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化与分层: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

2010-04-10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思潮分化

涂 小 雨

(1.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2.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 450002)

·党建园地 ·

分化与分层: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

涂 小 雨1,2

(1.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2.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 450002)

十六大以来,随着社会分层加剧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价值观领域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这表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风险。

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社会分层;利益分化;价值多元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分化与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

利益分化,是指由于社会结构性变革而使得一种既定的利益关系发生重组,并进而引起社会成员的既得利益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利益差距迅速扩大的过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

1.利益格局不断调整

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深化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过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通过利益差异激励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性,以此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打破了旧体制下无差别的利益分配格局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均衡状态,使原有的利益主体不断分化,并使社会利益基于一种新的分配原则而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迅速地实现着重组。中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使我国的利益格局处于不断调整与变动之中,旧的利益格局已被打破,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建立起来。在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社会阶层,由于掌握了较多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在利益的博弈过程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而成为了强势群体,而另一部分社会群体则因手中社会资源匮乏而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沦为弱势群体。

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和变动,导致利益格局日益复杂化。一是利益单元逐步向个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过去社会结构很单纯,利益群体的表现形式也简单,大多是一个阶级形成一个利益群体。现阶段利益群体的表现形式复杂多了,不仅有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合资经济和混合经济等不同的经济利益群体,而且在同一种经济形式内部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例如在公有制经济形式中,就有国有企业工人群体和集体企业工人群体等,就是在同一企业内部,工人群体也存在着脑力劳动者群体和体力劳动者群体。二是与利益主体的个体化、多元化相联系,各利益主体在利益追求的内容和目标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过去主要强调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融合以及个人之间在利益上的一致性,竞争较小。今天,当人们把个人和家庭的利益、群体利益放在优先地位,而利益资源又非常有限的时候,个人与整体之间在利益追求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2.利益差别不断拉大

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动逐渐加快,利益差别也被不断拉大。

世界银行《2000/2001年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198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 0.288,到了 1998年则上升为 0.42,高于东欧大多数转轨国家和西欧许多高收入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0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基尼系数为 0.45。其中占人口 20%的最贫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占人口 20%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 50%。这一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比较接近。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到 20世纪末,中国居民基尼系数约 0.40~0.42,其中城镇居民约 0.295~0.297,农村居民约 0.336~0.33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于 2004年初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 0.454,比 1995年的 0.437高出 1.7个百分点[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严重,利益差距十分悬殊,并且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如果将利益分化过程中的非法和非正常的收入计算在内,利益差距将会更大。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我国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 10%家庭的人均收入差距约 31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的人均收入差距约 55倍。”[2]我国垄断行业的工资是平均值的 5倍,同一行业内部,最高与最低的收入相差也在 10倍以上,就全国而言,最高的个人年薪高达1 300多万元,最低的年收入不到5 000元。

3.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 GDP处于1 000~3 000美元阶段的时候,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别扩大,贫富悬殊,是一个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的高风险时期。我国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利益关系的调整、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重组、改革和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目前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由于贫富差距拉大会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贫富矛盾也就成了当代中国诸多矛盾冲突中居重要位置的矛盾冲突。对贫困者而言,贫富差距拉大,已经在由工人、农民等劳动者组成的社会主体中引起强烈不满,特别是那些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和失业工人,在高收入者舒适的生活和优越感面前,心理更是充满失望和愤懑,有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和受挫感,有的甚至产生了仇富心理,并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调查表明,社会最高收入层和社会最低收入层之间逐渐形成了两个十分对立的利益群体,中国社会事实上已隐含着很严重的贫富矛盾,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可能导致某些较为激烈的冲突。

