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普外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2010-03-21劳海忠叶建文吴明东邓丽清

海南医学 2010年17期
关键词:不合理预防性抗菌

劳海忠,叶建文,吴明东,邓丽清

(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外科系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上抗菌药物在预防外科围手术部位感染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亦存在不合理应用现象,如无指征的预防用药、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等。药物应用过多、过滥,随之而来的是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已成为各级医院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我院 2009年 1月至2010年 1月 476例住院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本院 2009年 1月至2010年 1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 476例患者,资料均由病案室提供。其中男性 263例,女性 213例 ;年龄 12-75岁 ,平均 (45.2±10.5)岁 。

1.2 方法 填写《外科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情况(包括手术名称、手术日期、切口类别、手术持续时间,切口愈合情况)、用药时间(术前用药时间、术中有无追加药量、术后停药时间)、用药情况(抗菌药名称、用法用量及用药起止时间等)费用、预防用药效果(有无继发感染)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处置等。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参照《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评价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2 结 果

2.1 手术基本情况 Ⅰ类、Ⅱ类、Ⅲ类切口分别为 303例 (63.66%)、150例 (31.51%)、23例(4.83%)。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76例患者全部应用抗菌药物,应用率为 100.00%。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主要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为主,共435例(91.39%)。

2.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情况 见表1。I类切口术前 2 h内用药 191例,占 63.03%,24 h内用药 103例,占 33.99%;术后持续用药 2 d 33例,占 10.89%,3-7 d 96例,占 31.68%,超过 7 d 174例,占 57.43%。II类切口术前 2 h内用药 106例,占 70.67%,24 h内用药 39例,占 26.00%,术后持续用药 2 d 14例,占 9.33%,3-7 d 46例,占30.67%,超过 7 d 90例,占 60.00%。

表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情况[例(%)]

2.4 围手术期抗菌药联合使用情况 见表 2。I类切口预防用药最多,为 293例(96.70%,293/303),其中单一用药 182例(60.07%);II类切口预防用药最多,为 150例(100.00%),其中二联用药63例(42.00%)。

表2 Ⅰ、Ⅱ类切口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联合用药情况[例(%)]

2.5 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 Ⅰ类切口用药合理 89例(29.37%),不合理 214例(70.63%);Ⅱ类切口用药合理 55例(36.67%),不合理 95例(63.33%)。

3 讨 论

抗菌药物在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旨在于防止细菌侵入伤口或进入血液循环而发生继发性感染,但在使用时应注意品种选择和使用方法。目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较为普遍。刘永华等[3]报道,该院 2005年 3-4月间清洁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 98.85%,其中用药﹥ 3 d者占 90.96%,用药﹥7 d者占 53.35%,与本文基本相符。我院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亦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抗菌药物使用指征过宽 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手术有无污染或污染的可能,决定是否预防使用抗菌药,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菌药物预防的重要依据[4]。Ⅰ类切口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大多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本次调查中,Ⅰ类切口 303例中有预防用药指征的 130例,占用药总数的 44.37%。其中有 7例为患者自身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无指征用药 173例,占 57.10%。如无指征用药只会给患者带来菌群紊乱和经济上的负担。

3.2 药物选择不合理 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最常见的是葡萄球菌和肠道杆菌科细菌,前 3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2]。Ⅰ类切口手术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Ⅱ类切口手术以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为主,兼有革兰氏阳性球菌。Ⅰ类切口主要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选用第 1代、第 2代头孢菌素。Ⅱ类手术应预防手术部位或全身性感染,即需依据手术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应选用专属性强的窄谱抗菌药物。从本调查结果看,Ⅰ类切口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使用率为 21.45%(65/303),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用于预防用药属于用药档次过高。表明抗菌药的选择不合理。

3.3 预防用药时机和持续时间不合理 对于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时间是关健,适时的给药才可达到围手术台期预防用药的目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应术前 0.5-2 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即在手术或切口受到污染前或污染后的短时间内使用,这样才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的抗菌药物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细菌的有效浓度[5]。从本调查结果看,Ⅰ类切口术前 2 h给药 191例,过早给药 103例占 33.99%(103/303);Ⅱ类切口术前 2 h给药 106例,过早给药 39例占26.00%(39/150);另外,用药持续时间过长,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 24 h,个别情况可延至 48 h。从表 1中看,大多数超过 48 h,有的甚至超过 7 d。

3.4 联合用药不合理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大多无需联合用药。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适用于病因未明感染、混合感染以及特殊部位的感染。从表 2中看,Ⅰ类切口二联用药为 24.09%(73/303)、三联用药为 15.84%(48/303);Ⅱ类切口二联用药为 42.00%(63/150)、三联用药为 19.33%(29/303)。表明我院联合用药有不合理的地方。

综上所述,我院医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的误区,使用盲目性也较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教育,使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趋于规范,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1] 经 巍.普外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8)∶95-96.

[2] 何礼贤.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医院感染、耐药趋势与抗菌治疗[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29(2)∶65.

[3] 刘永华,祝洪珍,牛俊奇.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922-924.

[4] Elisabeth M,Franks,Danied J,et al.SurveillanceofantiMicrobial us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4,30(6)∶1 089.

[5] 王雨萍,朱雪立.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谈临床药学服务[J].天津药学,2008,20(1)∶36-37.

猜你喜欢

不合理预防性抗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
白藜芦醇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