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肠脂肪瘤11例临床分析

2010-02-09任黎许剑民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脂肪瘤脂肪组织结肠镜

任黎 许剑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 200032)

结肠脂肪瘤是少见的结肠良性肿瘤,其临床多无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检查也不易明确,因此诊断较为困难。本研究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3年—2005年收治的11例结肠脂肪瘤手术病例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加以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单中心病案、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993—2005年收治的所有结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1993—2005年我院普外科共收治结肠脂肪瘤患者11例,其中男性 5例,女性6例;年龄 34~85岁,平均59.1±14.6岁。

2.1 临床表现 11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临床症状,其中腹痛8例(72.7%),大便习惯改变3例(27.3%),便血3例(27.3%),表现为肠梗阻2例(18.2%),肠套叠1例(9.1%)。另1例为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结肠肿块,无症状。有5例(45.5%)在体格检查时扪及腹部肿块。

2.2 辅助检查 10例患者(90.9%)手术前行纤维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肿块,但活检病理诊断均为“黏膜慢性炎”。2例(18.2%)曾行CT检查,其中1例提示“结肠脂肪瘤”,另1例提示“肠套叠或结肠癌”。

2.3 肿瘤部位及大小 11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位于横结肠5例(45.5%),盲升结肠4例(36.4%),乙状结肠2例(18.2%)。肿瘤直径2.5~6 cm,平均4.1±1.3 cm。

2.4 治疗与术后病理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行右半结肠切除术(4例)、乙状结肠切除术(2例)、横结肠部分切除术(5例)。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黏膜下脂肪瘤。

3 讨 论

脂肪瘤是结肠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良性肿瘤[1],发病率仅次于结肠腺瘤,居结肠良性肿瘤的第2位[2]。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0.035%~4.4%[3-4]。发病年龄以60岁左右居多,女性多见[5]。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炎症刺激造成组织变性;②纤维小梁管周脂肪浸润;③结缔组织退行性变;④结缔组织进入脂肪组织化生;⑤局部脂肪组织淋巴液供应和循环发育不良致局部脂肪堆积;⑥垂体前叶及性腺内分泌激素异常导致局部脂肪组织发育异常;⑦局部脂肪组织代谢不完全。

结肠脂肪瘤最多见于右半结肠,其发生率高低按盲升结肠、横结肠、降乙结肠递减,约10%的病例为多发[6]。肿瘤根据其生长方式又可分为①腔内型(即黏膜下型):最常见,约占90%,肿瘤位于黏膜下与肌层间,常突出于肠腔内,本组11例均属此型;②腔外型(即浆膜下型):肿瘤位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也被认为是来源于肠脂垂;③壁间型(肌间型):很少见,肿瘤仅限于肠壁内,圆形或椭圆行;④混合型。肉眼见肿瘤切面呈黄色、质软的圆形分叶状肿块,表面被覆较薄的黏膜。肿瘤较大时可伴有坏死、溃疡形成、纤维化、炎症以及出血。镜下则表现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周围有包膜,与周围组织有明显分界。

结肠脂肪瘤的症状往往与肿瘤大小有关,一般认为肿瘤直径>2 cm时患者可出现临床症状,而直径3~4cm时约50%的患者会有症状,直径>4 cm则75%的患者有症状[6]。其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常见有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肿瘤较大时腹部可触及肿块[5],本组有10例(90.9%)的患者出现了临床症状,5例(45.5%)扪及腹部肿块。

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及CT是诊断结肠脂肪瘤的重要检查手段。钡剂灌肠主要表现为充盈缺损及“挤压征(squeeze sign)”,也有报道[7]认为用水灌肠效果更好,因为脂肪密度与其他软组织不同,脂肪瘤被水包围时其透亮度增加。

纤维结肠镜不仅能直观地发现结肠脂肪瘤,有时还是一种治疗的手段。在纤维结肠镜下脂肪瘤常为有蒂或无蒂的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或有溃疡或糜烂,常规活检往往不能明确诊断,本组有9例患者曾行纤维肠镜检查,其活检病理结果均为“黏膜慢性炎”。局部反复深取活检以及镜下出现“枕垫征(cushion sign)”、“帐篷效应(tenting effect)”及外露的脂肪组织形成的“裸脂征(naked fat sign)”等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2,6]。而浆膜下的脂肪瘤无法在内镜下看到,漏诊不可避免。

CT是诊断结肠脂肪瘤正确率较高的检查手段[1-2,8],其表现为肠腔内边缘清楚的等密度肿块影,具有特异性脂肪密度。而本组行CT检查的2例中仅1例明确诊断为结肠脂肪瘤,故CT诊断的正确率同影像学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由此可见,结肠脂肪瘤的诊断较为困难,本组11例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另外,本病的好发年龄与结肠癌的高发年龄相重叠[6,9],两者在术前往往难以鉴别。同时结肠脂肪瘤也常伴发结肠癌,国外有报道[9]伴发率高达30%,这也是结肠脂肪瘤诊断上不容忽视的方面。

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极少数黏膜下脂肪瘤因部分瘤体自行离断、脱落,并自肛门排出脂肪样组织。对黏膜下有蒂的单发小脂肪瘤(直径<2 cm)可考虑纤维结肠镜下电切,但有导致肠穿孔的危险。由于结肠脂肪瘤极少恶变且预后良好、术后很少复发,故对于较大的脂肪瘤也仅需行局部肠段切除,而腹腔镜下的切除术也已应用于临床。对于较小而无症状的结肠脂肪瘤可暂不治疗,但须定期随访。

1 Chiba T,Suzuki S,Sato M,et al.A case of a lipoma in the colon complicated by intussusception[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al,2002,14:701-702.

2 Ryan J,Martin JE,Pollpck DJ.Fatty tumours of the large intestine:a clinicopathological review of 13 cases[J].Br J Surg,1989,76:793-796.

3 魏强,许剑民.乙状结肠性脂肪瘤 1例[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5):792.

4 Adachi S,Hamano R,Shibata K,et al.Colonic lipoma with florid vascular proliferation and noduleaggregating appearance related to repeated intussusception[J].Pathol Int,2005,55:160-164.

5 Franc-Law JW,Begin LR,Vasilevsky CA,et al.The dramatic presentation of colonic lipomata:report of two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surg,2001,67:491-494.

6 Gordon RT,Beal JM.Lipoma of the colon[J].Arch Surg,1978,113:897-899.

7 Wolf BS.Lipoma of the colon[J].JAMA,1976,235:2225-2227.

8 Hara AK,Johnson CD,Reed JE.Colorectal lesions:evaluation with CT colography[J].Radiographics,1997,17:1157-1167.

9 Zhang H,Cong JC,Chen CS,et al.Submucous colon lip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3167-3169.

猜你喜欢

脂肪瘤脂肪组织结肠镜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癌旁脂肪组织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分析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