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与MRI对比研究

2010-06-07罗文彬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7期
关键词:硬膜低密度高密度

罗文彬

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有完整包膜的血肿,伤后3周以后出现症状患者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但是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不典型,临床上常与脑肿瘤、脑血管病等相混淆。老年主要症状是精神症状,如痴呆、人格改变、记忆障碍、定向力、判断力和自知力丧失等。由于血肿仅产生脑叶或皮质受压,偏瘫等局灶体征不明显,昏迷及意识障碍少见。因此其检测存在一定的难度,头颅CT作为常见的诊断方式已大量用于临床,但由于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因此在适当情况下患者行MR检测。现将我们收集的46例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病理,就其行CT及MR检测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研究患者共46例,其中男32例,女14例。平均年龄在31~75岁,其中有外伤史患者共24例,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共22例。病程平均8d~6个月。患者主要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四肢无力以及记忆力衰退等症状。28例患者采用了CT扫描,其中增强扫描为8例。18例患者行MRI检测。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在局麻下行手术钻孔引流治疗,患者均已治愈。

1.2 影像器械准备

CT扫描采用GE公司的9000型CT机。其中扫描层厚度以及扫描层距均为10mm。电压120kV,电流200mA,时间0.1s,矩阵为512×512,增强扫描的患者均采用静脉快速滴注50%的泛影葡胺共80mL。另外,MRI检查使用GE Singna Contour 0.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层高5mm,层距5mm,矩阵为512×512,采用自旋回波技术。行横断、冠状以及矢状面成像,T1WI加权(TR/TE500/20ms),T2WI(TR/TE4000/117ms),其中矩阵为256×25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 0统计软件。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2×2的配对设计,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化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检测

所有的46例患者中,单侧血肿为32例,双侧脑部血肿为14例。在所有的28例CT平扫中等密度血肿6例。高密度血肿4例。低密度血肿为9例,混合密度血肿为9例,且混合密度血肿患者CT表现现实片状高密度影夹杂,其中5例表现为低密度影在上、高密度影在下,中间夹杂液平面。此外,5例等密度血肿患者CT增强不能显示明显,仅仅表现患者大脑皮质层增厚,患者皮髓质交界区内移以及占位征象。

2.2 MRI检测

本组共18例患者行MRI检查。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MRI具有短T1加权特征,其中MRI中T1加权像上均为颅骨骨板下清晰可见的条状或者新月形高密度信号影。而T2加权影像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极高信号影,具有显著T2特征。MRI显示所有病例血肿均有不同成都的占位,MRI的患者均作出正确诊断,见表1。

表1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MRI成像确诊率

结果显示MRI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

3 讨 论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 最主要原因是颅脑外伤,脑萎缩和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1]。中青年患者常需中至重度的外伤方可导致本病,而老年人因动作迟缓、行动不便等原因易于跌倒,且轻微的外伤就可引起重度慢性硬膜下血肿。颅脑外伤主要损伤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而出血。老年人普遍存在脑萎缩,可使蛛网膜下腔扩大,桥静脉相对拉长并充盈,增加了血管的易损性。脑萎缩还使颅腔相对扩大,当头部加速或减速运动时桥静脉易于撕裂或断裂而出血。老年人颅内压相对较低,一旦少量硬脑膜下出血则不易自行停止,容易形成血肿并产生包膜。包膜中新生毛细血管内皮又分泌过量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使局部纤溶亢进;加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易引起包膜新生血管再出血,导致血肿不断扩大。从而使得老年人轻微颅脑外伤易产生明显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而慢性硬膜下血肿作为神经科常见疾病,其占颅内血肿10%。由于患者外伤史不可靠等情况,部分患者否认有外伤史,能提供颅脑损伤史的仅仅只占70%左右[2]。此类患者的确诊率往往不高,目前确诊的诊断方式为CT及MRI检测。

头部CT或MRI检查是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具有简便、安全、可在短时间内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数目等优点[3],对于脑血管造影难以同时显示的两侧性血肿,CT检查能准确地诊断。当CT及MRI显示的血肿为等密度时,可增强扫描或作MR检查。既往慢性硬膜下血肿行CT检测中显示较多见显示为等密度影、高密度影、低密度影以及混杂密度影4种表现[4],而老年患者显示等密度者较中青年多[5]。因此,应注意脑室系统受压和中线结构移位等现象,并进一步行MRI或脑血管造影或强化CT检查以确诊。经过我们实验研究发现。CT平扫中等密度血肿6例,高密度血肿4例,低密度血肿为11例,混合密度血肿为25例,且混合密度血肿患者CT表现现实片状高密度影夹杂,其中5例表现为低密度影在上、高密度影在下,中间夹杂液平面。在所有的CT检测病例中6例等密度影患者未作出正确诊断,其余均诊断明确。而18例患者行MRI检查。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MRI具有短T1加权特征,其中MRI中T1加权像上均为颅骨骨板下清晰可见的条状或者新月形高密度信号影。而T2加权影像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极高信号影,具有显著T2特征。MPR显示所有病例血肿均有不同程度的占位,MRI的患者均作出正确诊断。作者任务主要由于MRI中多参数成像原理,其中提供的信息量以及图片层面远大于CT,且其具有多方位成像有点,对组织占位的显示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CT。因此,我们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可行CT检测出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等密度影显影患者可行MRI检测。本实验为临床治疗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 Nakaguchi H,Teraoka A,Suzuki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fication of CSDH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architecture and hematoma contents[J].No Shinkei Geka,2003,31(6):639-646.

[2] Asakawa MG,MacLillop E,Olby NJ,et al.Imaging diagnosis-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 with a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J].Vet Radiol Ultrasound,2010,51(2):155-158.

[3] 刘玉光,朱树干.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的慢性硬膜下血肿[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5):360-362.

[4] 叶红星,鲍光明,刘群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03,8 (5)291-292.

[5] Yu GJ,Han CZ,Zhang M,et al.Prolonged drainage reduces the recurrence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J].Br J Neurosurg,2009,23(6):606-611.

猜你喜欢

硬膜低密度高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