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2010-04-10王雅文吴家明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寄宿制关怀儿童

王雅文,吴家明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教研部,哈尔滨 150040)

如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王雅文,吴家明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教研部,哈尔滨 150040)

改革开放掀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潮,“民工潮”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必然结果。“民工潮”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农民工在外地居住时间越来越长等特点。大部分农民工则选择把孩子留在家乡,使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诸多问题显现,迫切需要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正视和逐步解决此类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

蔚为壮观的“民工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大部分农民工出于无奈,选择把孩子留在家乡,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毋庸置疑,由于农村整体经济相对滞后,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不够,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脱节,父母外出导致隔代教育弊端的凸显,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普遍存在亲情失缺、安全失保、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品行失范、心理失衡等。正视和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关注这批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研究他们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探究如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利益、亲情恢复、身体心理健康、生活水准的提高及安全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关怀。

一、政府层面:要实施对留守儿童人文关怀上的法律保障和政策倾斜

由于农村整体经济相对滞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加之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不够,引发出的一系列让人始料不及的社会问题,事关重大,政府必须在人文关怀和政策倾斜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要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从儿童利益最大化和儿童利益优先这一国际社会有关儿童权益保护的基本理念出发,严格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确保广大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要关怀促进留守儿童健康进步,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要使留守儿童在和谐的环境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更把“受教育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什么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教育法》第 9条第 2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无限关怀。

其次,要积极促使留守儿童向流动儿童转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学业利益、亲情恢复、健康保障、生活水准有很大益处。考虑到中国社会的运作特点,政府往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由政府出面推动此事势在必行。

最后,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或在学校中推广“寄宿制”,这也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希望把孩子寄托在寄宿制学校接受监护。

二、学校层面:教育功能多样化,推进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育功能多样化。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的功能便突现出来,学校教育的负担自然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承担了更重要的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留守孩子在情感上不独立,容易犯过失,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学校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换学校以往的单独教学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正面引导教育,转变过去以防范为主的教育。加强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的做法,着重加强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既要教他们成才,更要教他们做人。多开展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集体,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品质。在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留守儿童健康的人格。

2.加强学校情感教育,营造亲情校园文化。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二家庭”,在孩子父母外出务工以后,父母与孩子的空间距离远了,孩子自然而然地对具有同样权威的教师产生了向对父母一样的依恋之情。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校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管理班级纪律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同时班主任基本上是和学生朝夕相处,学生的思想波动和行为变化班主任都能觉察到。班主任要像父母一样地对待他们,以一颗爱心去温暖他们,感化他们,教育他们,及时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农村地区,可以考虑配置一些富有责任心的保育员。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觉到像在家一样,甚至胜过在家的感觉,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3.建立顺畅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联系。留守儿童所在学校要和外出务工的父母积极沟通,经常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留守儿童家长,尤其是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的父母。学校要在春节期间,对回家过节的农民工家庭进行全面家访。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日常表现档案,其内容应兼顾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并为建档工作做制度上的安排,档案应交由外出务工父母及时阅读并反馈。教师将觉察到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进步、心理变化、体能发展、思想变化等多方面信息汇总,力求让外出务工父母全面、立体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情况。要设置“亲情话吧”,加强孩子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积极地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系,指导他们关注孩子放假期间的安全、行为和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4.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的儿童群体效应。留守儿童参与普通儿童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寄宿制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与同学交往、学习和共同生活的机会,使他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彼此相互影响。他们都是同龄人,在人生经验、社会阅历、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都相差不大,在一起可以相互倾诉和劝解。调查中发现,住校的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有几个非常要好的同班同学,他们吃饭、玩耍和住宿都在一起,形影不离。关系要好的同学,甚至会在放假期间,邀请家住较近、关系较好的留守儿童到自己家一起复习功课、生活,使其享受到和非留守儿童一样的家庭亲情。

三、家庭层面:改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

家庭关爱至关重要,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样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外出务工以后,一定要主动通过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利用电话、书信和子女进行情感交流,亲子互动,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使孩子感到父母虽不在身边,可心里是牵挂着他们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业情况,孩子的思想状况、情感状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都应重视。双双外出务工的父母更要谨慎地选择监护人,要把孩子寄托在富有爱心、责任心,甚至懂一点教育知识的亲戚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可以委托学校教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不能让孩子处于一种没有人监护的放任自流状况,否则,对孩子是极不负责任的。

另外,学校关爱不能完全替代家庭关爱。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虽然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负责教育,但他们同样需要家庭的帮助和关爱。因为父母亲情是最宝贵的,是无可取代的。农村父母最好不要双方都外出务工,起码要留一个人在家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作好子女平日的看管、监督和引导。对于“隔代家长”来说,应该自觉学习新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一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二是不要溺爱孩子。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不合理的就坚决拒绝。在生活上,对孩子不搞特殊化,适当渗透点挫折教育,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坚持正面教育,用生动的语言和故事感动孩子,发现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就及时表扬。作为“漂流”一族的父母,不管压力有多大,工作有多忙多累,都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尽量给孩子多打电话或写信。当孩子从学校放假回家的时候,往往也是最想享受亲情的时候,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或者长辈在家,孩子会感到家的温暖,仍然能够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而如果父母双双外出,他们回家以后没有任何亲人,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

四、社会层面:全方位地关爱留守儿童

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文化、宣传、农业、公安、民政等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和全力推动,需要社会各方面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研究,需要妇联、共青团以及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社区等组织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首先,社会各界要把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问题摆上重要日程,组建村 (居)管护网络,明确有关部门的任务和责任,给予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大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规模,扶持专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力量办学,在城建规划中加快建设农民工公寓或廉租房,为儿童能在父母身边生活、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发挥社会各界妇女、志愿者队伍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形成整个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体系。

其次,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通过社区培训家长或者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为这些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

另外,公安、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对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净化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此外,要充分发挥农村各级妇联组织联系家庭、联系儿童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要求各级妇联把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作为妇联开展未成年人关爱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村地区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1]王唯,王东宇 .影响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

[2]叶敬忠,等 .关注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3]周宗奎,王晓军,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4]范先佐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4).

C913.5

A

1008-8520(2010)05-0091-03

2010-08-10

王雅文(1951-),女,吉林公主岭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赵延民 ]

猜你喜欢

寄宿制关怀儿童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