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进针方法探讨

2011-01-26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卡介苗三角肌针尖

黄 辉

(湖南省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湖南株洲 412000)

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 guerin,BCG)接种可诱导机体建立针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预防和减少结核病的发生[1]。在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中,卡介苗接种技术要求较高而操作难度较大,接种效果直接影响免疫效果,对预防结核病有很重要的作用[2]。从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病学以及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婴儿感染率高。因此,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的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群结核病的流行状况。为提高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效果,笔者改良了进针方法,并与传统进针方法的接种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11月份出生的母婴同室能来医院复查的120例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按出生先后顺序奇数编入改良进针方法组(改良组),偶数编入传统进针方法组(传统组),每组各60例。其中男婴64例,女婴56例;改良进针方法组顺产32例、剖宫产28例,胎龄平均(39.08±2.04)周,新生儿体重(3350.15±850.06)g,出生至注射时间平均(17.25±9.03)h;传统进针方法组顺产27例、剖宫产33例,胎龄平均(39.35±2.15)周,新生儿体重(3328.25±825.60)g,出生至注射时间平均(16.92±9.53)h。两组新生儿均符合卡介苗接种的条件,且产式、胎龄、新生儿体重、出生至注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材料 两组婴儿均使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卡介苗冻干皮内注射液(规格:5人份/支,批号:200603а030-2)。疫苗采用冷链运输、冷柜保存;注射器为专供卡介苗接种用注射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50IU/mL,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70101-1)。

1.2.2 方法 接种人员均接受专业培训,持证上岗。(1)疫苗的溶解与吸取:卡介苗为冻干粉剂,以专用的一次性1mL灭菌注射器抽取稀释液0.7mL,沿安瓿内壁缓慢注入,放置约1min,轻轻振荡,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产生泡沫[3],再用注射器来回抽吸数次,使菌苗均匀分布于稀释液中,以保证新生儿接种的药液中有足够菌苗数[4]。(2)注射部位均为左上臂三角肌下端外缘。

传统组采用传统皮内注射进针方法,局部常规消毒皮肤,左手大拇指与食指错开绷紧上臂三角肌之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至针尖斜面完全进入皮内,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推药液0.1mL,见到局部隆起一个直径为6~8mm的小包,皮丘皮肤变白,毛孔显露即可,迅速拔出针头,将注射器丢入锐器盒内。推注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药液超量引起局部组织的强烈反应。

改良组则采用改良进针方法,左手大拇指与食指提捏起三角肌,借助肌肉的作用使该处皮肤绷紧,右手持注射器,进针方向与上臂横轴平行,顺着皮肤横纹与皮肤呈5°角轻轻刺入皮内,推药0.1mL后针尖在皮内滞留3~5s迅速针尖向下压并退出针头[5]。其余步骤与传统进针方法相同。

1.2.3 接种后反应 新生儿出院后填写卡介苗接种卡,交由家属保存,告知接种后会出现的反应:皮内注射卡介苗2~3周后,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硬块,平均直径10 mm左右,中央部位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可自行吸收或破溃成脓疡后结痂自愈,结痂脱落后在局部留有一永久性稍凹陷圆形瘢痕,此为卡介苗引起的特异性反应,是一种正常反应过程,需3个月左右。此期间应注意观察,并在穿脱衣服和洗澡时注意保护,切忌用手抓刮。全身反应可有低热,一般<38.5℃可不予处理,只需注意休息和多饮水,避免合并感染即可。极个别婴儿可出现38.5℃以上的强反应,应给予退热及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按时到医院保健部体检并进行PPD试验。

1.2.4 监测 由儿童保健部专业人员负责,PPD试验以皮内法在左前臂掌侧中部注射0.1mL(5IU),72h后查验反应结果,记录反应,硬结平均纵横直径≥5mm为阳性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简明统计13.0进行数据处理,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改良组的PPD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组,经χ2检验,χ2值为4.39,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也明显高于传统组,χ2为值5.35,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

表1 两种进针方法的P P D试验阳性率与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提捏起三角肌以绷紧皮肤

对新生儿实施卡介苗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及栗粒性肺结核的重要措施[6],而有效的接种是这一预防措施得以落实的保证。新生儿合作性差,皮肤柔嫩光滑,富含胎脂,在注射时采用传统方法两手指间距离宽不易绷紧皮肤,距离小虽可以绷紧皮肤,但会影响操作者视野,进针时力度掌握不好,而且,传统方法绷紧皮肤会缩小组织间距,易导致针尖穿透皮肤或进入皮下组织致使操作失败。而改良法用大拇指和食指提捏起三角肌,借助肌肉的作用使局部皮肤绷紧,局部相对固定活动少,避免新生儿不合作,保证了进针的角度;提捏起三角肌既可增加组织间距,又可扩大视野,还可防止不慎将针尖刺入皮下组织,减小推注药液的阻力,提高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保证了接种剂量的准确性。

3.2 顺着皮肤横纹方向刺入

顺着皮肤横纹方向刺入,机械损伤小,加上药液顺流阻力小,推注药液时间明显减少。可以减轻新生儿疼痛,不易发生新生儿因疼痛挣扎而导致的操作失败。

3.3 针尖在皮内作短暂滞留

针尖在皮内作短暂滞留再拔出针头,可以避免药液立即从针刺孔溢出,保证了接种剂量准确,含有足够的菌苗数,以保证接种效果。

综上所述,改良进针方法可以克服传统进针方法的缺点,有利于进针,避免了因进针力度掌握不当或新生儿不合作等因素造成的操作失败,提高了一次注射成功率,避免增加新生儿的痛苦,也减少了护士的重复工作量,提高了儿童免疫成功率,使结核病的预防落到实处,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1] 吴逢波,徐珽,陈泽莲. 幼儿接种卡介苗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3):250-251.

[2] 杜艳,付朝伟,张莉萍.上海市闵行区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质量及免疫效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6,18(6 ):269-270.

[3] 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3.

[4] 郭美英,李安群,张玉华.卡介苗溶解方法的改进对新生儿接种效果的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6):911.

[5] 王善成.23例卡介苗接种无卡痕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2):144.

[6] 陈汉珍,王惠莹,林佳玲,等.头皮针在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21(6):57.

猜你喜欢

卡介苗三角肌针尖
基于FDTD仿真的高增益拉曼镀金针尖的可重复准确制备
改良肩前下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经三角肌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治疗老年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卡介苗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卡介苗接种后发生感染的可能原因研究现况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针尖和笔尖
写小诗
为何要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肩峰下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结合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