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的弊端与对策

2010-08-15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巨野县教育局)

随着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变化,大学语文自身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出版了各种类型的教材,提出了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众多建议,从而使大学语文课的讲授和学习,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和良好的效果。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改革的潜力依然很大,本文特就以下几点加以论述。

1 教材建设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缺乏时代气息,选文多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据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出版了数百种大学语文教材,这些教材几乎无一例外都对古典作品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全书中所占比例相当高,而现当代作品所占比例却相当的低,时代精神、时代气象极为匮乏。再就入选古典作品而言,版本之间互相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我国泱泱数千年文明,经典作品汗牛充栋,而大学语文往往都选最熟为人知的那几篇,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所以尽管在单元设计、教材规划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也往往不能弥补这一方面体现的不足。尤为不能容忍的是许多选文竟然和中学语文教材重复,各版本重复程度一般达到20%~30%。如黄高才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经统计,竟然有45%左右的篇章与中学语文课本及其课外阅读篇目重复。根据学习心理,学生在重复学习已知知识时,大脑兴奋度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大为降低,在这种状态下,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大学语文在选文方面,一是必须要适当地增加现当代我国以及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的份量,展现当代中国人开阔进取的精神风貌、博大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西方文化文明,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营养;二是必须注意与中学语文教材的区别。比如说,鲁迅作品,中学教材选的是《呐喊》、《彷徨》中的《祝福》、《阿Q正传》等篇章,而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完全可以选取《故事新编》、《野草》中的篇章,以进一步了解作者苦闷灼热的情感和悲愤深广的胸怀。再如中学阶段,学生对宋词的了解,一般仅限于教材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秦观《鹊桥仙》、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几篇词作,在大学阶段,重复这些篇目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本人在大学语文授课中,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苏轼的《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辛弃疾的《摸鱼儿》等词章,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些大词人多方面的风格特色,进而介绍了词与音乐的关系、词与诗的关系,辨析了婉约词与豪放词在古代词史上的关系,论证了婉约词的地位,这些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般是不涉及的,故而学生感到比较新鲜而兴趣很高。

2 大学语文的定位

对大学语文的性质和定位缺少正确的认识,以致教学目的不明确、不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里把大学语文的特性定位为基础性和人文性,可是,高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大多强调它的工具性特征,重视智力和技术的训练,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而对人文性普遍认识不足。尽管近年来人们对此逐渐加以重视,并努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但总体上这种做法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固然,由于社会变化、大学扩招、应试教育等因素,当前大学生语文能力普遍下降,在大学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要把提高“双基”能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和目的,显然是不适当的。其一,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仅仅为中学课程的不足承担责任,不能沦落为“高四语文”。大学语文应该是一种高级母语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更深更广的发展[1]。大学语文是在高层次上培养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不必刻意追求的自然结果[2]。其二,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不只大学语文这一条。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指望像其它自然学科一样学一得一是不恰当的,孔庆东先生指出: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3]。大学生在高校所受到的课堂教育和非课堂教育,无形之中都可以加强他们语文方面的能力。其三,大学语文应该有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诚然,所有学科的教育根本上都应该包含人文性,但无庸置疑,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占据着独特的优势。韩愈《师说》曰:“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不是“习其句读”。《论语》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大学语文的使命就是要把人文性渗入学习者的精神和灵魂,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造就心智成熟、思想深邃、精神崇高、情感丰厚的人才,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现在,越来越多的编写者注重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但是,在编写教材时,有时又往往陷入另一个极端,从中国的古典文学到现当代文学,再到西方文学,应有尽有,可以说是以编写文学史的方式编写大学语文教材,这样未免也有失偏颇。大学毕竟语文是一门公共课,不是中文系的专业课,人文性也不等同于文学性。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有明确的定位。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人文课程,定位应是作为思想文化素质类教育的基础课程,立足精神品质教育这一基点,锻炼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4]。大学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大学生的现代意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人文性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文学史教育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的文学修养,但不等同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的有限,学生在学习这一方面知识时,难免会忽视更大范围的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

实际上,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可以蕴含于各个知识层面,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政治军事、历史宗教、山水园林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大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完全可以有选择、有侧重地选入教材。这样,一方面易于体现课程定位的独特性、深刻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方面,大学语文可以适当地向文化概论一类课程学习,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文化素质教育,但注意一定要以审美的艺术的方式进行,与纯粹知识介绍性的文化概论课保持区别。

