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度 ”让化学课精彩起来

2010-07-19

化学教与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角度解题化学

张 华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101)

“度”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标准,是普遍存在的,如排球比赛要求一传到位,锻冶工作要求掌握火候,艺术表演要求恰到好处,化学教学也有自己的“度”,教师在教学中,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点上讲,哪些面上讲,都应该全盘考虑、认真推敲。教学中内容适宜、方法恰当、节奏和谐,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度”。

一、选择好“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道例题的教学,切入的角度很多,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是十分重要的。

例 38.4m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共收集到 22.4mL(标准状况)气体,反应消耗的HNO3物质的量是 ( )

此题是一道各位教师都很熟悉的高考题,解题方法很多,可是,当我们沉醉于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很巧妙的解法时,我们是否研究过我们的学生,他们会怎么想呢?

角度1 学生首先会想到: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然后通过计算,得出38.4mg铜能产生的NO2气体体积 (标准状况)为26.88 mL,与题目所给的条件不符,那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再想想,原来随着反应的进行,HNO3的浓度在逐渐降低,还会发生这样一个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这就和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的Cu与浓硫酸的反应这一类题目相似了。于是我们能够确定该题中存在Cu 与 HNO3(浓),Cu 与 HNO3(稀)这两个反应。

设进行①反应的HNO3为xmol,进行②反应的HNO3为ymol

根据题意列方程组

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该题应选D。

角度的选择并不是一种主观的定向、定位,而是揉合了老师的独创性和教材以及学生实际的产物,需要足够的教学知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对解题角度的选择应力求简便、可行、新颖。角度把握不准,会使解题繁琐,甚至此路不通。如果说“简便、可行”需要的是一种认识、一种理解,那么“新颖”则需要更多的灵感、更多的创造,“新颖”要求讲授者独具慧眼、独辟蹊径,善于捕捉题目中的闪光点。选择好角度是突破思维难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安排好“密度”

疏密相间是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结构的重要理论。化学课堂的结构也有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密而不疏或疏而不密,都不是合理的状态,科学、合理的密度是疏密相间。它要求在知识、信息的传递上做到有疏有密、错落排布;它画的是合理的传递节奏,带来的是学生心理的抑扬变化;它形成了有效的认知过程,也促成了有效的能力形成过程;它通过教学的一密一疏,赋予学生以一张一弛,在疏密相间、松紧相宜中,调节学生的心理,调节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的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的转化。

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

(1)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活动的思维特点,分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阶段。据此,课堂教学结构应使有序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序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有程序有步骤,环环相扣,但这会减少信息对学生的刺激,抑制学生情绪的振奋,因此需要用波动性来调节,使课堂由直线变为曲线,由平衡到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活跃,然后回归到系列,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结构的突破点,使教学从一个高潮过渡到另一个高潮,使课堂呈现意趣盎然的生动格局。

(2)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筛选、贮存、输出信息的过程,教师输出信息要精,也就是要精讲,以点拨为主,尽量把知识分布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要加大训练的密度使学生自己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的信息交流才是高频率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提高。

三、控制好“难度”

“难度”指知识传授要达到的难易程度,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难点”指教学内容中感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是一种客观的静态存在;“难度”是就整个教学而言,是对教学客体的动态把握,化学教学中,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高,学生不能接受掌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我很欣赏有的老师提出的“跳摘法”,这种教学法的神韵在于一个“跳”字,学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

当前,在难度的掌握上存在不正确的认识,那就是:难度不高驯服不了学生,难度不高显示不了教师的水平,这就使教学陷入了一个盲目拔高、盲目攀高的怪圈。“过犹不及”,目标太多,太高,则会失去其价值。所以我们说解题的难度应规范在大纲的要求内,教师要琢磨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有悖于此,则难度的确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处理好“引申度”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在教学中从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上发现相似点、相关点、进行移植、变通、加工、整理,这就是引申。化学教学中的适度引申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但要注意分寸,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要通过引申开拓主题,强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例】铜和镁的合金4.6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mL的NO2气体和336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

A.9.02g B.8.51g C.8.26g D.7.04g

方法一:(这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设原混合物中含 Cu x mol,含Mg y mol

根据题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得下面的方程组:

最后得到的沉淀 Cu(OH)2和 Mg(OH)2的总质 量 为 0.046mol×98g/mol+0.069mol×58g/mol=8.51g。

方法二: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想想看,最后得到的沉淀 Cu(OH)2和 Mg(OH)2总质量表达式为: x×(64+17×2)+y×(24+17×2)=(64x+24y)+(2x+2y) ×17=8.51g, 可以看出不需要花费时间去解x、y的值,就可以算出沉淀的质量。

方法三:再想想看,最后生成沉淀是Cu(OH)2和Mg(OH)2,依题意,根据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沉淀的质量是在原合金质量的基础是引入了OH-,能算出OH-的质量就可以求出最后沉淀的质量,在整个反应过程中Cu和Mg失去多少电子就引入多少OH-(这一结论的得出需要有扎实的化学基本功),失去的电子全部由HNO3得到,在反应中硝酸得到的电子为:

所以, 最后沉淀的总质量为 4.6g+0.23mol×17g/mol=8.51g,更快捷,更方便。

“莫道生活事儿浅,须察蕴含理之深”,只要我们大胆地面对教学内容中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地方进行深入浅出的挖掘,就一定能化难为易,使学生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但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度”,切不可让其渲宾夺主。

化学教学从来就没有现成的“度”,也没有不变的“度”,对于“度”的把握和操作,可以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概括。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讲出合情、合理、合度的课来。

猜你喜欢

角度解题化学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神奇的角度
用“同样多”解题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