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生命幸福的学校文化整体构建的实践研究

2010-04-04范学英

成才 2010年4期
关键词:育才师生生命

■范学英 董 琼

追求生命幸福的学校文化整体构建的实践研究

■范学英 董 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逐渐成为高频词,不断为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所关注。的确,学校文化的内涵丰富且深刻,难以用某种标准或某个术语去评价或涵盖。出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朴素想法,我们更愿意把学校文化看成是学校成员在共同价值追求指导下的一次精神认同的回归,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一个脚踏实地实践的过程,它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直指师生生命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认为,追求生命幸福不仅是学校文化整体构建的实质,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真诚而美好的愿望。生命幸福的内涵是什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对师生幸福有重要影响?如何整合学校文化因素以增强师生幸福感?我们育才小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在从“和谐教育”“个性教育”到“幸福教育”的传承发展中,对以上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一、学校中生命幸福的特质

我们以为,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他们的幸福主要表现为生命的自觉意识得以唤醒、生命潜能得以开发、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得以成长或发展。对应地,教师的幸福主要表现为,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或发展中获得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成长。生命幸福在学校中具有如下特质:

1.丰富性

研究学校中生命幸福不能忽略这三个关键词:成功、成长、成才,它们是实践行动所具有的三重价值,同时也都关涉幸福。例如,学生通过参与某一教育教学活动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伙伴的帮助,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中还能获得经验教训,锻炼技能,获取新知,丰富阅历,充实心灵,这就是成长价值:成长的日积月累最终必然导致成才。就完成一件具体事情而论,成功显而易见,行动结束就能判断,而成才就来得较晚,需多年后方能见分晓。

2.体验性

幸福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心灵活动,从心理机制上来说,是一种“自然的”“内在的”存在。因此,追求生命幸福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应仅靠外在价值作为评价标准,更应该关注参与主体的内心世界、内在感知、内省思考,创设一种有意义的幸福体验场,解放师生思想,开掘生命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创造潜能,使教育满足生命的合理需要,凸显生命成长的幸福感,哪怕其间伴随泪水和痛苦。

3.过程性

在探寻学校中生命幸福的内涵时,我们应该看到,“幸福存在于人生的实现过程之中,一个人的生命力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健康张扬,其创造力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发挥,其潜能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实现,其幸福也就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增进学生的幸福体验还是培养他们幸福的能力,都不是孤立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而展开,与其说幸福是教育的目的,还不如说将幸福作为一种生活形式的内在要求,要让教育的过程成为一个追索幸福的过程。

二、把握师生生命幸福需要厘清几对关系

1.关于现实幸福与未来幸福

目前,就关注生命幸福的立足点来看,有两种不同的幸福论,一是目的论,二是过程论。前者主张教育的目的或结果应该是为了人的幸福(即为了受教育者将来的幸福),是为了幸福的教育;后者则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人们体验幸福的过程,是幸福的教育。我们认为,事实上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割,因为过程与结果是辩证统一的。我们不能完全脱离结果来关注过程的价值,也不能脱离过程来纯粹追求所谓的结果。就拿育才小学的办学理念“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来说,“美好的童年”追求的是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愉悦的学习生活、快乐的家庭生活,它强调学生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学校教育不能把这一过程变成痛苦的经历,而应该让学生在幸福中成长,体验到成长的欢乐;“坚实的起步”追求的是让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为未来的漫长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教育要促进生命的完整幸福,在学校生活中既要将生命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也要让师生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幸福,正所谓“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既要使生活其中的人感到幸福,也要使人获得一种活得更好的能力。”

2.关于教师幸福与学生幸福

教育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只有在教育中共同体验、共同创造,才能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共同受益于幸福的教育。当前,在教师群体中的确存在精神疲惫的现象,有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正在逐渐减弱。其实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的幸福应该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二者是相互关联的。詹瑜曾提出“幸福能力移植”说,认为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幸福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幸福能力,教师首先应成为教育幸福的享受者,才能以真诚唤醒真诚,以幸福唤醒幸福。育才小学每年教师节前夕,都要进行学生和家长广泛参与的“最具亲和力教师”评选,在我们看来,一位教师的亲和力绝不仅仅只是外显的亲和态度,更是一种执著于内的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不仅要用精湛的教艺,更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学生,用真挚的师爱全面关怀学生,进而由内至外自然散发出一种平和、淡定、从容的魅力。一位能让学生感到幸福的老师,一定是以其外在形象、内在涵养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直接对学生直接发生作用,一定是学生精神生命中闪亮的光芒,烛照孩子的现在和将来,也一定值得学生为之终生感怀与依恋。

