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0-04-20陆仁华

化学教与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法制化学教学

陆仁华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江苏淮安223002)

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陆仁华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江苏淮安223002)

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法制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正确的观念与意识,明确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化学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1.化学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密不可分

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腐蚀性、毒性等物质很多;涉及大气污染、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污水处理方法、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等污染事件原理分析与对策;涉及到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国家法规要求,一次性快餐盒、方便袋的卫生标准,新装修房屋中常会有的超标物质——甲醛,工业酒精为何不能勾兑白酒等。这些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生产中的法制紧密相连。化学教学中如能联系实际案例适时地切入法制教学,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德才兼备人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法制素质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真正的人才必然是专业能力与法制素质二者同时兼备,才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有效的社会贡献。反之如果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法制理念,那么教师的化学专业知识方面的“传道解惑”最终无疑是为犯罪分子添上了罪恶的翅膀,当今的许多高科技犯罪,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化学学科教学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同时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懂得以法律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起到预防、减少甚至杜绝违法犯罪的效果。

3.建立和谐社会的保障

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依法制国,国民法制素质、法律意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进程的重要杠杆。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而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呈低龄化、严重化,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提高青少年一代的法制素质,预防违法、远离犯罪,造就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主动渗入法制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应有的责任。

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化学是法制教育的隐性课程,但依托化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教学材料,抓住适合的契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就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

1.进行人身安全等法律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时常发生,危害自己甚至累及他人。生命意识、安全意识教育时刻都不能放松。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要教会他们如何避免伤害,学会自救与救人,避免有意或过失犯罪。为以后走上社会进行安全生产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一些危险品,如易爆炸、易燃、易挥发,有刺激性、腐蚀性、放射性及剧毒性,在对这些物质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性质,更要教会学生在生产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贮存、运输这些物品,熟悉易燃物、易爆物、剧毒性物品的常见标识。严禁就地排放易燃易爆物料及化学危险品。如金属钠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把用剩的钠随便仍到水池中,立即就会发生爆炸。在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时,讲述了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不慎被洒上浓硫酸,不能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是违法犯罪行为。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误触法律,遗憾终生。

在学习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爆炸概念时可适时联系2010年“2·26”广东烟花爆炸事故,普宁市军埠镇石桥头村村民杨某非法燃放烟花,引爆家门前堆放的烟花,造成21人死亡,48人受伤。两名涉嫌肇事人员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肇事责任人已先行交纳事故处理费800万元,事件目前仍在处理中。这个案例警示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安全意识不强,最终可能导致血的代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从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后果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对法律产生一种敬畏。

在学习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时,特别强调点燃之前一定要进行验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结合案例2009年11月21日黑龙江鹤岗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事发时井下作业人员528人,共造成108人遇难。爆炸事故暴露通风系统复杂、抗灾能力弱、应急预案不完善等问题,反映出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是一起责任事故。

教材中其他可结合进行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列举如下:

灭火器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磷必须保存在水中隔绝空气以防止自燃实验室的药品不能用手摸,不能口尝,也不能私自带出实验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菜窑、薯窑要进行灯火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加油站等特殊地方严禁烟火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扑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给试管中液体加热,首先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其次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以防液体飞溅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人身伤害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决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制取有毒气体要在通风橱中进行_______________闻气体气味应该用招气入鼻法,仅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_

2.进行环保等法律教育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热点问题。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规范学生行为,废弃液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中,因为化学废液情况复杂,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含有重金属离子、有的是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应根据具体情况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也可同时联系社会现实中水质污染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如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导致水源水质被污染,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造成经济的巨大损失。

在学习水资源内容时,分析“节水标记”的寓意,呼吁学生“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浪费水的行为?如何节约水?应怎么做?同时,通过“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赤潮”和“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泄漏事件”等案例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和植物营养物质的污染,以及石油污染都严重的违背了《环境保护法》、《水法》。污水处理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主要有混凝法、中和法、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社会生产用水中不应盲目追求GDP的增长,目光短浅而忽略科学发展,常常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这样让学生产生爱水、惜水意识,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打下基础。

结合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引起空气污染、酸雨导致建筑物桥梁雕塑的损坏,土壤酸化,氮氧化物导致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等,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宣传。从介绍《京书议定书》的目标“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气候表明目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亟待解决的紧迫性、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消费。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有趣又易于接受说教,从而在心中植入环保的“基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理念和绿色化学意识,了解产生污染的原因、防治污染的方法措施,并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3.进行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等法律教育