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利益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导致利益冲突频发。在利益分化的过程中,谋利是利益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每一个利益主体总是力图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份额,总是在极力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同时又千方百计地去争取更多的预期利益。于是,利益格局中的弱势主体力图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打破不平等的利益格局;利益格局中的优势主体则竭力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继续不平等的利益格局。在这种利益较量中,一旦一方利益主体的行为对另一方利益主体构成直接威胁时,利益冲突便成为现实。利益分化越严重,矛盾冲突越突出。这种利益冲突成为当今社会矛盾产生的内在根源。社会利益矛盾的关联多极化、复杂化,导致在转型期一点小事或一个小的矛盾都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矛盾,造成一系列的后果。首先,利益冲突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其次,利益冲突呈现异质化的特征;再次,利益冲突的解决呈现复杂化趋势。

二、社会分层加剧与社会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中国的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的“两阶级一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分化。从农民中分化出了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中的新成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和民办企业单位中的经营管理人员,也从原来的两个阶级中分化出来;原来的知识分子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各种企事业单位中的办事人员,在新的劳动关系下获得相对独立的新社会角色和社会经济地位。

1.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趋势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时期决定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政治性、制度性或行政性标准逐渐为一些新的因素所替代,职业分化、收入差距扩大和资产私有形式的出现促使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晰。

对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当前学术界主要有这样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孙立平为代表的“断裂化”观点。他认为,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的社会分化导致了一个“断裂社会”的出现,其表现形态为:整个社会分裂为相互隔绝、差异鲜明的两个部分——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经济财富以及其他各类资源越来越多地积聚于上层社会或少数精英分子手中,而弱势群体所能分享到的利益则越来越少,从而形成与上层社会相隔绝的底层社会。二是以李路路为代表的“结构化”观点。他认为,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但是社会分层的秩序、社会分层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关系被延续下来。在当代中国社会,社会经济差异已结构化,或者说阶级阶层结构稳定化,而且阶级阶层结构还将被延续下去。三是以李强为代表的“碎片化”观点。他认为,当前的社会分化是一种多元的、相互交叉的分化,它并未导致界线分明的阶级或阶层,当然更不可能出现“断裂社会”,最多出现一些利益群体,而这些利益群体在不同的分化坐标上是相互交叉的,它们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不可逾越的分割界线。传统的几大阶级或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被分化为许许多多的小群体,这些小群体如同一个个的碎片,而这些碎片并未显示出集聚为几大阶级或阶层的迹象。四是与“断裂化”观点完全相反的由陆学艺提出的“中间化”或“中间层化”观点。他认为,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中国社会逐渐分化出等级性的几大阶层,而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又导致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白领职业迅速扩张,从而向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上升流动机会,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社会中间层日益发展壮大,而社会底层和顶层都将缩小,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由“金字塔形”转变为“椭圆形”,即以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为主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尽管上述诸种关于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趋势的观点迥然不同,但是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社会阶层已经出现迅速分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社会阶层边界日益清晰

判断一个社会结构是否开放,就要看这个社会的流动机会和代际代内流动率的变化,尤其要看这个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是因为,开放性的社会应有通畅的向上流动渠道,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障碍较弱,人们进入优势地位阶层的机会较少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的向上流动机会的分配较为公平,社会阶层边界并不十分清晰。

单从总的代际流动率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似乎更加开放,因为这一时期的代际流动率明显比改革开放之前要高。但在另一方面,如果分别观察各职业群体的代际继承性,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其中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处于较高等级地位的职业群体或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阶层,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在经济改革开始之后,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同时,较低等级职业群体成员的子女进入这些职业群体的门槛明显增高。从这一角度来说,社会上层与社会下层之间的社会流动遭遇了更多的障碍,社会结构趋向于更加封闭。而与此同时,对于代际继承性最强的农业劳动者群体,情况也同样复杂。一方面,经济改革之前,农业劳动者的社会流动机会极少,而经济改革以来,他们的流动机会明显增多,他们有比以前更多的机会成为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员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但他们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办事人员的几率则下降。代内流动也显示出了与代际流动同样的趋势,社会上层 (优势社会阶层)与社会下层 (弱势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障碍似乎有所强化,不同的社会阶层显示出不同的流动路径和流动模式。这表明,社会阶层的边界正在明晰化,社会结构趋向于更加封闭。

