无息是何境界呢?“至诚无息、身心还原即周天圆满之真火候也,夫真息之息与不神之神,两相浑化于真空性定之中,则返本还原之功圆矣,一切无非神息斡旋,造化皆妙有天机,不假一毫人力者也,所谓闻薰闻修,无非妙力是也”。[4]P496

在功夫论上,佛道之调息法流传已久,易于掌握,太谷学派浸润于民间,儒释道三教兼采,修行上侧重以佛道譬喻,但其旨归仍在儒家,称之为“圣功”。圣功修身至命,兼之二氏,且圣功入世更优于二氏出世。“道教之修身至矣尽矣,佛法之至命至矣尽矣,圣功兼之则妙不可言”,[3]P121“圣功之所以大者,为从人事上修也。明知为火坑而入其中却不烧一根毫毛,如此方是干干净净。二氏之学则畏火坑而避之矣”。[3]P110

3.心息相依表述

心息关系是怎样的呢?张积中认为思是会通心息的关键,思能通微,是圣功之的旨:“凡人一呼则闭其明,一吸则闭其聪,思路不通也,思路通则一呼而睟面,一吸而盎背。一观自敬,一思自诚。思也者,命之所系以出入者也。佛氏之修自正心始,老子之修自诚意始,圣人之学则自致知格物始。格物所以修身,致知于焉至命,非思不可,非熟思不可。周子思能通微之说,圣功之的旨也。能思者,物也;思而能通者,知也。不物于物而物物者,身通呼吸之先;不知于知而知知者,命宰阴阳之运。不见而章,不动而变,唯至诚无息者,当之至诚无息;惟思不出其位者,主之思不出其位;唯思能通微者,会之思也者,心息之机也,可不慎与?”[3]P18思是儒释道三教修身至命的关键,思能通微,即达至诚无息之境。

张积中明确提到心息关系、心息相依的表述仅三处,其中两次语言重复以心息对应于身命解释儒学诚敬的关系:“充实之谓诚,虚明之谓敬,诚者诚其身,敬者立其命,诚者心之息,敬者息之心。 ”[4]P433

张积中仅一次直接提到心息相依:“慎动则息依于心,沉思则心依于息,人能心息相依则言自谨而行自慎。息依于心则息化于性放大光明(为圆也目诚),心依息则心化情结真种子(为方也耳诚),性情合一成一口雪白的浩然之气。以心省察其息,以息涵养心,其故瞬有存息有养。”[3]P26由心息相依可达到儒家对人日常行为之谨言慎动的要求,达到孟子“浩然之气”境界。

“心息相依”是太谷学派标举的圣功秘诀,在其后学派其他代表人物李光炘黄葆年等人的思想中,心息相依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及表述,而心息相依在张积中的思想中仅初露锋芒,表现为张积中注重调息,在儒释道三教的工夫论中都推崇调息法。调息法简单易操作,修炼之久也可以达到佛教之顿悟、道教之金丹、儒教之至诚无息之境。

[1]王学钧.太谷“圣功”之学——太谷学派思想研究之一[J].江苏社联通讯.1988,(Z3).

[2]张积中.张氏遗书[G].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1辑2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3]张积中.白石山房语录[G].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1辑2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4]张积中.白石山房文钞[G].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2辑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2.

[5]萧进铭.伏息以入道——道教内丹“呼吸”说探析[J].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8,(1).

[6][明]王畿.王畿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太谷相依谓之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家国两相依
相守相依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