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0-08-03梁晚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0期
关键词:肠壁肠梗阻胃肠

梁晚华 曾 勇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中医院(523939)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是在腹部术后早期(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在术后肠梗阻的发病中约占90%,如果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当,易增加患者创伤甚至引起肠瘘、重症感染等并发症。东莞市虎门中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6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我们采用单纯西医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并将两组疗效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8例,治疗组34例,男性1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2.5±14.2)岁,原手术包括胃穿孔行胃次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2例,胃修补术1例,肠道手术9例,阑尾切除14例,结肠癌根治术l例,直肠癌Miles术2例,子宫癌根治术2 例,卵巢癌根治术2例,闭孔疝肠坏死肠切除术l例。术后发病时间为5~14d,平均8.9d。对照组34例,男性1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1.2±15.7)岁,原手术包括胃穿孔行胃次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3例,胃癌根治术4例,肠道手术5例,阑尾切除术9例,直肠癌Miles术5例,结肠癌手术4例,胃穿孔弥漫性腹膜炎1例,粘连性术后肠梗阻1例,子宫癌根治术2例,术后发病时间为4~12d,平均8.6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术后炎性肠梗阻入选标准

①腹部手术史后2~4周内;②术后恢复饮食后出现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停止等肠梗阻的症状;③腹部平片或CT提示有多个液气平面或肠壁水肿增厚、粘连;④排除由肠麻痹、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壁血肿等原因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34例患者应用西医外科常规保守治疗,内容包括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抑素等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基本方:生大黄(后下)10g,芒硝(溶服)10g,厚朴、桃仁、枳实各9g,赤芍、丹参、莱菔子各15g。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由胃管注入100mL保留2h。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s)

?

1.4 观察指标

每天观察腹胀、腹痛、排气、排便等症状,检查腹部体征及肠鸣音变化,记录24h引流的液体量的变化,每3天查血常规、血离子及腹部平片等。经过7d症状无改善时考虑中转外科手术。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32例,中转手术2例,治愈率为94.1%,平均住院时间为(9.5±2.4)d。对照组治愈27例,中转手术5例,转上级医院治疗2例,治愈率为79.4%,平均住院时间为(19.7±5.2)d。两组患者治愈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胃管引流量、液气平面消失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及排便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 论

术后EPII的发病机制通常认为主因是肠管损伤、腹腔内致炎物质的存在,其中致炎物质包括线结、残留在腹腔的滑石粉、血凝块、消化道穿孔后肠道内容物、消化液及细菌毒素等;诱因为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较差的全身营养状态,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并形成粘连,使肠腔通畅受限的[2]。通常有以下特点:①多见于年龄大,手术范围广,时间长者;②术后3~7d曾有排气、排便,进食后出现梗阻症状;③腹胀明显,少有腹痛,腹部触诊柔软,肠鸣音弱,部分患者有少量排气、排便;④保守治疗有效。但须排除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以及麻痹性肠梗阻[3]。

本病造成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不大,治疗方式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不应急于通过手术方式解除梗阻。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消化液分泌、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失衡、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等,除非出现肠绞窄及肠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一般不行手术治疗。由于许多临床医师对这种疾病缺乏认识,无法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在短期内反复行手术治疗,导致炎性肠梗阻症状加重,甚至形成肠瘘、短肠等严重并发症。本病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早期应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以缓解术后高分解代谢所致营养不良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以促进伤口愈合。补充白蛋白后可应用小剂量速尿。本病属无菌性炎症,应用生长抑素能降低胃肠液分泌,降低肠腔内肠液的潴留量,有利于肠壁血液循环恢复,缩短治疗时间。治疗开始后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尤其是患者腹部症状、体征的变化,如患者体温持续升高、腹痛腹胀进行性加剧,出现肠绞窄表现或腹膜炎、肠坏死表现时,即应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炎性肠梗阻属中医学肠结、关格病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腹部手术创伤可损伤人体元气,气虚血行不利,导致血脉瘀阻,气机不畅,腑气壅滞,致痞满燥实,肠梗阻症状。其发生是由于手术所伤,肠管功能减弱,肠腑缺失通降功能,糟粕积于肠道,聚湿生热所致。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优势,能够促使患者早日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34例,治愈32例,中转手术2例,治愈率为94.1%,平均住院时间为(9.5±2.4)d。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的复方大承气汤以行气导滞、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黄、厚朴、枳实能促进肠管收缩,增强肠道蠕动功能,改善肠麻痹所导致的瘀滞状态,显著增加肠壁血流量,改善低灌注和缺血缺氧状态,并能有效抑制肠道细菌在组织中的移位,减少腹腔内炎症,消除肠管水肿,加快渗液的吸收,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4]。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疲之品,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的浓、黏、聚、凝状态,改善局部缺血,使微血管通透性降低,减少渗出,加速炎性渗出液的吸收。全方具有增强胃肠蠕动,增加肠拌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抑菌、抗感染的作用。

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医师要认真对待,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置并发症。另外,对剖腹探查手术者,操作要仔细、轻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肠管长时间暴露;术毕使用大量盐水冲洗腹腔;对高危患者应严密观察、适当延长胃肠减压时间等,以期起到预防术后EPII的效果。

[1]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39.

[2]孟强,孟荣贵,廖秀军,等.炎性肠梗阻15例诊治体会[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12(2):99-100.

[3]赵松坡,吴玉红,朱小兵.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2例诊治体会[J].山东医药,2005,45 (27):61.

[4]施裕新.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1例[J].河北中医,2009,31 (6):878-879.

猜你喜欢

肠壁肠梗阻胃肠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前行胃肠减压的影响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