3.社会阶层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转型向纵深拓展,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促成不可逆转的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的分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导致某些阶层利益的损失,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传统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社会地位受到威胁,不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提出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各种要求,在经济增长中被边缘化的社会成员面对不平等的分配也存在着“相对被剥夺”的离心情绪,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存在着社会心理失衡加大的倾向,原来隐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后的各种具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

总之,中国社会结构尽管已经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明显滞后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演进,两种基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不适应。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已经演进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社会结构还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种不适应、不协调,必然导致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价值分化与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趋势增强

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对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国内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在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

1.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在由原来单一计划经济结构向市场契约型的多元结构的转变过程中,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体结构呈多元化趋势,社会阶层的分化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迁。应当承认,社会价值观念由单一趋向多样化,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当代中国历史舞台,力图导引和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的不同的阶段上,中国社会涌现的主要社会思潮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拜金主义思潮、利己主义思潮,经济私有化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新左派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文化殖民主义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思潮、愚昧迷信、伪科学思潮,等等。十六大以来的新时期,中国社会涌现的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从文化价值形态上看,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还有西方文化;从公众的思想观念上看,既有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积极进步的价值思想观念,也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山头主义、享乐主义和为所欲为等消极有害的价值观念。

2.价值观的非主导化趋势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的更新与变革,因此,社会转型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价值观的转型过程。传统的价值观因丧失其存在的基础而变得不合理,从而退出历史舞台或被整合到新的价值观中。外来的价值观或因某些不适合本国国情而被拒斥,或因符合某些需要而被吸收。传统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乃至动摇,而新的主导价值观尚未确立,在此过程中必然有一个无主导价值观的时期。

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表明,任何政党通常都要维护和弘扬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以便说明和论证其在政治体系中进行领导的合理性以及体系本身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人们在价值取向、价值评价上感到矛盾、困惑以及不知所措,并产生普遍的心理焦虑和冲突,社会阶层心理的分化呈现出在社会常态期所少见的无规则的纷乱状态。在社会结构分化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利益群体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态度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使社会价值和社会意识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主体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认识、价值评价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通过群体心理反映出来,客观上使主流意识形态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功能受到削弱。

价值观的非主导化,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冲突,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上产生困惑、焦虑,无所适从。价值观领域的非主导化趋势是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正是这种非主导性,使人们产生了价值观比较、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导致了人们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徘徊,使得人们的价值观摇摆不定,或此或彼,甚至出现价值真空。价值观念的分化造成人们价值取向上的混乱,产生社会心理的疏离感、颓废感和无规范感。

3.价值观冲突的显性化趋势

差异是冲突的前提,冲突是差异的结果。由于多种价值观的并存,必然导致在价值观的各个层面发生冲突与碰撞。转型期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往往存在两种倾向:旧有价值观体系严重阻碍改革,新的价值观体系极不规范。社会转型使社会规范与价值导向紊乱,社会行为失范严重。

随着社会期望水平的提高,社会行为的利益动机明显得到增强。高强度动机推动的社会行为,更需要予以规范和导向。一般来说,社会规范确立社会行为的规则与标准,价值观念为社会行为提供意义与方向。那么,当众多的社会行为有内在的动机推动而没有明确有效的规范系统和价值系统加以约束和导向时,必然表现出无序、混乱或相互冲突的严重失范状态使价值观冲突呈现显性化的趋势。主要有,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计划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突和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

[1]杨继绳 .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56-57.

[2]王小鲁 .灰色收入与贫富差距[N].经济观察报,2007 -06-11.

D25

A

1008-8520(2010)05-0060-04

2010-06-08

涂小雨 (1976-),男,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那青阳 ]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思潮分化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