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授课方法过于单调,仍然以单一的课堂讲授法为主,难以适应当前大学教育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到考试大纲的限制,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达到规定目标,所以不得不采取较为单纯的课堂讲授法,争取最大程度地传授课本知识,锻炼“双基”能力,完成升学任务。无疑,这种方法很难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整体素质,而在大学阶段,这种强迫性的升学压力已经缓解到最低水平,虽然大学语文的授课计划比较简要,授课时间比较仓促,但改变单一的授课方法,转而代之以多元的授课方式,还是有一定条件和机会的。

首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加大课堂容量,用画面、视频给学生以强有力的视角刺激。当然,这种方法不仅在于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还在于增强知识的立体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牡丹亭·惊梦》一出时,本人在课堂上插入放映了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片段,沈凤英的精彩演出,使同学们看得如痴如醉,许多同学课后感叹:想不到昆曲这么美!这样,学生们不但深入理解了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以情反理”的思想意蕴,对昆曲的演唱特色、表演方式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而且对于古典戏曲的综合艺术美即集音乐美、舞蹈美、绘画美、雕塑美等于一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戏曲的种子,这颗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对于他们戏曲审美素养的提高,将是十分深远的。

其次,大学语文教学还可以采取座谈、问答、讲座、诗词楹联竞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学语文授课教师比中学教师有着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授课计划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甚至有条件的话,可以向孔子泗水讲学那样,实地讲学,这也符合古代知行一致的良好传统。当然,由于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特殊性和授课时间的有限性,大学语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详细深入地传授各门文化知识;采取这些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像课堂讲授法那样系统、密集、迅速地把知识点传授给全体学生,但是它的作用在于为大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向广阔天地的窗口,展现人类灿烂文化的动人魅力,足可以吸引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内涵,意义远比单纯的灌入式讲授方法更为深远。

另外,在考核方法上,大学语文课还可以突破传统的单一式闭卷考试,采取平时训练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和现场测试相结合、开卷考试和闭卷练习相结合等方式,多元化、全方位、综合地测试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避免造成对学生不客观的评价。

4 大学语文无专业性

忽视接受者的学科、专业类别,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设计,对所有专业学生进行无差别覆盖。有人批评说:“目前各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由重点高校中文系教师主编,导致各种版本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着通病,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而缺乏针对性、实用性”[4]。缺乏针对性的表现之一就是无视学生的专业、学科归属。现在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开始注意到了接受者的层次和水平,有面向本科层次编写的教材,也有面向高职高专层次编写的教材,但对于学习者的所属学科、主要专业尚缺乏相应的关注,无论是综合类、师范类、理、工、农、医等统统使用同一种教材,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诸如是“对牛弹琴”之类的弊端。因此,有人呼吁: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专业需要服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5]。诚然,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一般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这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基本的学习任务之一,但考虑到大学语文所处的特殊阶段,它的受众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发展方向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导致的接受倾向和接受兴趣的特殊性,毫无疑问,只有那些最能够贴合这些特殊性的文章、观念、思想、认识、态度,才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接受心理和学习兴趣。举例来说,对于医学类院校学生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与医学专业有一定的结合和联系,如在选文方面,选取一些古往今来医学界的人物传记,如《史记》中的《扁鹊传》、《三国志》中的《华佗传》、《晋书》中的《皇甫谧传》等;或者选取一些医著序跋、文人医论,如嵇康的《养生论》、徐大椿的《用药如用兵论》、袁枚的《与薛寿鱼书》等,不仅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古汉语基本知识,了解语法、修辞、训诂等,而且可以同时传授基本医学知识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道德伦理观念,起到的效果显然要比单纯选取文学名篇更佳,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面向中医药学专业开设的《医古文》课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当然,大学语文与医古文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是存在巨大差别的。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课改的方法和途径也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和教材的编写者,应该根据学科定位、培养目的以及社会、时代的变化,结合地域、行业、学科、专业等各方面的特点,对教材、教法进行不断地改革和修正,努力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1]郝晓丽,朱靓.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初探[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5.

[2]邱丽梅.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

[3]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4]胡泊.反思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09.5.

[5]张晓慧.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