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009-12-21林明华

物理教学探讨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堂质量心理干预新课程

作者简介:林明华,福州教育学院教研处副处长、物理科主任;福建省物理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福建省中学物理教学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福州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撰写论文、科普、教师培训等资料近百万字,其中在全国性(CN)十余种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为中学物理教师教研培训开设大量的专题讲座。曾获福建省优秀中学青年教师、南平市劳动模范、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摘要: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们相互间的交流折射出大家对新课程存在许多心理问题,尤其是对于条件薄弱学校的教师。而从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来看,长期以来也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对此,本文在剖析这些心理问题的同时,分别对高中物理教师和高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干预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师生战胜心理危机,走上符合物理教育规律的教学轨道,以提升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新课程;课堂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11(S)-0001-3

心理干预是心理学中的名词,它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人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心理危机,重新适应生活。通过广泛的调研发现,在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许多心理危机问题,尤其是普遍存在于普通学校的物理教学中。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的实施心理干预,以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1 实施新课程遇到的心理问题

物理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普遍心理:一是认为普通学校学生基础差,课程进度不易跟上,无法采用探究式教学;二是教师过分依赖媒体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而忽略常规的实验教学;三是低估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按规定步骤操作,不敢创新;四是处理教材的信心不足,认为教学内容多,担心课时不足,上课只好“满堂灌”,认为只要讲过就放心了;五是认为高考不改,高中物理教学就难以改变;六是认为普通学校的高考复习只要抓选择题,可以放弃后面的计算题等等。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普遍心理:一是课堂上不敢说,或是会懂一点也不愿说,怕说错被同学笑话;二是实验课上懒得参与动手,而是看别的同学操作,抄别人的实验数据,认为看懂了,听懂了,实验报告也会做了就行;三是以为掌握好物理概念和规律就行,对物理字母或符号的书写无所谓;四是认为解题过程无所谓作图,或为省时间不用工具只徒手画个大概;五是认为物理大题都很难,自己做不了,只做选择题一样可以巩固知识;六是认为自己基础差,考理科综合卷时只要把物理试题前面的选择题做好即可,后面的物理大题还是放弃的好,把时间留给相对容易的化学和生物等等。

2 对高中物理教师的心理干预

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心理干预,可以通过权威书刊、学科专家、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等来实现。笔者认为可以把前面罗列的六点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心理问题。

2.1 关于物理实验和探究式教学的心理问题

实施新课程以来,在学校的教学开放周上,很多物理老师选择探究式教学作为公开课教学。而这些探究式教学常常又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按照“探究七要素”机械地、按部就班地一步步把学生往设计好的探究框架里赶;二是教师为了赶时间,对学生的某些问题或回答置之不理,只想寻找与教学设计相吻合的回答;三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应起的作用,而急于完成探究步骤,有时为按时完成探究任务甚至暗示学生如何操作或结果,教师害怕课堂上探究失败,缺乏应对探究失败或利用探究失败案例作为课程资源进行随堂二次备课的能力与胆量。

公开课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像这样的公开课,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追求一节课中培养面面俱到的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给听课教师带来一种误导,使许多教师以为探究课就该这样上,对探究课也就产生了一种畏难的情绪和抵触的心理。

完整的探究课不是不需要,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探究的几个要素也是有必要的。但这样的课不宜多,不必事事探究,否则反而会减缓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慎重选择:一是要选择能有效培养探究能力的内容;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三是要根据本校的探究条件。虽然各种版本教材都非常重视探究式教学,设置了许多探究内容,但大家还是要进行一番选择的。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课堂离不开实验,甚至有的课非实验不可。任何物理教师都不应该以任何理由而不做实验,即使条件再差无法让学生做分组实验,也应该设法做演示实验。艺术性地上好演示实验课,也是可以培养学生某些探究能力的,虽不完美但总比不做好。提倡老师善于在平时的讲授课中,穿插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恰到好处地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某一探究能力即可,这样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积少成多,最终也能实现学生各种探究能力的培养。

