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毒性肝炎不同类型患者凝血及抗凝指标的比较研究

2010-02-01任瑞霞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凝血酶肝炎

任瑞霞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流动增加,精神压力也逐渐增加,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时有发生。肝脏产生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因子,检测凝血因子所参与的凝血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病毒性肝炎不同类型患者常出现凝血和纤溶的功能的异常。为此,本文检测病毒性肝炎不同类型患者凝血和抗凝系统的相关指标,探讨病毒性肝炎不同类型患者凝血抗凝系统指标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毒性肝炎不同类型患者共125例,其中男65例,平均年龄45.3岁。女60例,平均年龄46.1岁。均为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实验室、B超和(或)CT、病理确诊,诊断均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3]。其中慢性活动性肝炎组46例,肝炎后肝硬化组39例,重症肝炎组40例。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体检者,共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1岁,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空腹抽取静脉血1.8 ml,与浓度3.8%的枸橼酸钠抗凝剂0.2 ml混匀,立即2500转/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后检测。仪器为法国STAGOEVOLUTION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项目为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试剂均为原装配套试剂。

1.3 统计学方法 分析结果采用x±s表示,数据采用t检验。

2 结果

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与正常对照各项指标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病情加重,PT、APTT、TT、FIB时间延长,FIB、AT-Ⅲ结果降低。P<0.01,有显著性差异。

表1 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与对照各项凝血指标比较(x±s)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是解毒、多种酶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凝血因子除Ⅲ、Ⅳ外,其余12种因子均由肝脏参与合成,同时,肝脏也是已激活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物的灭活之地,在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3-4]。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功能的指标,APTT对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比较敏感。TT反映共同凝血途径。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它的降低是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的指标,其持续降低是预后严重的标志[3]。AT-Ⅲ主要在肝脏合成,少部分由内皮细胞产生,是主要的生理性凝血抑制物,占人体总抗凝活性的75%,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封闭许多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动中心,与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使凝血酶灭活。

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肝细胞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损害逐渐加重,同时伴肝细胞的缺血坏死,坏死越多,肝功能损害越重,肝脏蛋白合成能力越低,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AT-Ⅲ合成降低。同时,肝细胞严重损害会导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致使肝细胞合成羟基化酶减少或羟基化酶与其辅酶维生素K之间的反应减弱,因其体内各种凝血因子缺乏,造成患者处于低凝状态,容易造成出血。因此,观察患者凝血各项指标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肝功能的损害情况及对患者的治疗、预后、转归、疗效观察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吴孟超.肝胆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8-177.

[2] 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62-68.

[3] 吴效普,马法宪,张勇.七型肝炎[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13.

[4] 李琴,贾继东,王宝恩.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2):62 -63.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凝血酶肝炎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