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A153、CEA、Fer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2010-06-07孙小林陶晓军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良性特异性标志物

孙小林,陶晓军

(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 高邮 22560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诊断准确率高,但往往在确诊时患者以处于中晚期。目前已经发现有许多血清肿瘤标志物可用于各种肿瘤的早期诊断,我们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对66例乳腺癌患者,58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50名健康女性进行CA153、CEA、Fer三种肿瘤标志物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一)乳腺癌组,66例,均为本院收治病人,女性,经病理学确诊,年龄26~68岁,平均48.5岁。(二)乳腺良性疾病组,58例,包括乳腺炎,乳腺纤维瘤,乳腺小叶增生等其他乳腺疾病患者,年龄26~59岁,平均38.7岁。(三)正常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合格的妇女,共40例,年龄24~55岁,平均37.3岁

1.2 测定方法 抽取空腹静脉血4ml,分离血清置-20℃待检。测定采用Roche公司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使用配套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依据试剂盒提供的参考值:CA153<25U/ml,CEA<3.4ng/ml,Fer13~150ng/ml。

1.3 统计学处理 均值差异显著性用t检验,阳性率用χ2检验。

2 结果

表2 单项CA153、CEA、Fer及三项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1 表1显示,乳腺癌组血清CA153、CEA、Fer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

表1 健康妇女及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CA153、CEA、Fer水平(s)

表1 健康妇女及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CA153、CEA、Fer水平(s)

组别 n CA153(U/ml) CEA(ng/ml) Fer(ng/ml s 阳性数(%) s 阳性数(%) s 阳性数(%)正常对照组乳腺良性疾病组乳腺癌组40 58 66 6.2±0.4 8.4±6.1 49.3±41.2 0 2(3.4)40(60.6)1.7±1.0 1.8±1.1 15±12.3 1(2.5)2(3.4)25(37.9)79.9±37.0 82.3±40.0 175.4±41.3 0 3(5.2)42(63.6)

2.2 CA153、CEA、Fer三项联合检测,虽特异性有所下降,但敏感性显著提高,因此联合检测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CA153被认为是诊断乳腺癌较灵敏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具有一定的器官特异性,CA153系分子量较大的糖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000000,为糖类抗原,属肿瘤相关性抗原,是监测浸润性或转移性乳腺癌的重要标志物,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术后疗效监测均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1]。

CEA属胚胎性抗原,只在胚胎期产生,通常在妊娠前6个月内CEA含量增高,出生后血清含量已很低。在正常人的肠道、胰腺和肝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正常情况下,CEA经胃肠道代谢,而肿瘤状态时的CEA则进入血和淋巴循环,引起血清CEA异常增高。CEA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临床上常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还可用于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的辅助诊断,由于非特异性,常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也有报道CEA是乳腺癌独立预后指标之一[2]。

Fer是体内含铁量最丰富的一种蛋白,是最易被动员出来利用的一种可溶性的铁储备形式之一,正常情况下,血清Fer含量甚微,它主要反映体内铁储存量及机体营养状态,是判断体内缺铁及铁负荷过多的有效指标,近年来发现实体恶性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Fer,使血清中Fer浓度增高[3]。它不是肿瘤特异的标志,但在癌症患者血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在进展性乳腺癌,Fer水平也有显著升高,且与病程有关,血液病时,患者血液中的Fer含量可增高,当乳腺疾病患者排除血液疾病,若Fer明显升高,则应高度怀疑乳腺癌的可能,应进一步进行确诊。

本文结果表明,CA153、CEA、Fer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但上述指标的联合检测,虽然特异性略有下降,但敏感性大幅上升,对于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1]孙龙安,李 龙,林钢主编.医学特种检验与实验室诊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3-154.

[2]Molina R,Jo J,Filella X,et al.C-erb B-2 oncoprotein,CEA and CAl53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prognostic value[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1998,51(2):109-119.

[3]万文徽,李吉友.肿瘤标志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1):49-51.

猜你喜欢

良性特异性标志物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