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疆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0-01-07张俊萍

新校园·阅读 2010年11期
关键词:见解双语教育宏观

张俊萍

摘要:新疆自实施双语教育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推动和扶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就双语教育的本质、双语教育的激励机制、双语教育的评价体系、双语教育的人才培养、双语教育的政治导向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本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双语教育;宏观;问题;见解

双语教育是由英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很多,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给“双语教育”下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本文的“双语教育”指的是使用汉语和新疆少数民族母语作为媒介的教育活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1964年实行双语教育的尝试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们看到,在新疆比较偏远的地方,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在用双语授课,许多少数民族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汉语来交流、学习。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双语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影响到双语教育的实施效果和未来的走向。

一、立足传统、面向未来

新疆自实施双语教育以来,关于它的实质和最终目标的争论就从未停歇过。近几年来,广大的语言学家和教育界人士已敏锐的感觉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特征的语言,已经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衰退或消亡。

那么未来的社会,是存在一种语言,还是多种语言?是要求文化的一体化还是多元化?是需要民族的同化还是多元化?如何认识双语教育和由此衍生的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对双语教育所采取的对策。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深化对语言性质的认识。语言学家给语言下的定义是:“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人们表达其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眼睛……,由于语言文化的紧密关联,理解并把语言教育当作多元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

如果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那么世界上只存在一种语言就可以了,在语言中,由于它还承载着历史文化、人类智慧及情感的一些因素,这使得它成为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重要财富,也是它应加以保存的价值所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语教育的实质不是让少数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而是要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提高少数民族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未来的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学习包括汉语在内的几种少数的语言,以求获得信息的最大化,但未来的世界同样需要多元化的存在,我们还需立足传统,继往开来。

二、重视价值,发挥效用

为了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汉语,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把汉语学习的程度纳入到诸如升学、就业、评职称、公务员提升等等涉及到个人利益的考评体系中,在同等程度下,汉语水平较高的可优先录用。这种激励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汉语学习者的积极性,但这种利益的驱动发挥的效用是有限的。当一个学习者没有机会和能力去获得这些利益时,他的学习就失去了动力。尤其是对于那些远离经济发展中心的少数民族学习者。

那么,怎么样我们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汉语的持续的积极性呢?这就要从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的动机来说起。

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如为得到某种奖励或避免受到某种惩罚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就是外部学习动机,我们上述讲到的动机就属于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就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如学习者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在的因素会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比较重视外部学习动机的强化,由于想要谋求一个理想的职业、获得满意的物质生活,或拥有一个有前途的职位,学习者会因需要而学习,但这种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是来源于眼前的利益的,同时也是缺乏持久度的。

在实践中我们忽视了对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如果一方面,能让学习者认识到学习汉语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信息时代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桥梁,是满足于学习者未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少数民族学习者宣传汉文化的魅力,在学语言的同时,让双语学习者了解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不是把语言从文化中剥离出来,只是在简单的教授语言学习的技巧,以便于培养他们对学习汉语的兴趣,把学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进而上升到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从而让他们愿意主动地去了解、学习汉民族的文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能效果会更好。因此,如何促使学习者外在的要求、外在的力量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并使之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对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外在激励机制的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使他们懂得汉语所包含的人类智慧和人文精神,注重学习的实效。

三、关注理论,重视实践

双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主要靠学校教育。在学生中,我们发现,尽管有一些人的考核成绩并不低,但他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相对很差。也就是说分数和他的实际语言水平严重脱节。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新疆,大多数测试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方法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形式,就是国家HSK考试,也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查,考查的重点放在听和写(写汉字,而不是写作)上,说和读的能力不能反映在分数上。学习者对分数的追求,使得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努力去提高汉语的前两种能力,后两种能力严重被弱化。因此就会出现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学习者的实际能力的情况。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开始意识到现行评价体系的弊病,并在实际操作中,另外加入了实践的内容,这使双语学习者产生了更多的困惑,为什么有些社会机构不能认可国家制定的评价体系,为什么国家制定的评价体系和社会无法很好的接轨呢?

也就是说,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会竞争力,然而,考试和评价体系并没有合理的关注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迫在眉睫。

评价体系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教育的效果做出检验,而更重要的是它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种方向。目前,我国对双语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尚不成熟,评价和测试的内容偏向于主流文化的理论上的掌握,而忽视了双语学习者个体及所在地区和民族文化在观念上、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上对他的影响。

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明确三点:

第一,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运用更为科学的、多元的,而不是片面的、单一的,既关注理论的,又重视实践的的评价标准来对汉语学习者的能力加以考核。

第二,教育机构和社会机构应为学习汉语者提供语言实践的便利环境和条件,以便于汉语学习者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三,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学习者所得的分数不能全面地、整体地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我们不能为了分数而学习汉语,应在实践中着重提高汉语水平。

猜你喜欢

见解双语教育宏观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加强督导,让“双语教育”回归本源
电业局人力资源规划之我见
浅论语言能力与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澳大利亚沉浸式双语教育与我国双语教育区别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