2.2 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心理问题

现在到哪儿,老师都在说自己的学生差,怪教材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物理很难教。笔者认为课时再多也不一定改变现状,倒不如改变一下看法、转变一些观念,或许有助于教学。

教材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教材由一本统天下到现在的一标多本,本身就是一次飞跃。不少老师认为:“新教材内容没有减少,反而增加,难度没有降低,而课时骤减。”笔者认为,教材只是尽量为教学提供资源,不是教材里所有内容都要教,而是教材资源要靠教师选择使用,做到“用教材教”而不再是“教教材”。对于普通学校,过去讲那么多内容,结果如何呢?学生还是照样不会。现在大家都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首先是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从教材到课堂需要老师们进行一次再创造,其目的就是确保教学内容对自己的学生有效。因此,对教材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取舍。

关于教学难度问题,多数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刚从高三回到高一的教师,非常容易把高三的复习要求作为高一新课教学的要求,企图追求一步到位。若大家努力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难度问题是可以控制好的。

教学难度是与学生相对应的。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曾说过:“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我们若能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促进优差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互为资源,对于解决教学的难点是非常有益的。努力促进课堂内外优差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不仅可以帮助差的学生提高,优生也在帮助差生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获得发展。

高一物理的模块教学中,如果能做到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合理取舍教材的内容,发挥好不同程度学生互为学习资源的作用,那么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

2.3 关于高考改革和复习应试策略的心理问题

刚进入新课程时,教师问得最多的就是关于新课程下的高考问题:课程改革了,高考会变吗?如果高考不变,课改又有何用?课改三年后能与新高考衔接吗?高考指挥棒会不会配合新课改?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以福建省新课程下首届高考为例,理综卷物理试题的难度值为0.52,虽然没有达到《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制定的0.55~0.60的难度要求,但这样的考试结果大家已相当满意。与前三年使用全国Ⅰ卷考试的难度值(2006年0.41、2007年0.39、2008年0.36)相比,其难度的确大幅降低了。

所以,高考问题真的不必过于担心,因为高考不仅是老师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课程实验省都会认真地组织调研、分析先行课改省份的高考方案,吸取各地的经验,然后根据本省的实际制定高考方案。无论采用哪种方案,平稳过渡始终是一条基本原则。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也只能慢慢进行。新课程的实施不能一步到位,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高考的改革也都不会一步到位,但大家要相信路总会一步一步走下去的。

虽然目前应试仍然是素质教育结果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高考也离不开应试。但应试绝对不是应试教育,大家可以好好反思一下这些年我们的物理教学,特别是近十几年,我们的应试教育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多大的灾难?我们不也期盼能扭转现状吗?

1951年费曼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任教期间,主持编写的《费曼物理学讲义》全书结束语中写道:“我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你们参加考试做准备--甚至不是为你们服务于工业或军事做准备。我最喜欢做的是给出对于这个奇妙世界的一些欣赏,以及物理学家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相信这是现今时代里真正文化的主要部分……”。

事实上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些教学理念,并非都是新的东西,物理教育本该如此。早期物理教学很多人就已这么教了,八十年代的物理教学,课堂更活,实验做的并不比现在少,只是当时的自制教具占三分之一以上。那时课外活动生机盎然,航模、车模、小制作、天文等兴趣小组热火朝天。这些年学校又是一番什么景象?除了上课还是上课,许多锻炼人、培养人的活动载体没了。随着安全意识的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变成了口号,学生更多地被圈在课堂里,那“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只能“落实”在课堂里。这些符合教育规律吗?大家还希望维持现状不支持高考改革吗?

