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膜置管术治疗65例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2011-02-10黎雄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17期
关键词:管术咽鼓管鼓室

黎雄文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引起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也是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1]。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院近年来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的6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7例。患者年龄在5~54岁之间,平均(20.8±5.1)岁。≤10岁者21例(32.3%),11~20岁者16例(24.6%),21~30岁者12例(18.5%),≥31岁者16例(24.6%)。患者病程在1~7个月之间,平均为(4.2±1.6)个月。6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共有78只患耳。所有患者术前门诊行2~3个月的保守治疗,如鼓膜穿刺、咽鼓管吹张、药物治疗、鼓室注药等无效。

1.2 临床表现 患者以听力下降、耳闷为主要症状。其中43例(66.2%)有听力下降,31例(47.7%)有耳阻塞感,13例(20.0%)有耳鸣,21例(32.3%)有张口呼吸、睡眠打鼾,37例(56.9%)有反复鼻塞流涕。

临床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的鼓膜均呈琥珀色或淡黄色,伴有内陷或浑浊感;纯音测听显示患者的语言频率气导损失为20~45 dB,平均下降30 dB;声导抗图示均显示鼓室“B”型曲线;电测听检查显示轻-中度传导性聋61耳,混合性聋17例。

1.3 医用器械 主要医疗器械包括程冯III型鼓膜置管和耳内镜。其中,程冯III型鼓膜置管包括三调吸引管、切开刀、通气管、安装器和鼓膜麻醉剂。

1.4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听力下降、耳鸣、耳内鼻塞感;鼓膜改变,如鼓膜失去正常光泽,浑浊伴内陷,咽鼓管狭窄或排液困难;鼓膜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胶冻状或粘稠状物质。

1.5 治疗方法 首先,用75%的酒精进行患耳耳郭、外耳道及鼓膜的消毒,用1%的利多卡因对患耳进行局部麻醉。其次,在耳内镜的直视下用鼓膜刀在鼓膜前下方作相当于所置通气管前端外径大小、约放射状或弧型切口,将鼓膜切开约1.0~1.5 mm,注意切开的深度,不要损伤到鼓室黏膜。将鼓室内的粘稠胶状液吸出。吸出后,将温生理盐水或地塞米松+盐酸肾上腺素的混合液冲洗耳室,用置管器将通气管准确置入切口内,尾端留置于鼓膜外。最后,检查通气位置是否正确、置管是否牢固。对积液进行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术后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或黏液稀化剂的应用。约1~3个月待鼓室分泌物消失后,可见外耳道深部,置管周围及孔洞内清洁,即可撤管。

1.6 随访 对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对患者进行听阈测定、声导抗图检测。

1.7 疗效判定标准 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三个等级。其中,治愈:患者耳堵塞感消失,听力正常,声导抗显示鼓室导抗图“A”型,听阈提高20 dB以上;好转:患者耳堵塞感减轻,听力改善,听阈提高10 dB以上;无效:患者耳堵塞感没有减轻,听力没有改善,声导抗仍显示鼓室导抗图“B”型,听阈没有改善或提高10 dB以下。

2 结果

65例78耳经过鼓膜置管术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治愈43耳(55.1%),好转33耳(42.3%),无效 2耳(2.6%),总有效率为97.4%。对治疗无效的2耳进行分析发现,1耳因鼓膜菲薄、过度内陷引起脱管,1例因带管期间感冒未得到有效控制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者[2]认为其发生与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变态反应等有关。炎症可使咽鼓管气液界面表面的张力增加,引起咽鼓管阻塞,中耳负压渗出。朱杭军等[3]指出咽鼓管口开放不良、扁桃体过度肥大、增殖体肥大、炎症、鼻咽肿瘤均可以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此外,本研究6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10岁以下患者占32.3%,20岁以下患者占56.9%,儿童和青少年比例较大。这与小儿耳道的解剖结构有关,小儿腭帆张肌薄弱,收缩力差,此外,咽鼓管软骨的弹性低,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软骨段管壁甚容易发生塌陷,导致管腔的狭窄或闭塞[4]。

炎性渗出液在中耳停留时间越长,肉芽组织形成的机会就越多,因此早期及时进行中耳炎渗出液的处理和引流,防止肉芽组织的形成非常关键。我院采用耳内镜直视下进行鼓膜置管术,能够避免对耳道或鼓膜的损伤,能够清晰的了解鼓室积液的性状,准确选择鼓膜切口位置,对于提高鼓膜置管术的效果,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和损伤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指出[5],耳内镜在耳科的应用为临床诊疗开创了崭新的环境,减少了并发症和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

鼓膜置管术治疗的关键是使阻塞的咽鼓管重新开放,重新恢复中耳内、外气压的平衡。因此,消除中耳的粘稠分泌物,避免中耳粘连和鼓室硬化是成功治疗的前提[6]。我院将粘稠分泌物抽出后,用温生理盐水或地塞米松+盐酸肾上腺素的混合液冲洗耳室,便于将鼓室内残留液体及分泌物彻底引流。地塞米松具有较强的抗水肿、抗炎、减少渗出和抗病毒的作用,盐酸肾上腺素具有收缩咽鼓管水肿黏膜的作用,以得到短时的开放,从而防止因咽鼓管长期闭合导致的粘连。鼓膜置管术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因此进行术前局麻对于减少患者痛苦有重要意义。置管后需要将管留置1~3个月,待鼓室分泌物消失后,可见外耳道深部,置管周围及孔洞内清洁,即可撤管。

本研究对65例78耳经过鼓膜置管术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为97.4%。治疗无效的2耳中1耳因鼓膜菲薄、过度内陷引起脱管,1例因带管期间感冒未得到有效控制引起化脓性中耳炎。因此,做好患者治疗期间的保护,防止感冒对于提高患者抵抗力,避免激发化脓性中耳炎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应及早诊断和治疗,做好穿刺和引流,避免鼓室粘连。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安全、操作方便、视野清晰、实用性强等优点,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1]何际全.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65-166.

[2]魏晓萍.153例微波加超声雾化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重庆医学,2009,38(20):2618-2619.

[3]朱杭军,廖健春,杜云翔,等.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察.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4,10(6):347-349.

[4]赵翠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57例疗效分析.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1,3(4):46.

[5]周文亮,崔玉,路磊,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7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647-648.

[6]朱锦州,黄耀洪.纤维镜下咽鼓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观察.中国内镜杂志,2003,9(4):61-62.

猜你喜欢

管术咽鼓管鼓室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咽鼓管功能研究进展
中耳胆脂瘤术中开放管上隐窝通道的方法及术后疗效分析*
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