3.关于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结构、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对学生的幸福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可能。基于生命幸福的学校文化整体构建的实践研究,首先要关注学校中的“每一个人”,育才小学在“九五”“十五”乃至“十一五”的全国整改委实验课题研究中,都将儿童“个性化”发展研究作为关注焦点。同时我们感到,用整体的眼光去审视与考量学校文化也是非常必要的,整体幸福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一是对象的全体性,即指获取幸福的对象不应只是少数学生,而是学校中尽可能多的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也不仅是学生群体,还包括教师群体和学校领导及后勤人员,让每一个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人都有机会得到全面、充分、可持续发展,都感受到最大限度的幸福。二是发展的全面性,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生命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教育看成是知情统一、身心统一、情志统一的整体性人格培育。三是过程的创新性,即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生命活力的最大发挥,生命潜能的最大突破,最终实现生命创造力的最大限度张扬。

三、实现生命幸福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

1.诗意栖居——让学生幸福的环境文化

幽雅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外在标志和物质载体。马克思也曾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育才小学在环境文化教育框架整体构想中,将学校环境规划为四个区域,分别为“儿童与自然友好区”“儿童与人文和谐区”“儿童与科技实践区”和“儿童与个性创造区”,从全面提升环境的审美品位和育人功能入手,营造了具有深厚思想内涵和高尚精神品位的文化氛围:一进校门,育才广场上大型雕塑“金鸟巢”便映入眼帘,九尊鸟巢呈花瓣状均匀环绕,厚重而不失高贵,精致而不失大气,碗状巢中蹲坐的九只嗷嗷待哺的小鸟,象征着莘莘学子在育才渴望求知与创新的美好愿望;育才广场中央花园里憨态可掬的南瓜与长颈鹿造型充满童趣,表达了儿童天真烂漫的美好天性;校门右边的“中华书法作品墨香长廊”,以木刻的形式记录下我国书法的发展史,漫步其间,浸染传统文化的韵味;楼道两侧,都是历年来艺术节上学生获奖的书画和陶艺作品,装裱后悬挂起来形成了廊道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生态鸟廊”是师生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喂食区域和鸟巢的设置,实现了儿童与自然零距离亲密接触;漫步于“四季华林”,感受春有海棠、夏有紫薇、秋有桂花、冬有腊梅的意境;蓝天下那绿色的标准足球场、红色的塑胶跑道让孩子们的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驰骋、飞翔;站在操场上抬眼望去,个性空间楼五楼的“天文观测台”傲然伫立,是学校建筑中灵动的文化符号,用意至深,内涵至美,看似静止,实则灵动,表现了学校文化的独特意蕴。“没有健康的价值追求的人必定是远离幸福的人,提升人的人生追求本身就是提升人的幸福水平的前提。”学校在环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力图将理想与信念教育渗透其中,如个性空间楼第一层命名为“蓝色大厅”,天空为蓝色海浪式,一群白色的海鸥正展翅翱翔,寄喻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愿望。楼梯转角处安放着古今中外名人雕像,学生在每一次与伟人的对视中达到精神的交会、心灵的契合。校史陈列室展现了这所有着近60年历史的学校的沧桑巨变,当学生从图片中看到曾经低矮的平房变成了现代化教学楼,校门前泥泞的小道变成了宽敞的马路时,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变化背后强大的精神力量。师生常年浸润于这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空气之中,自然涵养了“育才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校园成了学习生活的乐园和心灵成长的家园,也必将成为童年生活中难以忘却的记忆,成为师生诗意栖居之所。

