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做一个平等的交流者

2010-01-07李沛宽

新校园·阅读 2010年11期
关键词:谈话心理班主任

李沛宽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为了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各种问题,有时需要找学生谈话。我们知道不同的谈话方式结果是迥异的,选择好合适的谈话方式,对谈话结果有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的班主任在与学生交谈中要学会做一个平等的交流者,采取不同形式的方式和方法去科学地解决问题。

一、班主任要了解和掌握谈话的特点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即谈话。班主任作为一个平等的交流者如果在谈话中能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谈话对象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时,根据需要,谈话的对象可以是学生全体,也可以是与学生集体组成小型的座谈会。可根据自己的教育目的选择最有效、最佳的谈话对象。

2.谈话具有目的性、有意识性特点。谈话的内容、方式要事先做好准备,谈话应有明确的中心,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要提的问题、要求以及谈话对象对所谈问题的认识水平、心理状态等,都应有所了解和掌握,做到有的放矢,以便取得预期的效果。

3.谈话要以倾听为主,鼓励学生多谈。围绕中心议题,要多让学生叙述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即使学生的谈话离开了班主任需要了解的话题,也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而是要有兴趣地、耐心地听下去,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4.要保持最佳的谈话距离。与学生谈话时应保持适当的距离。美国科学家萨默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两个人能轻松谈话的最佳人际距離不超过1.1米。运用到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上,这种近距离谈话一方面能使学生准确获取班主任输出的爱生之情,利于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谈话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便于班主任有效地控制学生情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在谈话时流露出来的表情。

5.要始终充满信任和期待。面部表情是非语言交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输出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特定信息,准确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个别谈话时应做到:目光中饱含深情,微笑中流露出热爱,态度中蕴藏期待,表情中充满关怀。

良好的沟通方式,不仅能够拉近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从根本上更会提高教学效果。

二、班主任要学会谈话的方式

1.平等协商式谈话

作为班主任应该以尊重、平等、亲切的态度,协商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谈话。有的学生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性格倔强,脾气暴躁,感情容易冲动,采取别的方式往往导致班主任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同班主任冲撞起来,用协商式与学生谈话可以消除其成见,排除师生间传递信息的障碍,为进一步加深谈话内容创造条件。

2.点拨式谈话

这种方法用暗示手段或借用他人他事旁敲侧击,或用名言警句、格言、成语等简明语言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明白某些道理。此种方法适用于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独立感受力强,外界稍有刺激信号,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此法对心理敏感、疑心的学生也比较适用。

3.触动式谈话

使用这种方法时,班主任语言尖锐,语调激烈,态度严肃。此法适用于具有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心理的学生,但不宜火药味太浓。

4.突然式谈话

这种班主任因时、因事、因地进行个别谈话的方式,主要用于那些自我防卫心理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不肯轻易认错,事后矢口否认,或搪塞掩盖,或转嫁他人。班主任在处理这方面问题时往往比较棘手,因此班主任要利用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和冲突的火候,冲破其心理防线,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5.跃进式谈话

这是一种班主任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地安排谈话的方式。此法不是一下子把班主任的信息全部输出,较适用于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语言稍有不慎,他就会沉默抗拒,甚至做出极端事情。因此谈话时要适可而止,分布进行,将话题逐步引向其心灵深处,让他们感到班主任是在真正帮助他们,使谈话顺利进行。

6.差异式谈话

这是一种班主任根据谈话的不同对象、事件性质、影响程度采取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态度的方式。对比较单纯的学生着重进行形象教育和榜样教育;对心理成熟较早的学生着重理性教育和道义教育。对明显的问题要及时谈;对隐形问题要待时谈;对褒扬性、一般性的要公开谈;对贬低性、隐私性的要背后谈;对性质轻微活初犯的学生,谈话要态度温和,柔中有刚;对性质严重活屡教不改的,要态度严肃,以刚为主,刚柔相济。

7.朋友式谈话

这是一种师生之间毫无拘束、气氛良好、态度诚恳、亲密无间的表达出内心真实思想的谈话方式。这种方式很普遍,课后随时随地都可以采用。班主任谈话时要讲究谈话艺术,要善于把谈话的主题引导到思想品德教育上来,并奇妙而自然地点睛,发人深思。

上述这些谈话方式对于班主任与学生沟通并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三、班主任要学会批评

批评也是一种谈话的方式。班主任作为一个平等的交流者身份批评学生时,是出于爱护,但常常因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一味地批评指责,结果常适得其反,学生对班主任的反感心理也会日益增强,不但不愿接受批评,而且还会自暴自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必须对症下药,必须有针对性。

1.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对一些接受能力稍微低的学生来说,班主任要将一些大道理用浅显通俗、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对那些理解能力快、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来说,班主任就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话语,以免出现相反的结果。需要班主任注意的是,就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其个性心理不同,有的学生内向较敏感,有的学生外向较粗心大意,班主任对他们施教的语言也应有所不同。

2.要注意因事而言

班主任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恰当地选择和组织话语。班主任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进行教育,学生才能心悦诚服。比如,学生之间遇到问题要解决时,班主任首先要做到是把事情的缘由调查清楚,让矛盾的双方都有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通过对比让双方知道谁对谁错,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时班主任再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这样才能最终把矛盾解决。

3.要抓住处理问题的时机

一名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引发学生思想转变的时机,见机而言,因势利导,以求事半功倍。教育时机一般有三种情况:问题爆发之前,即苗头期;问题冲突之中,即高潮期;问题发生之后,即尾声期。班主任要抓苗头,往往苗头期是理想的教育时机。班主任在苗头期内,与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谈话,层层递进,取得教育的主动性。

总之,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要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学会做一个平等的交流者,这样才能带出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健康、积极向上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谈话心理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心理小测试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