苏教版选修3《化学与生活》的“食品添加剂”的学习中,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即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方法、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等要符合国家标准。严禁将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当作添加剂使用,或者超量使用添加剂等。结合《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适时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介绍引起大头娃娃和肾结石的添加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不法分子以三聚氰胺和麦芽糊精为原料,研制出专供在原奶中添加、以提高原奶蛋白检测含量,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危害。

学习乙醇、甲醇的性质与用途时,适时列举不法分子利用工业酒精制造劣质假酒,发生中毒事件屡屡发生。而食品卫生法中明确规定严禁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有毒,饮用后能使人视力降低、失明,严重的可使人中毒致死。类似的案例有酒店的地沟油食用问题、霉变的过期大米加工消售、吊白块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明矾粉丝问题,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也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消费者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通过图片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同时,在乙醇的教学中,指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如果过度酗酒,会引起神经麻痹,反应迟钝,自制力下降,无故寻滋闹事,导致违法犯罪。尤其不能酒后驾车。适时介绍2009年南京张明宝醉酒驾车至5死4伤惨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联系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遵守《道路交通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中矛盾产生、激化导致违法犯罪,往往与个人人格的不完善、偏执、不善于协作、协条、沟通、不会换位思考有关。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分组实验,有意识地进行组织纪律性和协作性教育,积极为学生这方面的煅炼提供平台、创造机会。这里教师要借用绘画的布白艺术,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与磨合。

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道德不仅是人们信赖法律的客观依据,也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动力,没有道德的支持,法律便会陷于瘫痪。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工业上合成氨的教学中,教师顺其自然的谈及合成氨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他不懈追求与探索最终成功地设计出一套适于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这是具有世界里程碑意义的人工固氮技术的重大成就,给世界农业发展带来福音。人们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191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哈伯合成氨的杰出贡献,授于他诺贝尔化学奖。同样是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研制出军用氯气罐,一次战役中德军将上百吨氯气吹放至法军阵地,致使5千多人死亡,一万五千人中毒,哈伯遭到各国科学家的强烈谴责。从此各国竞相开启研制化学武器的先河,哈伯成为人类的罪人。聪明的罪犯比无知的笨蛋对社会的危害性大的多,而如今的一些高科技犯罪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失败。

苏教版必修1有关“碳酸钠性质与应用”中,教师可以穿插侯氏制碱法:中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1921年10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满怀报国之志回国创业,1926年生产出纯度为99%的“红三角”牌纯碱,并于当年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声誉,结束了当时由美、德、英、法等国垄断世界纯碱市场的时代。在抗日战争期间,研究条件十分艰苦,侯德榜在索尔维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制碱新法——“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利用率,降低了成本,被人们称为“侯氏联合制碱法”。这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民族使命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应该寻求公平与正义,应为人类的自由、和谐作出努力和贡献,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必修3“生命的基础——蛋白质”的教学中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激励学生爱国主义热情,赞赏化学对生命科学作出的贡献,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树立大局意识

当前应试教育制度和学校对教学的考查项目导致教师更看重显性的纯学科成绩,而对隐性的、长期性的学生素质的提高无暇过问。这一方面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科学的精神,战略的眼光,合理设置学校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积极引导教师全面教学,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站在更高视角: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人文教育角度、素质教育角度出发,以负责任的态度在学科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融入法制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要提高法制意识,加强法制修养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如果教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就很难在化学教学中自觉主动地融入法制教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教师了解法律知识,提高这方面的修为,才能信手拈来把法律知识和化学知识融合,找到更适合的切入点,春风化雨,而不是为了宣传法制而生硬拼接。

3.要讲究方式方法,基于化学,联系实际

化学教学实践中,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法制教育常常不是独立呈现,而是以具体的化学知识、技能、注意点为载体,形式常常为“什么具有哪些特性,应用时注意什么,若不这样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种后果应如何处理”,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正反面案例,如报纸、期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关于瓦斯爆炸、化工厂危险品泄漏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将法律知识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与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与科学人生观相结合,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法制意识和水平。

总之,科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知法、守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建构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学生法制意识的提高不是某一门学科的责任和义务,各门学科均要适时、适度的渗透,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科学素质、具有战略眼光、遵纪守法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尖端人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姜建文.试论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化学教育.2009,(11):8、34

[3]乔中云.科学教学的人文情怀[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2):13—14

[4]史靖华.谈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安全教育[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3)

[5]周学良.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的尝试[J].教师论坛,1998,(3)

1008-0546(2010)08-0017-04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08.007

猜你喜欢

法制化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奇妙的化学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