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让情感如水一般流淌

2011-02-21张洪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缺水文字文本

张洪涛

(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江苏 南通 226001)

课堂:让情感如水一般流淌

张洪涛

(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江苏 南通 22600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水》这篇课文是作家马朝虎的名篇,全文笔调清新,纯净的文字,行文从容,看似不经意的笔墨文字,传达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极高的语言素养。每次读《水》,我的心里都湿润润的,感觉自己周身的每个细胞都被他的文字润泽着。文章纯美,描写细腻,语调亦是那么乐观,虽然作者儿时的故乡是个缺水之地,小时候也曾饱受过缺水之苦,但流淌在他笔下的却是活泼泼的文字,快乐,有趣,轻松。

细读这篇课文正是要着眼于品味水之珍贵、感受水之幸福、共筑美好家园这个结构线、情感线和主旨线,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个教学最本质处进行教学设计。我们也认识到,在我们这个长三角地区的学生的生活词典中,只能查阅到“青山绿水、水波浩渺、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生活语境,他们很难想到作者这样淋雨就是痛痛快快洗澡的感受,也很难想到马朝虎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更难体会到作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行进在那个缺水的村子,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特别是情感的距离,促使学生进入文本世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对话。因此,在《水》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力图做这样一个引导者,紧紧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缺水之苦”以及“享水之乐”,带着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设身处地去感受,在情感共鸣中,体悟文章的内涵,受到人文熏陶。

为此,笔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水”为什么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③体会作者不写缺水之“苦”却具体描述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缺水之“乐”的用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为:抓住课文精华部分,感受水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体验人们盼水、乐水之情。

教学环节一:捕捉镜头,体会缺水之“苦”

在课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担任摄影记者,走进作家生活的地方去拍摄,让学生以这样的学习方式去研读文本,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特别的情景或微小的物品,拍下他们缺水之苦和盼水之切的特写镜头,这样转换角色探究文本,能够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关注课文中描写的事物,为后面抓住一个个特写镜头以及5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揭示“细节”写法的教学作了铺垫。此环节的教学也让笔者认识到:语文的本体不是指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在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告诉学生什么是“细节”,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此处教学中,我还通过如泣如诉的音乐渲染氛围,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加深内心的情感体验。

教学环节二:角色体验,感悟享水之“乐”

这一处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感受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还预设了一个本堂课着重要思考的问题:作家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怎样体会水之乐?我们主要通过转换角色、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手段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情境中品词析句,对话交流,将语文的训练落到实处。

例如:请同学们当一当村里孩子,可以是童年时的马朝虎,也可以是马朝虎的兄弟,老师当报社的记者,用采访的形式,请学生描述雨中的场景。学生再次转换角色,自主学习课文后接受“记者”采访,创造性地复述加深了内心体验,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新课程理念,再顺势教学“场景”这一写法,学生容易接受、内化,又使课堂充满了语文味。

在朗读指导时,也是情境性的,我没有刻意地让学生推敲品味这段文字中“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吃”等生动的词语(因为采访的时候同学们也说到了),而是通过雨声、喜庆音乐来帮助同学进一步感受,使学生能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感受到词语表达情感的准确性与丰富性,读出课文的真气韵。

此环节中教师的第二次采访是请孩子谈水窖冲凉的情景,重点是请学生用恰当、生动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真实、细腻的感受。课文中用的最妙一个字就是“滑”,“滑”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通过多媒体演示、语言诱导等手段,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去感受,获得相似的体验,再将课文改写成诗的形式,配上舒缓、柔情的音乐,师生先后朗读,学生就在这美美的叙说与美美的朗读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感。

教学环节三:连线作家,领悟水之蕴涵

本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小山村,童年的记忆应该是苦涩的,可作者谈苦的文字仅仅只有一小节,大段的文字都在回忆自己的乐。这篇文章就像缓缓流淌的水,需要我们张开心灵去吸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这样的反差究竟意味着什么?于是,我找寻作者的一些生平资料及其他文字,随着阅读的展开,也似有所悟: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方式。作者无可选择地出生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祖祖辈辈、老老少少那种“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他。很多老师将这篇课文定位于环保教育,本课的教学却将目光锁定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上,这是我们对文本的一种个性化的把握,也力图通过这样的解读能点亮学生的心灵,点亮我们的课堂,将马朝虎的访谈录片断提供给学生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将马朝虎在其他作品中相同意蕴的文字给学生,暗示学生在丰厚人文底蕴时,一定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既强化、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同时也如水一般轻柔地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这一堂课我努力在实践着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让学生充分活动,融入课文,切身体会,在情境中细品语言文字,体会课文用词造句的精妙,并通过细读文本,使学生初步获得一种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语言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符 洁)

猜你喜欢

缺水文字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缺水山区推广旱地栽种杂交水稻喜获丰收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告别干燥缺水“面子问题”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