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教师对教材的宏观调控
——初中化学新教材的处理点滴

2010-04-04廖利称

成才 2010年4期
关键词:原子分子物质

■廖利称

浅议教师对教材的宏观调控
——初中化学新教材的处理点滴

■廖利称

教材是经过筛选的课程资源,教材的编写贯穿着特定的知识逻辑体系。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利用和处理教材。教师要本着把“体系”和“规律”两者有机结合的思想,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体现新课改“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一、教材处理注意打下伏笔,分散知识难点

教师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还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内容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目前的学习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和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

1.方法一:疑点适当后置。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说清道明。对于其中某些疑难点的突破可暂时搁一搁,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不大容易讲清变浑的原因(同理还有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比澄清石灰水好的原因),如将这些问题安排在学习溶液与悬浊液、溶解度之后去解决,那就容易多了。

2.方法二:知识预先渗透。与疑难点适当后置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从绪言课开始,在某些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学生若能逐步记忆积累就能达到分散“化学式书写”这一难点的目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督促落实到位。又如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要求作一般了解。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则可稍作加深:让他们分析课本上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的规律。为将来学习元素周期表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3.方法三:方法及时介绍。及时介绍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实验——“对蜡烛及燃烧的探究”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把实验观察的方法介绍给学生:首先观察反应物的色态,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养成也极为有利。

4.方法四:重视家庭小实验。对于教材中的13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以丰富化学活动课程内容,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开辟“第二课堂”,这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二、教材处理要注意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的目的。

1.旧知释疑。教材中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是处理教材时进行释疑的根本保证。学习“分子”概念时,“一种”两字的含义不容易讲透。原子概念建立之后,学生懂得了某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此时理解“一种”含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既然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个角度看,分子能原子也能,那么分子只能说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两字不能改成“最小”。又如,学生学习化学不久,就接触了“溶解”一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还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学习了“溶液”知识之后,可及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旧知识的不断释疑,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给学生带来溢于言表的心理愉悦。

2.新旧辨析。新旧知识点的辨析是一种集可能性、必要性于一体的处理教材的方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学习“元素”时,将其与“原子”比较;学习“氧化反应”时,将其与“化合反应”比较;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将其与“氧气的性质”比较;学习“燃烧”时,将其与“缓慢氧化”比较,等等。

3.前后串联。介绍离子化合物的形成时,回过头稍加追溯,就可发现它与前面的两个知识点——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宏观特征有联系。三点串联好后,知识点间的递进关系也就显露了出来: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生成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原因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通常是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等方式来实现的。及时对知识进行串联,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越攀越高,路越走越险”的积极向上的心境,使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为他们增添学好化学的动力。

4.构建知识网。教材中分散着许多化学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注意将这些“散兵游勇”及时归类,形成网络。介绍“离子化合物”时,要及时将“离子”并入“构成物质的微粒”这一网络中,让学生懂得:构成物质的微粒不仅有分子、原子,还有离子。酸、碱、盐的概念,尽管教材里是从电离理论角度定义的,与氧化物的定义角度不同(氧化物是从组成角度定义的),但也可以将它们并入化合物的分类网中,以便使物质的分类体系尽早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教材方式对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统筹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提高新教材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武汉市蔡甸区常福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原子分子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分子的扩散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