经历一轮的课程改革,笔者的体会是,按照当地的教学指导意见,实实在在地把共同必修和必选模块先教好。至于教学方法,原本物理就有很多好的教学方法,而且这些教学方法的生命力都是很强的,是这些年过分的应试教育扭曲了物理教学。新课程提出的诸多教学理念,实质上就是为物理教学正本清源。物理基础夯实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也就不用担心高考怎么考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3 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干预

对学生的心理干预主要是靠物理教师来实现。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 参与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教师本身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参与课堂、有效的课堂互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其次,是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慢慢让学生体验到积极参与课堂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再次,要让学生明白,技能的培养是有规律的,只看不练是不易掌握的。

为了促进学生肯参与课堂、敢参与课堂、乐参与课堂,随堂评价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随堂评价的意义,努力掌握好随堂评价的技术。课堂上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句赞同、一个微笑等都可以给学生莫大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随堂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上好一堂课,长此以往也就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质量也就上去了。

3.2 对解答物理习题表达过程的心理问题

这些年大家应该都体会到一点,就是现在学生的表达习惯变差了。许多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表述不讲究,对字母的书写和角标的使用不太注意。总以为自己理解物理问题,能写出物理关系式就行了,对于考试时因此而丢分则归咎于“粗心”或“一时疏忽”,以为粗心没太大关系,下次注意就好了,殊不知下次还有下次,最终还是“粗心”。事实上“粗心”并不这么简单,不能以“粗心”来掩盖自己的习惯不良和科学素养的不足。物理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行为。解答物理问题,就是要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用严谨的物理语言表述出来,让别人也能顺利读懂。

要矫正学生不注重物理表述严谨性的心理,首先可例举考试中因所谓“笔误”而失分的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学生逐步认识其重要性。其次,是在课堂上,教师的板书书写应具有示范性,必要时应象教小学生学写字那样教学生书写,比如α、β、γ、μ、ρ等希腊字母的书写笔顺。对于字母的角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用,还要知道怎么书写。

物理语言不仅有文字语言,还有代数语言、图形语言、图象语言等。许多学生只侧重语言文字,对图形图象没有太多注意,即使画图也了了便之。要实现对此心理的有效干预,课堂上就要交替地使用多种语言,并有意强调图形图象语言,凸显后面几种语言的作用和优势。教学中可选针对性强的习题,先让学生自己做,再展示学生运用各种物理语言所进行的表达。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这样的不断对比评价中,体会到老师所说方法与要求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技能的培养就应该符合技能培养的规律,即理论学习、模仿操作、独立训练。

3.3 对课后作业以及应试策略的心理问题

普通学校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气馁,教师也常常埋怨学生差,教不出名堂来,所以极易造成“破罐破摔”的心理。因此,对于普通学校的物理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信心。首先是教师本身要有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恰当的目标定位,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对达到此目标充满信心。其次是要让学生有信心,要让学生看到一点希望。

长期以来,普通学校许多学生做物理练习只是做书本前面的选择题,而不去做后面的计算题,这样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就存在极大的缺陷。选择题无法培养学生在表述物理问题时应有的严密逻辑和严谨态度,无法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利于许多良好习惯的养成。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相当不利。因此,对于普通学校来讲,一定要注重鼓励学生做后面的大题。

福建省往年高考物理的难度值在0.40以下时,物理选择题的难度值大约都在0.60左右,除去重点学校的学生,普通学校应该只有0.40左右。也就是说8道选择题,普通学校平均只答对3题,平均得18分。2009年课改首届高考物理难度值为0.52,而选择题难度值却只有0.45。如果普通校的物理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只要求学生做好选择题,那么将来的高考必败无疑,特别是现在新课程下的高考。

因此,普通学校更要树立学生做计算题的信心。我们不是只讲道理,甚至天天唠叨,而是要在分析上述数据的基础上,以高考原题为例逐步剖析,让学生切实感到这些自己也能行。在体验成功,悟出方法的同时获得信心,这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重点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若能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就能促进师生克服心理危机,走上符合物理教育规律的教学轨道,提升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质量。以上是笔者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与同行们共商榷。

(栏目编辑廖伯琴)

猜你喜欢

课堂质量心理干预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课堂质量
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