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七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研究

2010-04-10蒋光贵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蒋光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昆明 650111)

·党建园地 ·

党的十七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研究

蒋光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昆明 650111)

党的十七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重视把握新时期的特点和标志,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新指导思想,从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经验,执政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更加科学。

党的十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它昭示了我党对异域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加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不是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立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和方法的理论体系以某种方式变成中国式的东西,使其带有中国民族的特性,赋予它中国的作风和气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的是使马克思主义能适应中国的国情,按照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能动地改造中国社会。

党的十七大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

一、重视把握新时期的特点和标志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的西欧德国,当时,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在西欧许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入大机器工业阶段,同时,资本主义弊病日益暴露和经济危机不断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把握了这种时代特征。列宁深刻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正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和实践。毛泽东把握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邓小平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今天的中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大把握新时期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强调了改革开放是时代潮流,不可阻挡,顺之者昌盛,逆之者灭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洞察和把握,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道理。第二,强调了改革开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但同时又指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2]。这一分析,把时代特征、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统一起来认识是深刻的。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源于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这个主要矛盾又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3]这个认识是十分清醒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第三,突出了新时期特征的标志。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

二、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新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社会诸领域全面协调的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尺度;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只有实现了目的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想的目的;社会历史具有连续性,等等。

科学发展观既符合上述思想,又有新的发展并具中国特色。具体表现在:

1.发展观的科学化。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理论,是我们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依据。不但如此,在科学发展观看来,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强调,“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科学,就是讲的规律性,科学发展,就是符合上述规律性的发展。又好又快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又好又快在当代中国包含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涵。

2.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以人为本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关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和关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又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3.社会发展的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含了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均衡性、持久性和连续性等思想,而且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要求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要求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等重大问题。

4.方法的科学化。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要求: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实现良性互动。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既考虑现在发展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需要;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资源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看做辩证统一的整体,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把经济社会发展看做动态过程,深刻认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鼓励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努力实现均衡发展,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总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第二,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宗旨;第三,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第四,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第五,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依靠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变得思想上,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更加自觉,更加成熟,更加深刻。

三、从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经验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集中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报告认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因为,第一,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又立足中国的国情,这就把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当前具体实际任务结合了起来。第二,它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运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三,它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四,它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避免了对社会主义的僵化理解。第五,它进一步完善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报告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概括的特点是:第一,它体现了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更加自觉,更加成熟。大会认为,上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1]第二,它对理论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的认识更加自觉。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第三,它把理论体系的发展更加自觉地建立在实践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大会认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止,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

2.十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具体展开。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揭示了以下特点:它实际上阐发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超越于表面发展成就的更为本质的成就,第一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了起来,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第二个结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了起来,既整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又使社会主义充满活力;第三个结合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改善党的领导统一起来,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的整合;第四个结合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统一起来,避免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滞后性、局部性、微观性和不稳定性,使改革开放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现共同富裕;第五个结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统一起来,这实际上内含着报告提出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第六个结合把发展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统一起来,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起来;第七个结合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统一起来,使社会主义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在和谐中健康发展;第八个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统一起来,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互利、普惠、共赢;第九个结合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统一起来,使我们的事业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第十个结合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起来,这就使我们的事业的胜利有了根本的保证。

四、执政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更加科学

党的十七大认识到,我们党已经成立 86年,在全国执政 58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1]党的十七大使党的建设更加科学,表现在:

1.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主线。党执政后的建设主线是什么,有一段时间不是很清楚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1]这个认识是深刻的。因为,党的执政能力不强,就执不好政,所以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但是,党如果没有先进思想理论指导,不能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观律,就不能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先进性,就不能执好政。因此,必须将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在指导思想上、思想理论建设上、执政能力上、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上、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作风建设上的认识和规定方面更加科学、到位,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认识更加深刻,要求更加具体。

2.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观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来看,一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使命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联结点和相统一的具体化,是以往经验、现实需要和未来方向的结合。二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三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组织建设,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都呈现出新特点,我们党适时提出了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有利于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会形成党执政的最广泛、最稳定、最有活力的社会基础,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

[1]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07-10-25.

D220

A

1008-8520(2010)05-0052-04

2010-05-25

蒋光贵 (1963-),男,重庆梁平人,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那青阳 ]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