2.共同欢愉——让学生幸福的节日文化

德克雷申说过:“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依偎着才能飞翔。”可见人这种群居的动物,如果远离了人群和伙伴,是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与幸福的。但是,这个本来应该最温馨最纯真的地方,这个寄托着未来社会的美好、希望的地方,同样存在着共同语言、共同价值上的危机……正像整个社会陷于拜金主义的风潮中一样,我们的学校目前正深陷于‘拜分主义’和市场主义陷阱中,甚至我们不能不怀疑,是不是只有分数才是我们学校师生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共同语言。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那就是虽同处一间教室上课,但由于缺乏同一目标贡献彼此智慧与才干的过程体验,产生了一种儿童彼此之间交往频率的递减、情感传递的疏离。多年来,育才小学坚持开展“传统节日”“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培育了颇具特色的节日文化。如学校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教育契机,开展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体验民风民俗等文化活动,让师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学校每年组织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和数学节等群体性参与的校园节日,让孩子们在节日中感受到节日欢乐,在共同阅读经典、共同解密科学、共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追溯共同的历史、寻访共同的英雄、找寻共同的文化符号,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的生活”。节日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有机会摆脱庸常的生活方式,搭起一座情谊的桥梁。当一帮孩子因为在体育节的足球赛中踢输了一场志在必得的球赛而抱头痛哭的时候,他们眼中的泪水稳固了彼此间的情谊,将一个群体融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这也许就是幸福的真意。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节日,是一个共同的时刻”。

3.减负增效——让学生幸福的课堂文化

今年初,“青少年成长状态”调查的结果让人揪心:繁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孩子们的睡眠时间,九成学生睡眠不足。调查表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他们实际上进入了另一个课堂,“双休”变“单休”甚至“不休”,更繁重的学习任务,更繁难的知识灌输,幼小的心灵被学习的障碍、竞争的失意折磨得无所适从。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学校很多时候的确感到力不从心,有时甚至也不自觉地加入其中,但是一个真正具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勇气从惯性力量中抽身,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建设性工作,就算无法全面扭转,至少可以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做出自己的努力。一直以来,育才小学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哪怕是在各方强大压力之下,也始终坚持不开办所谓的“奥数班”“尖子班”,而是将了解数学文化、培养数学思维、体验数学魅力的普及型数学教学落实于每一个班、每一节课的常规教学中。自2008年开始,学校在武汉市教育局提出的“减负”总体思路指导下,大力倡导课堂文化价值取向的三方面转变,即育才课堂价值追求,从“知识掌握”到“人格发展”,力图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科结构特点、思维特点,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美学意蕴,提升课堂文化品位;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方式,从“个体学习”到“集体分享”转变,改变现有课堂中存在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单向交流路径,形成师生间多维、立体式互动,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在课堂上的生存方式,从“照本宣科”到“激情创造”转变,倡导教师过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生活,特别是加强学科备课组建设,实现教研方式的三个转变,即(1)变“主题”为“课题”,将教研与科研二者紧密结合,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发现、筛选问题,进而确定研究主题;(2)变“接龙”为“沙龙”,逐步改变以往教研活动中“专家”“中心发言人”主讲的局面,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和而不同,实现教师群体的对话交流;(3)变“封闭”为“开放”,教研活动打破学科界限、校际界限,如语文、数学教研活动,邀请综合学科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本校教研活动邀请结对学校参加等。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智慧与情感共鸣,共同体验教育教学的乐趣和生命的无限幸福感。不由得想起,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到的一句话,“要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因此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起步。”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是远离幸福的,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起步距离幸福更近。

4.观照生活——让学生幸福的课程文化

现实生活世界是生命的真正根基。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命题“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必须融入生活,回归生活,用一种“教育性生活”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课程,是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实施的载体,是育人取向的直接表现。过去以知识传承为主的课程体系最大弊端是与实践分离,与生活分离。育才小学在课程文化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课程与师生的生活建立内在联系,如在“十五”“十一五”的整体改革实验过程中,学校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对国家课程进行精选、改造,对同一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重组、整合,而精选与改造、重组与整合的最初灵感和最终落脚点都指向儿童真实的生活。学校开发的系列校本课程读本(《阅读与积累》《SX开发》《艺术与欣赏》《综合实践》),因其贴近生活、指导性强,成了学生钟爱的读本、教师中意的教本和家长拓展的蓝本。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欣喜地发现,师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个性特长和独到见解都是构成课程资源的重要元素,如《狮舞龙腾》校本课程,最初是以赴美国夏威夷参加艺术交流活动为契机,在排演一同名节目的基础上,以我校体育组老师为主体,在常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个系列体艺特色课程。又如德育课程中《童军训练营》体验课程,让这群平常在父母怀抱中备受呵护的娇宝宝体验到集体生活中纪律的严明,在团队训练中获取的相互鼓励、彼此扶持的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因子渗透到意识深处。来源于生活,观照于生活,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以增强,自然乐在其中。

毋庸置疑的是,具有核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校文化是基于生命幸福的文化,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独坐书斋,而是彼此相拥;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不是远离幸福,而是让你与幸福靠得更近。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育才师生生命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王育才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育才中学
育才中学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兵书育才古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