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研究教法探讨
——谈谈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文章写作

2010-04-04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刘晓鸣

成才 2010年4期
关键词:位线教法梯形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晓鸣

教材研究教法探讨
——谈谈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文章写作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晓鸣

教师要搞好教学,离不开教学研究。研有所得,往往“发”而为文,这便有了通常提到的“教研文章”。教育教学类期刊设置的“小学教学研究”“中学教学研究”之类的专栏,就是专门刊载这类文章的。

“所谓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王敏勤《课标和教材很重要》)教材研究,教法探讨,做的就是这两件事。当然,课改至今,“教材”为何,“教法”为何,已远非传统的提法可比。无论布鲁纳“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布卢姆“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还是建构主义,认知教学,交往教学,发现教学,暗示教学……都已是“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的当下诠释。

显然,无论“教材研究”,还是“教法探讨”,最终都通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学生的“学”。所谓“分而言之,实为一体”,可作为两者终极实质的一个较好揭示。因此无论是实地教学研究还是抟思撰文,都不可能在两者之间有绝对的割裂,而只会有相对的侧重。两者互为参研,相因相成可能是内中的“常道”。以“学”为归宿,“教材研究,教法探讨”是必经的实行路径,而以此八字粗定一个“教研文章”的写作范围,与教研的要义庶几可符。

一、教研文章的选题。选题涉及到研究什么然后写什么,或者什么值得写需要再深入研究一番。从宏观上说,“研”与“写”当然得把握方向,“大”的方面要有一个清楚的观照。如课改有年,时下大家普遍关注怎样教才是“有效”的,怎样证明教得“有效”,怎样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是些“大”的问题。从具体可操作上来说,通常在回答教师们电询面询“写什么”时,我们还是多以“凡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类文章均可”相对。以实例看,下列“写什么”可资借鉴:《解读语文教材的“三读”》《“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诗词中景物描写鉴赏探微》《浅谈小学数学教材情境图的分类与教学》《对小说教学的一点思考》《对高中化学比较类问题的分析与教学》《浅谈巩固识字效果的几种方法》《略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与技巧》《培养有效听力是提高学习力的前提》《落实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实效》《用多媒体营造诗意课堂》《创设数学课堂情境应注意的问题》《如何上好高三探究式复习课》《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艺术》《引导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从以上文例我们可以琢磨出教研文章的大致特点:一实,实实在在,有实用讲实效,针对实际问题,探寻切实方法,是实经验,实体会,实尝试,实建议,实见地;二真,真实的问题,真实的研究与解决;三新,有点新意,有点特色,有点时效,有点价值;四精,不虚泛,不作长篇大论,不搞高头讲章,精实紧扎,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二、教研文章的写法。从以上举例及简析可知,教研文章在写法上“无技巧”,只要研究有得,有真材实料,思路梳理清晰,有序成文即可。古人有“有物有序”之说,放在写教研文章上正得要领。“物”指内容充实,“序”即为条理性、逻辑性。有了这两条,只管放手撰文。就具体的成文程序来说,先敲定一个准确、实在、有特点的标题,是颇关大局的一着。标题忌含含糊糊、语焉不详,不要文学色彩太浓、太虚泛,要锤文炼字,避免标题过长。教研文章的标题当然也讲“吸引眼球”,但那是靠标题的特点:好选题、巧角度、小切口、有新意、含智慧等等。标题既定,再为正文安排一个合理的“序”,有了“序”,顺“序”行文。一般的文序,是“一总几分”,即总起一段,提出问题,抛出论题,然后列出序号,拟定小标题,分几部分展开具体内容。如《解读语文教材的“三读”》一文,总起一段提出“要读懂一篇文章,并非易事”“语文教师要解读教材要读薄、读厚、读透文本”,然后分三大部分展开“三读”内容:(一)读薄教材,取其精要;(二)读厚教材,丰厚血肉;(三)读透教材,得其致用。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阐述(包括引文支撑)及相应的课例印证,全文两千余字,而内容丰赡。《引导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一文从课内转到课外,写法上也完全是“一总几分”式:总起一段先谈“语言积累”重要,顺势推出“怎样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呢?”然后分列三个小标题回答“怎样”:(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二)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三)鼓励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言。而《浅谈巩固识字效果的几种方法》一文在写法上则更为“撇脱”:总起寥寥数语引出“介绍方法”,然后以阿拉伯数字为序,列述数种巩固识字效果的好方法。总分成文,差不多是教研文章安排文序的不约而同的选择。至于文尾是否要“总之”一下,完全看需要而定,有话未完则“总”,文完意完则戛然而止无妨。教研文章的其他写法,限于篇幅无从提及,如前所言,只要有价值有条理,“写”无忌禁,唯文是衡。顺便要强调的是,中小学教师写教研文章不宜太长,提倡写短小精炼、结实有用、新鲜真切的“一页文”,期刊用一个页码即可排一篇文章,作者、编者、读者“皆大欢喜”。“一页文”即1500字左右,倘还需长点方能尽意,最好控制在3000字内。至于字数更多的“大块头”,宜转而打造成通常所说的“教科研论文”,而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了。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如:在梯形中位线(拓广探索)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而提出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学生回答出来以后,我提出问题: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学生讲出答案后,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学生作答,老师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

责任编辑 向保秀

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求证:MN∥BC,MN=(AD+BC)。接着,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优等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中等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我作引导。1.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检查学生完成情况。2.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让学生讨论后再去证明。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3.如图:在梯形ABCD中,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然后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4.如图,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学生答出:要证明点M是DE边的中点即DM=EM。我再问:要证明DM=EM,先要证明什么?学生答:要证明△ADM≌△BEM.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抽一位中等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板书后,我请优等生纠正。要求学习困难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接着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最后检查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我板书出学生所讲的证明思路,并作评价和纠正。这节内容通过分层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如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x2+4x+4;(2)25a2+10ab+b2;(3)(x+y)2+10 (x+y)+25;(4)(a+b)4-18(a+b)2+81。学生练习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做(1)、(2)题,尝试着做第(3)题,基础好的学生全做,老师及时点拨。

三、作业设计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后,布置了以下作业:

1.如图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D⊥BC于点D,DE⊥AB于点E,DF⊥AC于点F,试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本题主要检查等腰直角三角形概念和相关的性质,要求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掌握。

2.(1)画一个底边长为3c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2)求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面积;(3)将底边BC向两端分别延长至点E、点F,使BE=1cm,CF=1cm,试说明△AEF是等腰三角形。

本题(1)中主要检查学生的画图能力,要求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掌握;题(2)中主要检查学生能否灵活应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要求优等、中等生必须能自主解决;题(3)主要检查等腰三角形中“三线合一”性质的应用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要求中等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要能解决,而要求优等生能自主解决。

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六指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位线教法梯形
梯形填数
梯形达人
巧构中位线解题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巧证几何题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巧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题
梯形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活用中位线的性质解题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