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10-04-05

对外经贸 2010年3期
关键词:辽宁文化遗产景区

宋 宇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目前,对于辽宁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来看,大都片面追求对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或偏重于经济效益的关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研究的思路还稍显单一,没有很好地将辽宁文化遗产现状和旅游经济开发与遗产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在阐述辽宁文化遗产现状的同时,立意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与环境生态等诸多角度出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一、辽宁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2004年7月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辽宁省有5处旅游区(点)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是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墓文化遗产的扩展项目)、五女山山城(为“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2002年11月通过的九门口长城文化遗产项目(作为长城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到目前为止,辽宁的世界文化遗产共有4项,包括6处旅游区(点)。1961年、1982年、1996年和 2001年我国又先后公布了五批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宁有35处历史文化遗产位列其中。

(一)文化遗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状况

辽宁经济较为发达,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但仍有不少景区配套设施不足,规划不合理,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查和游客心理分析,盲目跟风。例如一些旅游景点城市看到其他地方豪华酒店利润丰厚,就跟风建设,但当淡季客源不足时,酒店间为了争抢客源又进行恶性竞争,造成不良后果。还有的景区在住宿设施的管理上也有待于加强和规范。绝大多数的经营单位未达到国家星级标准,严重影响了辽宁省旅游资源的统一整合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遗产景区交通状况

地区交通便利,海空港沟通世界。桃仙机场、鞍山机场、大连机场、鲅鱼圈港、金州港等缩短了与世界各地的距离。辽宁还有密集的铁路、公路网,沈大、沈本、沈抚高速公路及修建中的沈锦、沈长、沈丹高速公路连接省内外很多中心城市。全省乡乡有公路,村村通汽车,便利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本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文化遗产景区大多位于城市之中及周边地区,交通条件良好,各类交通工具使用便利。

(三)旅游纪念品状况

辽宁旅游纪念品开发较晚,但发展很快,呈现出整体多元化特点,得天独厚的山、林、海、矿产及手工制品迅速走向市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景区的开发,相关旅游纪念品的出现迅速填补市场空白,并且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品种日益增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力带动和促进了本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辽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规划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统一性不够

一些景区在开发伊始规划不够科学,没有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盲目跟风而建,这样既造成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又因盲目竞争造成景区资源设施的闲置浪费。一些景区存在的“重开发,轻保护”或“只保护,不开发”问题尤为严重。

(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多元性差

辽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多样性差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经营目标单一、产品类型不够丰富、涉足领域相对单调等三个方面。要发展辽宁文化遗产旅游,走合理经营永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多元化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品牌旅游项目,从根本上加强辽宁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三)文化遗产景区经营管理相对粗放

辽宁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一直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大大制约了地区旅游发展的速度,损害了辽宁旅游的整体形象。极具代表性的问题有:(1)景区门票定价不合理。一些遗产旅游景区景点“门槛”较高,门票定价不合理,未达到经济价值与旅游价值的统一。以兴城古城为例,2006年初,兴城古城登城票价由原来的10元/人上调至15元/人,由于没有准确地将门票定价与景区旅游价值统一起来,使一些游客产生“登城难,不登城”的心理而放弃登城,既减少了收益,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2)对一些珍贵文物保护力度不够。随着近年来辽宁游客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游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也日益严重。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水分,使文化遗产受到侵蚀,许多洞窟、宫殿、古迹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更是加速了文化遗产的损坏。(3)盲目追求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单位只看重经济利益盲目追求游客数量的做法对文化遗产地造成开放性的破坏。

(四)旅游文化品位不高

目前辽宁的一些旅游景区旅游文化品位不高,充斥着一些低俗的旅游项目,对于景区的一些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没有加强其文化蕴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文化遗产景区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与文化内涵。

三、辽宁文化遗产开发原则

1.应正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不能否定旅游开发对于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保护而开发。

2.实现多元化发展,开辟文化传承的新思路;加强宣传力度与管理力度,结合创新思维,打造品牌旅游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利用文化遗产开发当代文化产品的同时要注意与文化遗产加以区分,以开发出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当代旅游产品。

3.开发要与保护同时进行,在开发中注意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这样就能很好地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续开发,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明确责权,“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加强文化遗产景区保护力度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

四、辽宁文化遗产开发策略

(一)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保护相互协调统一

首先合理规划,加强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先行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提供涵盖保护与开发思路、总体目标、阶段进展、保障措施、成果价值评估等方面,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动指南。科学的管理方法则是景区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其次开发与保护两者要有机地相结合。根据建筑部发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中对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方针的规定: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这是国家对文化遗产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态度。

(二)加强文化遗产景区的科学管理

1.正视门票问题。门票是景区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票收入在景区经济收入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科学研究表明遗产旅游者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因此门票价格只是调节高峰时期游客量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应当采取其它手段辅助调控。例如建立旅游预警系统,提前限量预售门票等。单凭门票价格调节,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却不能有效地控制客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涸泽而渔的做法将危及历史文物景区的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其保护成本也不应全部由旅游者来承担,只有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实现对历史文物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

2.提高遗产景区员工素质,改善服务质量。一方面,严格按照人员从业标准,吸收更多有文化,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文化遗产景区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顾客,打造高质量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加强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使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在岗位上得到提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遗产景区的文化水平,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3.加强文化遗产景区设施的保护力度。一方面,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负荷接待。任何一个国家的旅游区都是由核心区和旅游区构成,在文化遗产地面临强大游客数量压力的情况下,可运用分流核心区的游客人流等方法,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限制游客接触历史文物。如使用绳索和锁链防止游客进入那些容易因游客过多而受到损害的文物区域。另外,还可采取塑料或玻璃罩子罩住文物以防止游客触摸,损坏文物表面。同时对于一些名人故居和宫殿、古迹、历史博物馆等,可以采用让游客穿鞋套的方法加以保护。

(三)走多元化开发道路

1.实现产品类型多样化,创新和开发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丰富产品类型,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大连、葫芦岛等海滨城市重点要以海滨为中心开发旅游产品,与当地文化遗产景点相呼应。沈阳、辽阳、抚顺等城市要发挥地区优势重点开发和创新“清文化”和“满文化”旅游产品。

2.经营目标多元化,将由单纯的以利润为导向逐渐向兼顾社会责任转移,挖掘文化遗产景点自身历史文化价值和科教文化价值。对一些文化遗产景点实行免费开放,如增加故宫、三陵等景点的免费开放日,以增强人们对于满清文化的了解,起到带动文化传承的作用。

[1]何勇.旅游业: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2]余鲁.关注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发展研究,2006(5).

[3]王帆,赵振斌.新开发旅游地市场分析研究[J].旅游学刊,2008(4).

[4]刘俊,保继刚.三亚亚龙湾度假区开发管理模式研究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8(1).

[5]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辽宁文化遗产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摘牌』
“摘牌”
辽宁舰
某景区留念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